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园》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秋园》读书笔记1
这本小说原本不在我今年的书单里,那天看完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后,就决定去找来看看。
纪录片里的作者杨本芬,是一位已经80岁的湖南老奶奶,她说这本书是她在60岁的时候,在狭小厨房里断断续续,用纸和笔写下来的,关于她刚去世的母亲的故事。
纪录片里说书稿重达八公斤,如果把看作是一个中国妇女漫长一生的缩影,那么这八公斤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重量。
起初看这样质朴、简单的文字,我会有些不习惯,叙事的视角和方式太过熟悉,有些句子短短几个字,展开来却是一个生命的生存和消失,让人唏嘘。
秋园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她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只是不停地为了活命而生活着。
起初是为了自己,后来为了家人,只为能吃上饭,为能住在稍微遮蔽风雨的房子里。
现在中国的部分老人身上,仍然能看到经历过去那个年代后,留下的“后遗症”。
比如,异常节约,执着于放置两天后的剩菜剩饭;市场里购物会为几毛钱和卖家讲价五六分钟,也争得面红耳赤;把废旧的'纸箱、塑料桶收集整理,统一拿到废品回收站去卖个仅仅几块钱。
我见到类似的情况其实不多,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理解,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书里秋园的身影总让我联想起自己的奶奶和外婆,她们也是从那个年代辗转过下来的人。
那个年代是什么样的呢?也不需要我多去描述。
小时候,我奶奶经常用纸包着油油的食物,塞到我的口袋里,为了不让我在回家路上饿肚子,其实奶奶不知道,火车上已经供应着快餐,车站里也都有超市。
奶奶不知道,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长大的她从未坐过火车。
某年春节,外婆看见我的裤子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花钱买一条破洞牛仔裤,她指着破洞口问我:是不是没钱穿好裤子?我帮你缝起来吧。
外婆会这样说,只是因为她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一件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带着补丁穿一年又一年。
秋园更是:带着孩子去学生家里讨饭吃。那普普通通的鸡肉,是已经有好几个月没闻过的味道。
谁又愿意要饭呢?
《人物》杂志一篇文章里,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把时间拉得再长一些,从秋园算起,到秋园的孙辈,这个家族已经有四代女性。
她们活出的一百年,是女性逐渐获得解放、走向自由与更广阔世界的私人史,但又不只与时代背景相关。
每一代女性获得的机会,都凭借上一代女性用尽全力的托举。”
《秋园》读书笔记2
“女性版《活着》”,这是微信读书给《秋园》的副标题。但《秋园》与《活着》的区别,也是在我看来让《秋园》更具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地方是,《活着》是余华根据一首美国民歌产生的灵感,在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整合和创作;而《秋园》描写的是作者杨本芬一家的真实经历。
读着这本书时,你没办法侥幸地告诉自己“这是小说,是假的”。这不是小说,而更像是披着小说外衣的回忆录,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掷地有声。
杨本芬写下这本书,是为了留住母亲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2季第4集里,出版人涂涂去拜访了杨本芬。这位当时已经82岁的老人把足足8斤的手稿展示在镜头前,发黄起皱的稿纸上还隐隐散发出油烟味。
故事的主角名叫梁秋园,她的原型就是杨本芬的母亲。这本书从秋园的少女时期写起,包括她如何接受教育,如何没能逃过裹脚的陋习,如何远嫁给了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老好人,如何艰难生养了五个孩子,如何近乎尊严扫地地挨过饥荒和他人的冷眼。
故事里还有一个杨之骅,她是秋园的女儿,也是杨本芬自己。懂事的她主动承担家务事、农活和照看弟弟妹妹的工作,同时又坚持对读书的向往。
故事里还有许许多多在颠沛流离的年代努力活着的人们。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个叫小泉的女孩,她是秋园近邻家的童养媳,与那户人家的儿子都仅有十来岁,却被安排睡在一张床上。一天小泉下体流了血,感觉“有东西屙出来了”——那是一个只有五寸左右、像小老鼠一样的女婴。小泉悉心抚养着这个女儿,几十年后秋园再次见到她们母女俩时,人王已经“做大人了,和我们一样,一月一次,一点点”。
在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很愤怒。书中秋园的丈夫杨仁受是一个绝对服从于孝道、性别刻板印象和知识分子风骨的男人,他会在积蓄被堂弟骗得一干二净、只能靠公家薪水过活的时候,依然为了亲自照看病弱的老父亲而放弃工作,从而也丢掉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当秋园听了他的话,搬去了一个旁边住着恶邻的破木屋之后,他又硬要逞能去做农活,结果错把田里的韭菜当杂草割了个精光。最离谱的是,有一次秋园险些被邻居家的大儿子猥亵,仁受听到这事的第一反应竟是让秋园自我了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绳子也好,菜刀也好,你去死吧!没死之前,我不想戴绿帽子!”
