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3-22 20:3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编教材初中数学第三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大纲确定)

  ⑴、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⑵、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⑶、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引例1:(投影片显示)

  一艘轮船由A码头出发,朝正东方向行驶3千米至C处,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驶2千米至B处,问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⑴已知一个数要求这个数的平方,该如何求?

  ⑵已知一个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又该如何求?

  ⑶符合这样条件的数有几个?该如何表示? (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习己学知识

  复习乘方运算法则。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诱发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交流对话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显示)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cm2,求它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强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边长的值。

  总结:

  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应是:已知x2=a,求x的值。这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求一个已知数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须在数学上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导学生举例。

  简要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发现:

  逆用乘方运算。深入探究,如设一边长为xcm,依题意有x2=4,∵22=4,(-2)2=4

  ∴满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负数,∴x=2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cm。

  归纳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会表示平方根

  举例。

  了解 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涵着的一些相互联系的量(面积与边长),再通过设未知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与乘方运算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巩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练习

  比较探究

  归纳总结 教材第87页练习,个别口答。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寻找规律,得出法则(用投影片显示)。

  强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强调,特别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负数。)

  开平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运算来进行。 独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对,矫正。

  得出法则: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共同校对,矫正,使语言精练准确。

  理解,掌握。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关系。

  例题分析

  反馈调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⑴、要判断一个数有没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负数,若是负数就没有平方根,不是负数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时,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来求。

  板书解题过程:……

  指出:在解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法则;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结合平方根的概念与法则,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渗透比较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结构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投影片显示):1、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为± 。

  3、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

  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判断正误,并且改错:(用投影片显示题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负数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页练习2、3、4

  巡视、小组辅导

  选取小组代表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强调注意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②正确表示平方根。

  ③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方法。

  小组讨论,互相质疑,校对,矫正。共同完成。

  书写练习4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定义和法则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同时使学生注意解题的关键。

  问题迁移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什么数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到引例2解决过类问题)巡视、小组辅导。

  投影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 阅读题目

  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发现,质疑,达成共识。

  书写解题过程。

  使学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义与法则,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知识整理

  形成系统 提问:

  ① 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知识解决哪类问题?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并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④介绍开方最早见于我国的《九章算术》,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加以概括,相互讨论,回答,补充,共同整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为今后继续学习实数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

  加深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⑴完成作业本上的题目。

  ⑵兴趣题: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这个数。 课后结合自身水平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⑴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本。

  ⑵基础稍好的学生完成作业本和兴趣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故进行分层次要求。

  板书设计

  10.1平方根

  投影学生练习

  …… 例一:

  解:(板演详细解题过程)…… 平方根概念:……开平方概念:…… 法则:……

  设计说明:

  ㈠、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理解并学会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㈢、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㈣、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有理数》复习课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

  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热门】数学说课稿初中4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汇编五篇

2.【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四篇

3.【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三篇

4.【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

5.【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3篇

6.【热门】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七篇

7.【热门】说课稿4篇

8.【热门】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