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1-05-12 17:36:3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

  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

  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

  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未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东汉战争时期的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最后三国结尾的时候是司马家族的司马炎统一了天下,都归了西晋。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演义》书中的其中一个篇章“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刘备与曹操的一战,刘备的**里面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这个人聪明过人,大家都很佩服他。周瑜嫉妒心很强,非常想杀掉诸葛亮,一次,诸葛亮说要多准备一些剑来对付曹军,周瑜趁机就要诸葛亮在十天内做好十万只剑,诸葛亮既然满口答应了。在这十天里,诸葛亮一直在观察天气,还问鲁肃借了20条船,还在船上绑了很多稻草人做的士兵,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非常好奇。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忽然将二十条小船连在一起,向曹营开去,还让士兵在船上擂响了战鼓。这时的天空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曹操一听到战鼓声就以为敌人要攻打他了,天很黑他不敢让士兵轻易出击,就让弓箭手向草船上射箭。诸葛亮命令士兵们都躲起来,曹操的剑像雨点似得都射到了诸葛亮准备的稻草人上,一箭也没有射到士兵们,草人的一面射满了,诸葛亮又命令调转船头又换了另一面来接箭,一时会儿,箭如雨发,很快草人的两面都接满了箭。太阳已经快出来了, 雾也慢慢散开了,诸葛亮下令收船回营,还让士兵们齐声大喊:“谢谢丞相的剑。”曹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小船已经走的无影无踪了。大家这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聪明过人,想出的办法也很多,我要向他学习聪明的才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是谁武功强谁就厉害,要想办法打败敌人,就要有勇有谋。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觉得精彩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一排排带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感染着我……

  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塑造人物方面我十分佩服。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以及精神,他可是作者热烈颂扬的一个人物,被广大人民称为英雄,“刮骨疗伤,征战群雄”等赞语不计其数,关公被推举为集“忠”、“义”、“信”、“勇”于一身的道德楷模,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不过,关公也有缺点,他骄而自矜的性格,使他最终导致了败走麦城的悲剧。

  曹操,京剧里的白脸,奸雄的代名词。我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说孙权的江山是继承来的,刘备的江山是器出来的,那么曹操的则是奋斗出来的。”曹操这一形象中雄才大略和奸诈狡猾融为一体,成了个特殊的人物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着婉转动听的歌声,我沉浸在无限遐想中……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

  陶谦求援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孔融自顾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干,往北海郡进发。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我觉得刘备确实是正人君子,他特别重“仁义”二字,他没有做过趁人之危之事。他忠厚、扶汉,因此,深得人心。虽然两次占据徐州,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注重民心,不论什么情况,都会以民为先。

  颂——“义”

  “德者,仁也。以天下之德包容之。德至,不一定仁也。仁者,必德也。”

  以德包天之人,定可大鹏展翅,凤凰于飞。我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为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

  正是初夏。

  刚下过小雨,打开窗子,躁气扑面而来,望着湿滑的石板路,无奈笑笑,随手捧起一本书,就着细细的晨光,品着。

  尘土飞扬的.战场,随着淡淡墨香,渐隐渐显在眼前。

  那是珠迸于玉盘,露撒于香兰,凤鸣于东山,龙啸于天穹。时急时缓,时扬时抑。时为流水潺潺,时为泰峰崩裂。

  踏过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弦音漫漫,满室盈人,香火微明。帘外,正有三人跪坐。忽,弦丝慢转,时有鸟雀稠啾,往来轩外。忽,弦丝一紧,时有三马嘶鸣,奔于林内。声愈促,弦愈急,霎时戛然,满室寂静。卧龙居内,弦音再漾,羽扇轻摇。

  看过朔气满天,雾色拂弦。笑意漫漫,满室醉人,依旧阖目。篷外,立有三千草人。忽,鼓声轻响,时有鱼虾往来,潜于水中。忽,战鼓雷鸣,时有万箭齐发,啸于雾中。声愈促,箭愈急,霎时戛然,满湖皆静。木船篷内,笑声再漾,映澜无声。

