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2 07:29: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我所要讲授的课题是有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第八章《圆锥曲线》、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内容。

  一、概说:

  1、教材分析:

  椭圆是一种特殊的圆锥曲线,它与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密切相关。学习椭圆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理解整个这一章节提供指导和引领,并直接影响对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同时,通过深入学习椭圆,我们可以加深和巩固求解曲线方程的能力。因此,椭圆的研究不仅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也是一个范例。

  2、教学分析:

  椭圆以及其标准方程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重要素材。通过本节课中设置的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和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学生将能够培养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掌握坐标法的规律,同时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头脑敏捷,知识基础丰富,因此热衷于探索和勇于探究。不过,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主要依赖经验,运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包括问题引导、启发式讨论和结果探索,并且结合直观观察、归纳抽象和规律总结。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并进行实践练习的结合。

  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营造一个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目标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数学概念与几何形状的结合,掌握解决几何问题时的分析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三、过程说明:

  依据“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的教学理念和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目标 、新型的教学方式、新型的呈现方式”体现如下:

  (一)在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拓展时,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遵循拓展、开放和综合的原则。教材中对椭圆的定义虽然十分严密,但并不够直观易懂,因此我决定增加一段影音文件来辅助学生理解。这段影音文件是关于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图,通过展示彗星的椭圆轨道,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椭圆的特点。最后,在教材的拓展部分,我将提供给学生一个几何画板,要求他们用画板来绘制椭圆,并带有5个探究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椭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同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重组与拓展对于教学的效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椭圆的定义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新课导入:通过播放影音文件“宇宙中神秘的彗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影音文件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接着,我会要求学生动手使用画板绘制彗星的运行轨道,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动手操作意识,并且更直观地理解彗星的运行轨道形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椭圆的定义,并深入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呈现: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文件和实践操作,然后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种方法符合人们从感性认知逐渐提升到理性认知的认知规律,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接下来,学生可以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并进一步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营造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渗透数学美学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和形式的结合。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数学定义和标准方程,我们为你设计了三组九道练习题,帮助你巩固并提升运用能力。通过这些练习题,你可以进行联系、思考、讨论,并得到反馈和纠正。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通过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和情绪情感方面的评估,可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过程评价。当遇到问题的学生时,教师应该指出他们可取之处,并耐心地引导他们,以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当学生表现出优异的创新成果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是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将基于每次测试的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综合表现。此外,还将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估。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堂课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示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探索和研究的状态中,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研究方法,这是一次有益的研究型教学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大有裨益。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椭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07-27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2-10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4-14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21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09-25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12-09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24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09-02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篇09-02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