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5-01-11 08:00:1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计划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限制,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要求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和“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8课时,加上复习和检测时间,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2、单元概述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共8课,从种子开始,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现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与一年级的《植物》、《动物》单元以及三年级的《动物的一生》单元形成学习进阶。本单元以种植绿色开花植物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发现种子萌发先发育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伴随着植物新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探究植物体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认知。组织学生经历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栽培植物的方法,发展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现象推测植物未来生长变化的趋势等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珍爱生命的自觉。第二单元“电路”学生对电非常好奇,但碍于用电安全的考虑,学生平时对电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本单元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的,电是我们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安全用电。整个单元的编排结构严密,学生从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课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反映了它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历史的重要客观依据。

  通过研究岩石和土壤,我们能够知道地球演变的许多故事。为此,本单元的设计不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岩石和土壤放在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视野下来展开学习,即岩石和土壤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具体来说,第1课作为起始课,主要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视角,拉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2-7课,带领学生们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类别及特征等知识,构建起相关科学概念,培养相应科学探究能力,第8课作为总结课,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获得整体提升。

  三、教学目标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种子多种多样,大小、形状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新的植物是由胚发育来的。

  ●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电路”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电路是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在内的闭合回路,可以用开关来切断和闭合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容易导电。

  ●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知道电有时是非常有危险的,知道安全用电的知识。

  (2)科学探究目标

  ●组装简单的电路。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给房间设计简易的照明电路。

  (3)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岩石与土壤”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能根据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3)科学态度目标

  ●欣赏岩石和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认识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落实实验材料,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收集和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材 内 容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期中考试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4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总复习

  复习考试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 《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内容有:了解植树的过程;对当地岩石的种类进行考察。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所教学的每个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4-6人,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每课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如视频、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即不强制学生的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用语言、情境、游戏等到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讲科学故事、观看视频等手段,这些手段有的让学生亲历过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强材料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学期,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

  4、向其它学科融合

  科学有时向语文、音乐、美术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科学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12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7-18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1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17

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2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9-05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6-23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