  走过火光冲天,杀气四溅。肃气漫漫,满室煞人,旗声呼啸。岸边,正有八万战船。忽,铁链抖动,时有喊杀阵阵,回于湖上。忽,木浆快摇,时有火声阵阵,定于船上。声愈促,心愈紧,霎时戛然,战声皆静,赤壁崖上,刀声依旧,一骑无声。

  书与我,已然两个世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轻倚在三国的路口。听风声四起。像这样,倚在窗口,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

  我想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看到不同的内在,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阳刚之气,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阴柔之美,有的人看到了喧嚣,有的人看到了婉约,只有用心品,总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每次轻抚淡黄色的书页,不由自主地想起黄沙纷飞的战场,慢慢的,渐隐在清茶中,消失在檀香弥漫中。

  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捧着书,回味慢下来的时光。

  点评:一、构思巧妙。开头简洁,交代初夏时节,因气躁心烦随手拿起一本《三国演义》,主题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将《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个故事以电影镜头式展现。结尾“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既展现了名著的艺术魅力,又照应了开头。“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点明主旨。二、语言凝练。多用短句,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能做到这些,堪称不易。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读过吧。号称“三国迷”我今天就来说一说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蜀国。但好景不长,刘备的蜀国就被他的儿子刘禅拱手送人了。

  这本书中,有一章让我甚感兴趣。这一章主要讲关羽攻打樊城时,却被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回防途中却被孙权杀死。

  关羽不仅是世人眼中的盖世英雄,还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过五关,斩六将的大英雄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人杀死了呢?带着疑惑,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我读了十多遍,突然悟出一个道理:关羽在“三国”中是一位“忠义”、“神武”的大英雄。几千年来人们把它当作完美的神来供奉。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也充分说明了人无完人,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也一样有缺点,就是“骄”。

  俗话说“骄兵必败”,在荆州的问题上他有三个错误:一是没有处理好同盟友东吴的关系,拒绝联姻要求;二是没有处理好和刘封、孟达等同事关系,导致自己孤立无援;三是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痛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失去了性命,留下千古遗恨。

  读完这一章,我从中也学会了两个做人的道理:1.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当时关羽把诸葛亮的话听进去,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就不会发生这种事;2.搞好朋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关羽和刘封、孟达搞好关系,那当时他们两个就会出兵相救。这样关羽也许就能抵挡一下孙权的攻击,保住生命。

  《三国演义》这本书用一个个章节讲述一个个大道理。但这些道理要多读才能悟道,心细的你们快来读一读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7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这本书深的我的喜爱。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作家罗贯中写的。讲述里汉朝末期,诸侯,纷争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史时期的故事。所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用许多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智有谋,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诸葛亮计退五路大军》。故事讲述了魏国司马懿请来了蛮王孟获、潘王轲比能和动物孙权以及魏国大将曹真、蜀国叛将孟达,兵分五路正准备攻打蜀国。

  只可惜这一切被诸葛亮很快打听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轲比能国家声望很高,被称为“神武大将军”的马超坚守西平关,潘军一到不敢进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将魏延用“疑兵计”,将蛮王孟获迷惑其中,不战自退;然后模仿与叛将孟获有生死之交的李严字给他写了一份信,孟达定会以生病为由不参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这支兵打败:魏将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会收兵;至于孙权,诸葛亮派人前往吴国与孙权讲明之间利害。并与其和好。就这样,五路军就都大败了。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这五路大军击败。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我要向他学习。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风云人物,有时间,你也可以仔细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主要讲的是中国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都被西晋灭掉,统一了天下的故事。书里介绍了许多伟大的人物非常生动形象,有枭雄曹操、有仁义刘备、有智谋诸葛亮等英雄人物。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刘备,其中刘备显诚心三顾茅庐,诸葛亮有预见三分天下。刘备三次去卧龙岗寻找能人义士军师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带了关羽、张飞来到卧龙岗找到了诸葛亮的住处,被书童告知不在家而三人闷闷归回。第二次,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三兄弟迎着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来到诸葛亮家。可是诸葛亮刚刚出门和朋友游玩去了。刘备留下一封书信,灰溜溜回去了。第三次,刘备三兄弟来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刘备一直安心等候,最后赢得诸葛亮的信任,成了刘备军师一起当夜谈论天下大事,时事分析,直至天明。诸葛亮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形成三足鼎立。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这样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9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内容跌宕起伏,令我非常喜欢。

