说课稿

时间:2021-03-22 13:37: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3)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五、课时分配 :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2、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3、巩固提升(练习)

  4、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神创论:

  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人类的发展:

   1、为什么变?气候的变化

  地质的变化

  2、发生的变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大脑→语言文字

  3、证据: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贷款消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总体上说,确定了三个知识目标,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与消费结构。安排了四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案例分析。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设计依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设计思路:因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进行突破。

  1、居民的 影响消费。

  (多媒体展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冬夏两季人们对西瓜的需求情况、海尔产品销售情况)

  设计理由: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物价对消费的影响,以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2、 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其它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探究二 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设计依据: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

  目标二:消费的类型

  设计思路:一是通过探究三,直接导出按交易方式分类;二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第18——19页,掌握按消费对象与消费目的分类,完成知识梳理。三是利用图片资料进行检测,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1、按交易方式分: 、 、 。

  2、按按消费对象分: 和 。

  3、按消费目的分: 、 、 。

  知识检测(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动口、动笔、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目标三:消费结构(多媒体展示资料,加深理解)

  设计思路: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加强对消费结构含义的理解。二是利用探究四,全面理解恩格尔系数相关知识。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

  探究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走势:

  1978

  1990

  1998

  20xx

  城镇居民家庭

  57.5%

  54.3%

  44.5%

  37.9%

  农村居民家庭

  67.7%

  58.8%

  53.4%

  43.7%

  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设计理由:采用图表形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正确认识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差距仍然比较大。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

  设计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四)案例分析

  设计理由:影响消费的因素是本课重点,案例的选择,针对了教学重点,又考查了学生对消费类型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课后探究

  根据今天学习的“消费及其类型”有关知识,谈谈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将如何改善家庭消费的状况,提高家庭消费的水平,让一家人生活更幸福。

  设计理由: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这一设计,有利于使教学想达到“学生从经济理论中回归生活,客观分析和判断当前的消费变化,形成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做理智消费者”的效果。同时,也为下节课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板书设计

  设计依据:板书设计应科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本节课以知识体系的形式设计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从整体上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本教学设计立足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探究。通过动笔、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并能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这个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揭示人类与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课文中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有了前面《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的积累,对本课所表达的森林对于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这一主题比较容易领会和接受。同时,大部分学生对生存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但对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感受,自然也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有所减弱,但对新鲜事物仍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毁灭后的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能围绕“森林真是太重要了”有条理地说写,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型。

  3、能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强化环保意识,产生植绿护绿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乱砍滥伐”定位难点,同时也贯穿了全文。

  五、说教学策略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其内容与情感都凝聚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话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点。围绕这个教学点可以进行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森林水库”,因为它是“空调器”,所以这篇文章教学的关键词是“森林水库”“空调器”。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语段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便是这篇文章教学的典型语段。

  1、以读代讲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洪水泛滥的视频等

  七、说教学环节

  (一)抓住“心愿”,揭示教学点

  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绿洲)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扣关键词语,领悟重点段

  “森林水库”“空调器”是本课的关键词,它们所在的段落即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对“森林水库”“空调器”的理解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此时,相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式。

  (三)读场景描写,敲出共振点

  森林是如此重要,因而它显得是那么美丽。鲁迅说:“把美毁灭给人看”,会让人彻骨地痛。当学生们还在为森林发挥的巨大作用赞叹不已时,一组黄沙漫天,洪水泛滥的动态画面会强烈地冲击他们的视听。(朗读:孩子们,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一阵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人睁不开眼。森林的消失,使得洪水泛滥成灾,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了洪水之中。)由画面到文字,由感官到心灵,通过配图朗读,角色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心灵极剧震憾的同时,明白破坏森林的严重后果,思考灾难的根源,从而体会云雀妈妈的心痛,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的心愿。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小云雀的话:“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四)观万千生灵,拨出弦外音

