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5-29 07:30: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新课教学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 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 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 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 宽大 窄小 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教养:

  ⑴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⑴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⑵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⑶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4、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5、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6、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

  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宽下窄,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5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08

《记金华的双龙洞》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12-16

《观舞记》教学设计08-07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1-12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01-23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02-03

争吵的教学设计优秀02-26

《泉水》的优秀教学设计04-28

《鸟语》教学设计优秀12-13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