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 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二、 认识人民币
1、 4人小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 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 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三、 认识进率
1、谈话: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 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 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提问: 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 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 1元=10角
2、引导: 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 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四、 简单购物
1、谈话: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商店,你们愿意上我这来买东西吗?开业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钱,谁愿意跟我换一换零钱?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 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
(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辅导)
3、引导: 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 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 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 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五、 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课后作业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内容:
教科书P57
学习目标:
1、结合书本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应用;
2、进一步巩固1-5的乘法口诀
学习重难点:
重点:1-5的乘法口诀
难点: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学习准备:
学具: 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本子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1-5的乘法口诀
1、这节课我们来书本子。猜一猜老师手中估计又几本本子?
你打算几个几个数?
我们一般比较常用的是那种方法?
你能2个2个的`数数吗?谁来数一数?
1个2是2,谁能列算式?我们可以用那个口诀来计算?
2个2是4,谁能说出这句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再补充3、4、1的乘法口诀。(要注意把算式和口诀相联系)有意将1-5的乘法口诀排出阶梯状
2、找规律。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口诀。横,竖
观察黑板上的口诀。你发现什么规律?
二、展开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1题。(超级跳跳跳)
小朋友们对口诀真熟练,瞧,小动物们都赶着来看你们了。让我们看看谁来了 ?他们分别一次跳几格?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和它相应的口诀吗?想一想再出示答案。
件演示小动物跳格,再说口诀。
2、第2题:小动物过河。
让我们和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到森林里走一走。瞧,有一些小动物正需要帮忙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助他们过河嘛?
由学生独立练习,再校对。
3、第3题: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小动物的表扬,瞧,他们送来了最美丽的智慧花。
独立完成,小组校对。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背口诀,对口令。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1
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