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在家里闲着的我饶有兴致地选中了这本《瓦尔登湖》开始阅读。“时间无非就是供我垂钓的河流”,“寄无穷希望于黎明,因为黎明不会在我们熟睡中抛弃我们”,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的文字,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梭罗只是传达一种源自山野的自然气息。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心灵的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用心去仔细品味这本书。手指在书页间流连,我仿佛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我仿佛闻到了梭罗,他的生命力、他的个性、他的独立、他的态度散发着的智慧的香味。这样的梭罗如自然之子,如人生导师,带给我深沉的感动。他教会了我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他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向我描述他纯粹的生活。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这样的随性和自在令我心头一颤,我所看到的社会中的大多数,乐于谴责随性和理想化的态度,他们在时代的江河中被裹挟着向前奔跑,在日复一日的庸碌中安于现世稳妥,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忘却最初的理想。
“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梭罗这样说到。他是一位智者,不同于庸庸众生,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瓦尔登湖,是为了得到领悟,然而瓦尔登湖将其所有的智慧都慷慨地赐予了这位虔诚的访客。诚如他在书中指出的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这样的隐居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实验,无关无病呻吟的避世情绪。
“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梭罗性格中最能感动我的可能就是那种与大部分人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也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像一棵树——他有不断伸展蓬勃向上的枝条,他有不忘初心深深扎入土壤的根须,和享受阳光雨露的绿叶。他静静站立在瓦尔登湖畔,眼中饱含深情,在他的心里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瓦尔登湖的怜爱。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梭罗让我想起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海子。海子在卧轨而去的时候,书包里就有这本《瓦尔登湖》,海子未必是不爱生活,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他也像梭罗一样,他觉得时候够了,他就去了。只不过他去了另一个天堂,那里也可有像瓦尔登湖一般的美景?
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
初读这本书时,只草草翻了几页,散文式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只觉得枯燥无趣。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是带着少年人的浮躁,而经历高考后的我在偶然清书的时候,又翻出来这本书,伴着难得充裕而闲暇的时光,我再次开始了我的瓦尔登湖之旅。
湖滨山色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虽然因为译本原因,很多句子读起来生涩而别扭,但透过梭罗的笔下仍能带我进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这里有着四季的更替,春日中晨光微融,飞鸟啼鸣,夏风里虫声嘤语,秋光中落英缤纷,冷冬中的雪花脉络。梭罗对自然感触之细腻和热爱,也尽倾洒与笔尖,这是一本自然之曼妙的文字临摹,也是一部极其私人化的絮语。
他曾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你看到的也正是属于梭罗的世界,驾一叶扁舟于湖上吹笛,亦或是一个人垂钓湖边,悠然自乐,梭罗就好似中国古代的隐士,与山林之中自寻乐趣。“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的方式就有这样的多。”在今天这个忙碌的时代,每个人仿佛也都被一种叫做生活的网给笼罩,无形却更是致命,梭罗的笔下的世界就像一个望远镜,让你沉浸其中而内心渐渐平静。
虽说梭罗所写自然之景占了书的大部分篇章,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点点哲思也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瓦尔登湖》切忌浮躁,要慢慢地看,细细去品读。
一亩荒地,简陋木屋,梭罗抛弃工业时代城市的便利,选择与自然为邻,他睿智的看到了工业时代中物质对人们精神的创伤,于是他选择独居自然,于质朴中询问自己的内心,简单而朴素的琐事占据了他书中的篇幅,返璞归真,最简单的'道理去也是往往最难做到。但他感性也同样理性,他有着对工业时代社会和经济的敏锐洞察,他并不排斥工业革命给人带来的成果,他思索的是我们总是用错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科技,让科技为我们戴上了手铐,脚铐。这些思索在今天这个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也同样值得探索,人们的精神危机仍不容乐观,空虚与迷茫时刻会充斥着大脑,不如进入瓦尔登湖畔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梭罗是幸运的,也是勇敢的,我们固然不能说有这般果断与毅力抛弃城市的便利。但是也可从其中寻觅出点思语。亦或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被物质裹挟的人们总是太急于求成,这本书便像是一座桥梁,让你与方寸之地更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单独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根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表达,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表达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似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翻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7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8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一样“过瘾”。这是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总是显得天真和幼稚,但或许正是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才能让精神的羽翼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中,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一本书总能给你带来想要的心灵归属感。而我就选择的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的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的鸟鸣,身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的人们的精神空间受到侵袭,紧接着就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但是面对这些,梭罗依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的摆脱无数的羁绊,他想要过他想象中的幸福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的'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梭罗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境,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热情的诗句歌颂“瓦尔登湖”他心中的“女神”,他的“情人他这样说道:“这不是一场梦,却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与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飘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她最深邃的僻隐处也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沉浸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9
