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0 16:07: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1

  上完本节课堂,收获较多,感触颇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身边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用课堂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课堂间演示的是重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如果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可是这一环节完成的太短。如果这个环节放的时间再多一些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还要在课堂堂环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认识角》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及画角。

  二 、能够做到“扶”“放”结合,如:折角、做活动角及比较角的大小,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画角是先教学生再让学生独立画。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

  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角》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认识角》教学反思4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认识角》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平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编排的,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关于这节课,我也听很多老师上过。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网搜索了关于这节课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一些教学视频。并参照教学指导用书,把本节课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翻看了以前关于这节课的听课记录,从中吸取经验。针对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例图,找出物品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角的个数不同。从“角”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看到角这个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墙角…这也是教参中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图形。接着,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一找、辨一辨,使学生在比较、判断中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几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学会辨别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过数角,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三、动手操作,巩固认识。

  在做角、比角的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学会直观和重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最后通过折角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比角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8

  一、教学流程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二、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教学不足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认识角》教学反思9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明白原先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透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决定潜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透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状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决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潜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到达拓展应用,培养潜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贴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10

  上个星期听了陈春平老师用微视频的方式上了《认识角》,对这种方式觉得焕然一新,于是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课堂里让学生看八分钟的视频,学生能不能接受?家长开通微信后是不是会在收到老师的微信后让孩子会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跑题了,教师怎么才能控制住学生思考的范围?带着这些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一一讨论。讨论后我也准备尝试这种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另一个班级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比较。看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取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想通过设计五个问题来缩小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好地控制住学生。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角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表示、读出你画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画的角大的角。

  4、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请剪下附页3图1的两个角,并进行比较。

  5、今天学习的角与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级里没几个学生家长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带着五个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后就让学生思考回答五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问题了,看的时候有点印象,但说的时候比较难,第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1、有没有顶点(应该是公共顶点),2、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通过视频的观看,并没有理解张口的意思,所以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时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五个问题其实是本堂课的小结,由于时间的仓促,班里有几位学生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如殷大奕同学说墙角有三条边,今天学的角只有两条边,徐林飞同学说桌角、墙角是空间图形,今天学的角是平面图形,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还是非常精彩,也能体现出了上课时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觉得不是很成功,如学生判断角时还有错题,画角没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较还有较多的错误。

  在203班改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上课前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于2班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在3班教学时加以了强调,在引入环节时,我设计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看了视频,回答问题的范围都缩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导致我的'预设:想让学生回答桌角、墙角,牛角等的没有回答上。就更没有学生说到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的,我想反正会在小结时会提到今天学的角与桌角、墙角的的区别,就提了一下角是人民币的单位。在上完角的特点后,没有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让学生练习了。如果总结了判断的方法,这个练习也可以不要。在教学画角环节时只总结了画角的步骤,没有说明画角的工具,导致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现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较时,我用了四个步骤:

  1、让学生猜测两学生画的角谁大;

  2、 通过演示角的变双和缩小的过程,师生总结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让学生通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让学生观看红角与蓝角的比较,说明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小结时我提问了今天学习的角跟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到位。我拿起了讲台桌上的粉笔盒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徐鋆愨同学回答了桌角、墙角是不在同一平面的,是立体图形,今天学习的角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是平面图形,班里想起了掌声。束个课堂对于“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句话没有板书,学生虽然看了一遍幻灯片,应该还没有记住。

  通过两堂课的比较,第二个班级学生的作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家长开通微信,老师通过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视频的微信 ,让学生看视频,增加直观性、形象性,在课前做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定有帮助。

《认识角》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用线条标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找角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又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同桌两位同学用自己准备好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由于每位同学的活动角不精致,比较时不准确。

《认识角》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教材原来分三步出现:1、直线、射线和角(包括角的大小比较)2、角的度量和画法(包括角的大小比较)3、角的和差(包括角的分类与二或二个以上角的和差),每一步都由一个角延伸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这样的布置不利于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同学从形式掌握到实质掌握概念,且易造成同学思维的混乱,为此我调整了思路,首先是调整了教材,将教材分为1、直线、射线和角的分类。2、角的度量和画法。3、角的大小比较和和差。三局部即让同学先学一个角,再学几个角的。本课时为《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材着重于直线、射线的认识,角的组成,特殊角与一般角的认识。通过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中特殊角与一般角的差别,从特殊-----一般的过程。通过演示,使同学更理解周角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任一一个角内夹与外夹形成360度,所以在研究角时,除了特殊角外,还要研究锐角和钝角。同学通过分类和观察360度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二、同学实际分析:

  同学初步感知线段与直角,为同学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同学来说,将一堆混乱的资料(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和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资料,和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让同学体验到由射线发展成角,由特殊角引申出各类角的过程,是这堂课的突破口。对同学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记忆上述概念。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会会根据端点的个数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能知道角的分类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会用符号“∠”表示角。基本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认识角》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认识角》教学反思14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缺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

  2、不应只让学生认识固定角,还要让学生认识移动角,如生活中的雨刷器工作时形成的角等。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

《认识角》教学反思15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打破教材的局限,重组教学材料,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课伊始,我使用游戏“摸圆形”教学手段引入新课。利用这一情境,引出新课内容-角的学习,体现了“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一精神,然后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找生活中的角,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尤其是由生活中的角引出数学中的角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于几何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知识体系。

  2.利用卡通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国标本实验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卡通动物带领闯关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在卡通动物的带领下,一步步展开教学,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活动充满童趣,学生在趣中悟、在乐中学。

  3.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我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5-1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8-20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08-24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19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09-18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9-17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09-16

认识0的教学反思09-15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09-08

《认识时钟》教学反思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