即便是在当时已经足够算是超前(自己接受教育,也努力让女儿也接受教育)的秋园,也不可避免地被封建礼教裹挟。她接受丈夫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在一开始她就看出了那些决定将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而到仁受去世时,她更是好像天塌了一样。
虽然最后确实有一个受过仁受帮助的人知恩图报,但在我看来,那零星的帮助根本无法抵消仁受给秋园和家庭带来的亏空。我愤怒,因为秋园凭借她的坚强和才学,本应该过上更顺遂的人生。
这让我想到近期引发激烈争论的'BBC卧底采访电车痴汉的纪录片。记者分别采访了一家“电车痴汉”主题风俗店(注1)的男性店长,和三位运营偷拍网站的男性合伙人,在这些采访对象云淡风轻的叙述中,性需求者的欲望被重视和正当化,而作为性客体的女性的苦难则被忽略。尤其是当偷拍网站合伙人面对卧底记者对网站运作的询问时,他们回答得面不改色、理直气壮,就好像这是一桩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普通生意。
这部纪录片同时采访了三位“电车痴汉”的受害女性。其中一位已经57岁,而她在8岁的时候就遭遇过这种猥亵。五十年前的她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认为这是女性“逃不过的天灾”。
女性的“逃不过的天灾”有太多太多,比如重男轻女家庭里的亏待,比如潜在骚扰者的围猎,比如学业上和职场上的歧视和冷眼。女性从逆来顺受,到意识到本不该如此,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努力,而愤怒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在读书软件的每一条书评中,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发声中,以及在一部部像《秋园》这样的作品里,女性勇敢地表达愤怒和揭露自己的苦难。如同BBC纪录片里这位57岁的女性所说:“如果50年前我求助了,或者我能说出‘谁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话,当今的孩子们可能就不会遭遇痴汉了。”
从沉默到愤怒再到抗争,这是一种进步,无法被扑灭的。
对这种字字泣血的真实控诉的发现、传播和容许,也是一种进步。也许这个世界的主流是另一种声音,但总有一些缝隙,能让我们的声音扩散出来。
最后一点期许:希望终有一天,女性的作品可以不用被冠以“女性版XX”的名号。
例行分享摘抄:
(以下这段来自作者自序)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只要留下条命就够了,有什么比命更金贵的呢?
“人活在世上有么里味?饿也饿得死,胀也胀得死,淹也淹得死,烧也烧得死,病也病得死,跌也跌得死。人有么里味?只怪世上人脑壳不清醒,要争名夺利、争长论短,想不到要修来生,脱离这个五浊恶世。造孽啊造孽!”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以下三段来自作者女儿的代后记)
然而,关于外公的印象毕竟是轻浅的,隔着死亡这一距离,我们安全地听着他的故事,多少像对待一个局外人。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END
注1:“电车痴汉”指的是在电车上擅自触碰他人身体(尤其是隐私部位)的行为。该主题风俗店把店装修成电车的样子,男性顾客可以通过支付费用而合法地对扮演乘客的性工作者实施猥亵。
【《秋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幼儿园读书笔记04-07
幼儿园读书笔记01-22
关于幼儿园读书笔记11-17
秋小学作文02-03
秋初中作文02-04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06-25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05-0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30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9-13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