  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的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苟政,寄托了人民苛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这篇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 一次,刘备正在看招兵告示,身后又挤进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二人来到一个酒馆喝酒,正喝着,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武,就请他一起喝酒,又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拜为兄弟。 我也比较喜欢书中的三个人物。刘备仁厚,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仁的化身。关羽忠义,但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义的化身。张飞勇而猛,性格缺点是脾气暴躁,但是他们三人非常重情义。

  通过《桃园三结义》,我感受到正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手足情,才实现了刘关张三人的雄心壮志,才完成了兴国大业。我更体会到友谊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也希望能结交到像刘关张这样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也要多为朋友着想,互相体谅与尊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

  最近,我在广州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然后因为一时兴起,再加上此书资料丰富多彩、翔实可信,所以经过两天“奋斗”,我就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在一代小说大师――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可谓是妙笔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国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关羽;雄才大略的刘备等。围绕这些人物,罗贯中记录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如三国之初时的《桃园三结义》;吴蜀联合时的《火烧赤壁》;三国末期的《七擒孟获》等。

  全书过目后,我大有感想。人春风得意、粗心大意过后都会出问题。然后如果一时大意便会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如果一时骄傲便会像董卓那样招人算计;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样诸葛亮谦虚谨慎;曹操那样三思而行便会驱灾降福。不信,我这还有例子:以前,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写完后就闲着没事干,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而不是认真地检查,结果每次都因为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而今年的期末考试,我吸取往日的教训,写完后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试卷“扫描”一遍,再把“侦察”出来的错误答案修改一番,结果自然是我考了个100分。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谦虚而不傲慢,谨慎而不鲁莽,才能在当这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

  《三国演义》发生在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历史战争故事,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而展开争夺领地之战。在这场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中,在智者、勇臣的争夺中同样精彩激烈。刘备为了军师诸葛亮,曾三顾茅庐,因此被诸葛亮而感动,足以体现刘备求贤若渴。在三国战争中谋略运用惟妙惟肖,以少胜多,以劣取胜的例子数不胜数。

  故事中一系列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民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这些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故事中智取战略更是让人折服,如空城计、草船借箭、锦囊妙计,说明好的策略不用一兵一卒甚至很少的兵力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换言之,学习也要智取,不能硬攻。科学方法+聪明智慧才能巧妙地打开知识的大门,去放飞属于自己的梦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那一日,三位长相奇特的人相继走进一家客栈,他们一见如故,便决定在桃园结义,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也许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干出一番大事业,但历史潮流让他们成了三国中最令人敬佩的枭雄。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的残酷,掌权者的尔虞我诈以及那些将士们的赤胆忠心。作者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而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那位红脸美髯的关云长。他不同于那莽汉子张飞,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为大局着想;他不同于那能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整日煞费心机去算计对手;他也不同于那以仁义征服人心的刘备,却常常怯步不敢前进。

  关公本名关羽,子云长,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29年,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服群雄,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大业。他抚一把胡须,提刀上马,片刻华雄人头落地,杯酒尚温;他赤裸臂膀,手执棋子,面容平静,竟一点看不出华佗正在为他刮骨疗毒;他坐骑赤兔,手提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霸气非凡;他单刀赴会,不露惧色……他戎马一生,忠义一生,当麦城失利之后,他毅然选择忠于刘备,最终惨死,成了无头鬼。试想一下如果他受降,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荣誉也是满载而至,天下格局会不会变化呢?可他万分敬重的大哥刘备对他有如何,也许只有关羽自己知道,而我所能读出来的是:曹操是十分看重关羽的,并极力想把他招录麾下。当麦城没有失守时,刘备完全可以去营救,但他还是为了所谓大局着想,放弃了兄弟。当关羽死后,曹操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器重不亚于刘备,但为何关羽还是选择刘备,估计就是因为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吧,就是因为兄弟情义吧。

  他忠贞守义,赤诚勇猛,他是义气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那个威风凛凛的武神。电影《关云长》讲述的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剧中关羽外表刚劲,内心柔情,侠义忠贞,仿佛将历史中的那位武神活脱脱的搬进了荧屏,但又似乎少了点三兄弟彼此的信任,也许这就是关羽的遗憾。