  云雀的心愿,呼喊出自然中万千生灵共同的心声;云雀的心愿,拷问着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责任与良心。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通过一组镜头,让学生聆听万千生灵的心愿。此时,我顺势提问:面对万千生灵的呼喊,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愿望?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再次复现课文的重点段,请学生齐读。在教学的最后,结合旧知识,我以鼓动性的话语“走,让我们去植树”,引导学生齐读第一课的诗歌的.最后一节,在学生形成饱满的情感体验、产生植绿护绿的主体愿望之后结束全文教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说明了要时时处处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的道理。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能较好的表述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思考能初步解决遇到的问题,具有了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3、 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复述。难点是通过理解人物对话和动作,感受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人物语言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情境导入法、读思议结合法和朗读法,学生的学法则采用自读自悟法和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本文的题目比较有特色,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板写课题,然后问学生,你发现本文的题目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以此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本文需要重点解决和分析的问题梳理在黑板上。

  (二)初读体悟

  初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课题中的“必须“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理解“必须”一词所含有的不容置疑、一定得这样的意思,初步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

  题目理解了以后,我要求学生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然后采取同桌互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本课生字。

  (三)精读品悟

  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中父亲话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读课文,试着解决问题;①汤姆怎样调到一条鱼?②这是一条怎样的鱼?③为什么要放掉这条鱼?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了较简单的问题后,我结合学生们小组谈论的结果,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① 这是一条怎样的鱼?

  这个问题是理解课文的一个关键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理解汤姆放掉鱼时的不舍和爸爸遵守规定的高尚。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动词,如“套”、“甩”、“抛”、“拖”,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结合学生的钓鱼经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手做一做,感受鱼的大和汤姆钓到鱼的喜悦心情,为学习后面的段落做好准备。

  ② 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部分对话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对课文的分析与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请学生分别扮演汤姆和父亲,请扮演汤姆的同学想象汤姆得知要放掉鱼的不情愿、发现周围没有人看见时的侥幸,把自己当成汤姆来嚷一嚷、说一说,说出理由,让爸爸答应自己不放鱼;请扮演爸爸的同学说一说斩钉截铁的意思,带着这样的口气来“命令”儿子。个别同学读完后,再让同学同桌合作读一读,体会一下文中人物的感情。

  ③ 汤姆愿意放掉鱼吗?他后悔吗?

  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和师生探究,学生已经大体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要求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自己的看法。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探究、谈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学生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理解。

  (四)情感升华

  学完全文,我要求学生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在别人没有看见的情况下也必须遵守的规定?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帮助学生回顾全文,在情感和认识上也达到了升华。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能够帮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钓到鱼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坚定

  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课稿(研究课)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是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课文的标题特殊,是文中爸爸对汤姆说的一句话,以此为题,契领全篇。此外,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读起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课题是一个人说的话,并引导学生抓住“必须”和感叹号,练习读好这句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如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之后,通过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教学,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的功效。

  3、创设情景,把握主旨

  第五至第十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中,两个人物是两条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汤姆:开始不理解,希望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留下鲈鱼,最后还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鲈鱼。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不管有没有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位,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我紧抓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爸爸要我把这条鱼放掉”,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质疑,解疑,探究。在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的时候,学生读懂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出示了爸爸的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让学生自由读书,再思考:“读到这,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此时学生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同学站在爸爸这一边,同意爸爸的做法;有的则站在汤姆这边,认为好不容易钓上来这么大的一条鲈鱼,就这样放掉实在太可惜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个性化阅读就应该有个性化感悟。针对学生认识中的差异,我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适机适度加以点拨和引导。这里的“求异”正是为了下面的“求同”。通过读中感悟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自读体验和讨论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紧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体会他们同一时间里完全不同的心情。让学生对文中的对话内容有整体感知,在又一次认真的体味中,再次感受主人公自觉遵守规定的高尚人格,并获得启迪。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朗读与评读中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创设父子对话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同时也对学生的读书进行了有层次的训练,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扩展延伸,明理导行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

