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1-03-29 12:34:17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数学创设情境一

  1、问题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激情”氛围,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中的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角色位置,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从长方形、正方形“草地”面积计算的原认知出发,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后,再适时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出现了学生日常经验与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让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情感进入了一个愤悱的心理状态,

  2、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如《方程与等式》这一内容,由于对天平熟悉,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由此引入课题,并抓住契机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跟小组的同学说说看。”在此,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带着疑问,自己去体验、探究、交流。我适时引导、帮助,使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通过演示创设如下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栓在木桩上,羊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纷纷提出问题:羊最多能走多远?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等等。学生从观察到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现实数学问题,激发了积极思考的动机,唤醒了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从而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数学创设情境二

  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才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用“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也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它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明一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厘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数学创设情境三

  1、以动手为基础,让学生发展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体探索、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有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因此,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例如,在教学《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各自准备好直尺、卷尺、绳、圆形纸片(易折叠)、硬币(易滚动),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去测量各种圆的周长,学生用绳子去量剪好的圆片和硬币,有的同学用在直尺上滚动的办法测量周长,也有的同学用卷尺量,还有的同学用折叠法量,都量出了圆形纸片、硬币的周长。但学生发现画在纸上和黑板上的圆不能用滚动法去测量,但可以用卷尺或绳子绕一圈的方法测量。

  老师提出:如果要求一个圆形操场的周长怎么办?学生显然发现,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用绳子、卷尺绕一圈的方法显然太麻烦,虽然实验简单,但学生却在操作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此时老师点拨,启发学生再通过操作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以媒体助建模,让学生提炼演绎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多媒体就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用多媒体平均分份数无限多(用省略号表示),每一份就无限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最后的圆形就是长方形。展示了过程,启发了思维,渗透了极限思想,利用媒体创设动态演示的情境,把知识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数学创设情境四

  一、创设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例如在教学“估算”时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去数图书室书架上有有多少本书?教师可提醒书很多,不可以一本一本地数,让学生在小组内讲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估算。这时有的小组可能一排一排的数,看共有多少排,有的小组会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数,看共有多少个书架。最后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用什么方法估算的最快,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不能用准确数据来表示的可以用估算。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道理。

  三、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问题情境,使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抽象――直观――抽象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使激发中有操作,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和程序,使课堂教学中难点突破、课堂气氛活跃。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4.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5.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有感

6.参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随感范文

7.小学数学的日记

8.小学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