  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有蕴含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苍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

  我仰慕过行侠仗义的《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也深思过《红楼梦》里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品尝过《西游记》中有着令人羡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有着各个计谋而不被任何人察觉的《三国演义》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那毫无疑问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是蜀汉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左右。他是无人不晓的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战略家。他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最令我欣赏的部分就是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三结义了。他们共同的信念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当关羽听闻大哥刘备没死的消息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找大哥,舍弃了曹操给的一切荣华富贵——宝马、金银珠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好处,想让关羽留下。但他仍然坚持去找他大哥,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大哥,兄弟见面抱头痛哭,生死之情让人感动!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我深感震撼。人物描写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越看越想看。我每当想到我国以前有这么多英雄豪杰,我都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他们有的为国家捐躯;有的不顾亲情去报效国家;有的行事莽撞,但粗中有细;有的才智超群,武艺高强。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气质,都有为忠于自己国家,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品质。

  《三国演义》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了解了历史,三十六计,一计连一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果让我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罗贯中了,他留给了我们这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让我久久回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走进我的房间,你会发现在我的书柜上摆放着很多书。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英国的时间机器》……这都是我的“金银珠宝 ”。只要有空,就和他们做伴。我最喜欢的“稀有黄金”当然就是《三国演义》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们知道这诗是写谁的吗?可能在第五句到第八句时你们就猜到了吧。正是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借东风让我佩服不已,大摆空城计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三千五百兵丁能把十五万大军赶走,这都是诸葛孔明的计策。

  我也佩服赵子龙。他单骑救主不得不让人赞叹。有一首诗,单道赵子龙勇猛:“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我也喜欢张飞。他圆睁环眼,声如巨雷,用计粗中有细。在长坂桥上吓退曹操让他们自相践踏,弃枪丢盔不计其数。有诗称赞张飞道:“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腿曹家百万兵。”

  《三国演义》能然你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一起去看三国,一起了解三国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

  前一阵子,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巨著后,我产生了很多感受。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有三个特别强大的国家,分别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都非常想做统一三国的人。但蜀国和吴国在后期兵力不敌魏国。结果,三国之中的魏国统一了三国,并改国号为晋。

  在《三国演义》里,我觉得名声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了。刘备他很有仁心,大家都很喜欢他。在他当皇帝时,他待人非常和善。还让百姓过上了在当时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生活。

  诸葛亮呢?如果不是诸葛亮一直在辅佐刘备,蜀国也不会有那么强大。而且诸葛亮非常有智慧,是刘备的主要谋士之一。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

  我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就是曹操和诸葛亮两个人。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他虽然在人们眼中,是个

  不折不扣的奸雄。但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也非常有智慧。就是有一点不好,就是太多疑了。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如果走大道的话,就不会中了诸葛亮的伏兵计了。但是,即使曹操有多疑这个缺点,也掩盖不住他的优点。其实曹操的优点,还是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就因为他很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帐下有很多贤士。

  诸葛亮他很有谋略,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自从刘备把他请过来以后,他都一直忠心于刘备。从未有过二心。所以说,他对刘备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以说是一个足智多谋并且赤胆忠心的人。

  我曾佩服过一代英雄刘备。他虽然不是最后成功的人,但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为求一贤士,他不顾兄弟劝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脱离曹操,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显出他的聪明才智,为了让赵云留在自己身边,他摔儿子以表自己对他的珍惜。刘备确确实实是一个圣明聪颖的君主,只可惜他没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后代。

  《三国演义》是一本神奇的书,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活起来似的——他们的人物性格太过鲜明,也太过典型。或许《三国演义》所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与精髓。

  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义气,张飞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鸡肠……但不管怎样,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点也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哪一种元素都必不可少。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要读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尽自己所能去参透作者藏在这本书背后的,那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有一天你放下书本,闭上双眼细细琢磨的时候,你就会惊异地发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正诞生在你的眼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2.【精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四篇

3.【推荐】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4篇

4.三国演义读后感

5.《三国演义》读后感

6.《童年》读书笔记

7.匆匆读书笔记

8.《目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