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一课,这些生字词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
2、复习生字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随意读)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假如》。(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
1、打开书108页,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拿出手中的笔,边听边划出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自由读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板书)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2、为什么要画红红的太阳呢?自由读。指名回答。
3、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你能把小树当时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学生亲身体验: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在寒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为它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树带来了温暖,现在小树又是什么样子,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一小节。
5.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喜欢的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板书)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出示: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4.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5.善良的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许多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这是小鸟会怎么样呢?
6.你真会体会,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小鸟吃饱了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这个小女孩的朋友西西引读“西西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为什么只坐在屋里?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3、西西是不幸的'。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一双好腿,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小朋友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齐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6、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这个小朋友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把你喜欢的愿望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2.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3.她想怎样实现这些愿望?(靠神笔)读一下。
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板书:爱心)
5.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6、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愿望。
七、拓展想象
1.这个小女孩特别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要用来画些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2.指名说。
3.大家说得真好,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现在你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接着诗的最后一小节写下来。
八、总结
1.结束语:我们不仅会写更要会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我们一样可以帮助他们。
2、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 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揭题。
1、 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 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 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 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 讲读第1—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 卫星情况 人们反应
1 没有出现 仰着头、谣望
2 经过北京上空 高喊、一片欢呼声
3 发回《东方红》乐曲 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 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 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 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检查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 讲读第4自然段。
(1) 指名读,理解课文。
(2) “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 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 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 背诵课文。
四、 小结,完成作业 。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
二、课型与课时
说读课,一节
三、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从而认识长城,积累知识。
四、教学设计
(一)感悟文本, 分享梦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懂得了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了《袁隆平的寻梦园》,理解了他为实现自己伟大梦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学习了《航天女英雄》,感受了她勇于为梦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家刘雨田的梦想。请大家看着屏幕动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徒步长城沿途风景,如大漠、戈壁、悬崖、大河、丝绸之路等,全文字幕以朗读语速出现)
师: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生:读书当作家,走遍祖国山河。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好!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
生: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生: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师:是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但为什么又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课件显示这个句式)
生: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师:是啊,他还要继续读书,继续行走,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体味内涵,研究梦
师:课文中讲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有了这两个梦,才有去实现这个梦的长城万里行。
生: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
生:有了这两个梦的交代,第25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显得自然而不突然,这也是作者在实现他的第一个梦。
师:最后,作者以我的梦还在继续着结束全文。由此可见,全文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严谨的。
师:作者刘雨田的两个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研究最先出成果。
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们来互相交流。
生: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基础,没有知识,怎么能去旅行?
生:没有文化知识,怎么能去观察风土人情,怎么能去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
生:行万里路也是在读生活的书,作者自己也说: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师:是啊,大自然是一部无字的大书,要读懂它还真不容易,因此作者说:大自然是无情的,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阅读课文相关段落,然后用他经历了,让我们的句式说一句话,去共同感受作者为实现梦想而经历的艰难困苦。(课件显示这个句式)
生:他经历了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无情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后怕。
生:他经历了被困在悬崖上,险些跌进万丈深渊。身处绝境的险情让我们心惊。
生:他经历了身负重荷,半个多月不见人烟,迷失了方向的困境,让我们好担心。
生:他经历了独处山间,被野狼狂追的危难,这让我们胆寒。
生:他经历了夜不识路,多次从山坡滚下的危险,这让我们心痛。
师:你看,大自然给作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甚至是生死的考验,所以大自然是无情的,可大自然又是慷慨的.,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也学不完,用不尽。
生:因为这本书里有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
生:因为这本书里有中华民族的勤劳的智慧。
生:因为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
生:因为读这本书还让作者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师:是啊,大自然确实是慷慨的,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这也说明作者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
生齐:艰苦的努力。
师:好,请同学们再动情的朗读,体会作者为实现梦想而克服困难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敞开心扉,放飞梦
师:同学们,你们风华正茂,正处在多梦的黄金时代,也许你的梦想是做一个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家,或是做一个热情奔放的文学家,或是做一个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或是做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请你把你的梦想大声的告诉所有同学,要求用我的梦想是我希望的句式说出。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惩恶扬善,打击犯罪的警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所有人能安居乐业。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探险家;我希望我能为祖国发现更多的资源宝藏。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大文豪,希望我能成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希望我能为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陨?畹娜劝??br>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1-10
教学设计方案10-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07-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1
分数教学设计方案11-09
教学设计方案(精华)11-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14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2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08-27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