  1.汤姆最终后悔了吗?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在读中让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延续有一个了解,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回环。通过学生读文回答问题,明确“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引起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思考,达到由抽象到升华,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机加以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在这读和悟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对于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句子,以多种形式地读促进学生自我感悟,获得自我见解。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供了一篇与课文异曲同工的文章《中彩那天》,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基础上,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让三维目标在自主阅读中得到迁移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说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促进表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评价,学会表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ang eng ing ong是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的最后一课。本课有五个部分的内。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和形,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词语tai yang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由四个句子组成的短文。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本课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是正确认读ang eng ing ong四个后鼻韵母,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ing,并能学会拼读书写音节。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形及整体认读音节ying。

  2、会读声母与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

  三、教学重难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是本课重点;eng 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四、说教法

  1、采用复习导入法揭示本课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天的内容在发音上有难度,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把教、扶、放结合起来进行

  如:教学后鼻韵母ang的发音时,先发a,的音,接着舌根自然抬起,使气流从鼻腔出来,让学生用手按鼻梁来感觉发音,反复练读,巩固字母的音。字母的四声就放手让学生自读,eng ing ong的教法与此相同,对发音不够准的辅导、纠正。在音节的拼读中尽量拼出汉字帮助学生掌握。

  五、说学法

  1、以读为主

  教读是引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重要环节,课堂内以范读为主,学生跟读、分组读、指明读等来掌握字母的发音。在看图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学学平时常听到的声音来掌握字母的音,如:小狗、打鼓、蜜蜂、雷声、飞机的响声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重点。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范读、学生练读、把音节拼出汉字来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读音,利用加字母、换字母的方法掌握其字母的形,应该说学生的收益是可以的。

  七、说板书

  板书简单,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的第一个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媒体,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它也是进一步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实数是非常重要的。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无理数的引入,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时也初步接触过等具体的无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实数与数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经历实数的认识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构建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把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及知道实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无理数的认识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堂上充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分析,让参与到概念的建立,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 教学媒体

  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结构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第四个环节: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六、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问题1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如果将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分数到小数的换算,观察小数的形式。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后数字的探究,让学生发现:任意一个分数一定都能写出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整数的研究,让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可以看成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最后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探究活动开始,体会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是融会贯通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问题2 你认为小数除了上述类型外,还会有什么类型?

  师生活动: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师生共同归纳出前两节学过的一些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他们不同于有限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由此教师给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并指出π=3.141 592 65…也是无理数。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例如、、π是正无理数,—,—,—π是负无理数,进而给出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为教师引出无理数概念作准备。

  问题3 因为非零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那么你能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按大小关系对实数分类吗?

  师生活动:教师在逐步引导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明确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某个标准,不重不漏。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到如下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相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确实数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初步形成对实数整体性的认识。

  3、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问题4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借助第6.1节的得出和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图1)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知道无理数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问题5 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对应的数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实际操作,指出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图2)。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无理数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解决了问题4,5后,教师直接给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在数轴上的滚动,让学生知道无理数π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4、 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1、下列实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 , 3.14 , , 0 , π , 0.010010001…

  有理数集合{ … }

  无理数集合{ … }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有关概念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2)实数包括正实数、0、负实数;

  (3)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4)所以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 有理数。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5、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特点是什么?

  (2)实数是由哪些数组成的?

  (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4)在本节课上,你是否应用新知时是否遇到困难?应该怎么来解决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活跃了课堂气氛,理清了知 识脉络,强化了重点,进一步落实相关概念。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必做题:教科书习题6.3第1,2题;选做题:教科书复习题6第6题。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次教学,培养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得到“实数”概念,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实数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我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如在了解是无理数之后,追问学生“是不是所有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适时调整学生对无理数的片面认识,并通过练习及时检测学生对于实数的掌握。为学生提供及时适当的反馈,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推荐】说课稿集合6篇】相关文章:

1.【推荐】地理说课稿集合8篇

2.【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

3.【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10篇

4.【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5.【推荐】说课稿3篇

6.【推荐】说课稿4篇

7.【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8.【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