对于梭罗,在松林中漫步是那么惬意,眼前的一切就是一种享受,但对无暇于此的人就是另一种感受了,乱七八糟的枯枝烂叶有什么美可言。就像清楚自己光环加身的人是不同于常人的,不应是迷信,大概是一种幻想,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吧。
柏克农庄是个幽静广阔的地方,有一家人在这里租了田地与破屋,虽然能挣得面包和牛奶及其他一些饮食,可为了这些,他们就要没命地干活,身体能量消耗殆尽就会吃更多的.食物来补充,也不是很划算。但这家人还是觉得值得,他们哪里知道自己要负担得到政府庇护的各种耗费。其实不用这样拼命的劳作,他们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换一种生存方式,比如垂钓等有趣休闲又能有所收获的方式。生活需要技巧,拼命虽然勇敢,如果不加计算,在生活面前就可能会失败。就连他们的饮水也没有湖水好喝,非常浑浊。
对于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像梭罗那样游荡着生活似乎不值得,但当人看到梭罗眼前的景色,感受在旷野中享受到的美好感觉时,谁还能有什么反驳呢?他无牵无挂,随处为家,按天性自然成长,生命像常年的绿植一样鲜活。在空旷的野外,生活不是枷锁,是休闲游乐,用物质谋生但不为占有物质。世人却把自身包裹起来,锁进了各式各样的屋子里,怎么能不成为生活的奴隶?
人们本该探索真知,洁身自好,寻找自己高贵的灵魂,体验人生的新奇有益的感觉,却每日为生计辛劳,疲惫不堪,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不要用继承下来的旧方式在如今迥异的世界里谋生,在生存面前,人们要勇于探索,向未知领域挑战,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
《瓦尔登湖》是亨利。梭罗写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远离尘世的喧嚣,在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过了两年与世无争的生活。
通过描述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在没有文明的生活中那种纯粹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一切都是浮云。抛开表象去看实质,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为了追求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却舍掉了太多本该有的乐趣。用了绝大局部的篇幅来描写了季节更替,山川湖水,飞鸟游鱼等等自然现象,啰里啰嗦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很想睡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或者想表达的就是观察大自然的种种、与大自然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而这种乐趣需要去体会了才知道。
也许是因为我正处于批判的这样一个社会中,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产物,尽管我能明白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内心还是很抗拒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内心一面不也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吗,不也是自然的一局部吗?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既然人类成为了地球上外表上的,那所有人类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不也是进化的结果吗?换言之,也是自然的结果。现在人类倡导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结果。所倡导的那样一种生活方式是要人类都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状态去,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痛苦。确实,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寻苦恼,所谓变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无可奈何的苦。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这些痛苦都是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而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宁愿承受这样的痛苦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东西,我们承担这个后果和代价去追求那些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描述的和我所说的形成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类似犬儒主义的抛去世间一切枷锁回归自然的状态,一种那么是主动承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财富。其实各有利弊。所说的那种生活可以让个人升华成一种哲学的范畴,然而这样社会就不开展了,文明也不进步了。而我所说的那种生活状态其实是如今大局部人正在承受的,虽然能获得某些方面的满足,然而却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灵的折磨而不得解脱。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所尊崇的各类主义,佛家,儒家,拜金主义等等。以前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种主义,现在我想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个大的礼制的环境下不过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负。
《瓦尔登湖》这本书中其实也多处引用了孔子的话,这多多少少让我有些吃惊!而且的意思中国人是自以为是的,会不会是因为知道20xx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所以现在变得有些自以为是了呢?又或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唤醒现实生活中被蒙蔽的我们呢?我因为读书比拟少,所以不敢妄加评价。既然这么多人推崇这本书,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还要多加修炼,多读书,多学习,才能体会这本书中的微妙所在。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在远离尘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尔登湖畔,在森林里,梭罗先生自己盖了一所房子,他自给自足,过着极简的生活,吃着极简的食物;虽然也会感到孤独,但他享受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以及阅读带给他的无穷乐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门,他在夜晚的森林里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别方向;他倾听来自森林里的每一种声音;他长时间静静地观察湖水颜色变化和水温的起伏;他和禽兽为邻;他花很长的时间自制炉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结成的第一块冰;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罗先生告诉我们,要回归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义——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
当夜幕降临,我眺望远方闪烁的灯火,心灵随着晚风飘散在喧嚣的世间,与外界的喧嚣相比,我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沉寂。世事难料,繁琐复杂,但这些终将会沉在瓦尔登湖的湖底,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宁静祥和的心境,还有质朴自然的思考方式。书中的文字是质朴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而轻松的,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在某种意义上,《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瓦尔登湖》这本书简单朴实的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旁隐居的一段美好时光。在瓦尔登湖畔,他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的生活着。他崇尚自由,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人追求的。他勇敢面对生活与一切他正视的东西,在世人看来,那些卑微粗俗的人是访客,但这些方可在梭罗看来是博学的`、智慧的。
梭罗虽然与孤独为伴,但他并没有消沉,他拥有孩子般的纯真,用独特的思维,积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他关怀着人类的同时也蔑视着人类。他担忧自己所维护的一切会在世人的功名利禄下消逝,瓦尔登湖终将会成为记忆,但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不同的事物带来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子,梭罗都记录了下来,他熟悉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瓦尔登湖随着四季变化,梭罗随着瓦尔登湖变化,当春天的暖风吹过瓦尔登湖的冰面,当湖水再次流动起来,梭罗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找回自己,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
梭罗笔下的事物再生动,我也只能同大多数人一样称赞一句:“写得真好!”我虽向往自由,但也只能带着满腔悲愤听着别人的“不问世俗”,现实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或许在将来有那么一天,我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不再被束缚,。也可能我带着这个梦,过完了平淡的一生,被规则囚禁着。
借用老师的话来说,路还很长,而我们就像是在酿酒,不能急,不能慢,酒会越来越香醇,人会越来越长远。或许我们对于犯下的错误无力回天,可总会弥补,人生或许就是这么一口酒,醉不至于,至少能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值。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这也是我喜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对比之下颜色更浑浊些。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整。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个把月,但我们可以在周末同家人一起骑自行车出游,享受乡郊的阳光空气水,享受更简单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听从心灵的召唤,选择了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满足。虽然在当时这并不被人看好,但通过本书中关于他生活的一些琐碎的记录与感悟,可以发现,梭罗自己在湖边的两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说是“任性”,任着自己的天性,随心而动,在极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读书,或种豆,或漫步于瓦尔登湖畔,静静凝视湖中若隐若现的一株水草,甚至什么也不做,在阳光普照的门口坐下来,在时间的转瞬即逝中幻想、思考,从日出到日落。“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他如是写道。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宁静的,所以书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样沉静和清澈。这就要求读者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鸟掠过湖面,看一朵云彩变换形态。一个浮躁的人是永远读不下去的。很喜欢一句话: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心灵的宁静是进入此书的唯一有效途径。
感谢梭罗,给我们留下了《瓦尔登湖》,一份如此珍贵的礼物。他教给我们简单、自由与宁静。梭罗在书中还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真善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大概就是《瓦尔登湖》中的人生哲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静谧的瓦尔登湖,晨曦的鸟鸣、花香、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一间躲藏起来的木屋,一个逃离尘嚣的“隐士”,让瓦尔登湖多了一道风景。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他发现每年劳动6个星期就可以支付一年的生活费用,他就获得大量的闲暇用于阅读、写作、思考、与大自然相处。他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要有一块自我沉淀之地。梭罗的一生都是那样简单而纯洁,如同他所深爱的瓦尔登湖一般,照出了一草一木和真实的世界。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将自己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人在继续聆听。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的,是我们心中一份潇洒脱俗的宁静,不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蒙蔽,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坚守自己的本心。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我们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6-19
个人读书笔记07-27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8-03
论语读书笔记10-10
《目送》读书笔记12-07
目送读书笔记 12-16
边城读书笔记12-14
童年读书笔记12-15
围城读书笔记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