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教学
资源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关于庐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预习
设计1、给文章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用“△”划生字,“——”划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一想新词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用“?”划出。
2、大声地将课文读几遍,读通顺。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再有感情地读几遍。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知道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4、看看生字表,哪几个字以前就会了?给这些生字扩词。哪些字还不会?看清它的偏旁部首,想一个聪明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读懂课题
1、学生知道的话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2、学生读题,思考课文会重点写什么?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3、学生读题、质疑。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二、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打开书,拿起笔,轻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2、(1)同桌合作读词语,正音。 (2)指名开火车领读,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个别展示朗读,第一句的前半句读的较舒缓,是一般的语调,后半句则加重语气读出云雾的变幻无常。齐读体会。
3、学生加动作、表情、语气读第二、三句话;指名三人做动作,其余学生齐读。
4、试背。
5、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形。
2、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部分。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庐山)认识吗?师述:一提到庐山,我们就会想起学过的《望庐山瀑布》那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
2、师小结:多壮观啊!可是你知道吗?吸引古今中外游客的不仅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更有那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云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庐山欣赏那美丽神奇的《庐山的云雾》吧!板书:庐山的云雾
3、读了这个题目,你觉得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庐山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师板书:?)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学生拿笔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能把这些词语读正确了。出示词语:
A庐山瀑布神秘似乎笼罩系带缠绕漂浮天幕
B景色秀丽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
C瞬息万变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指名领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分节)咱们同学都很会学习,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庐山的云雾之中去感受一下。
3、读完了课文,你知道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段只有三句,先读读第一句,并思考这句的前半句该怎么读,后半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3、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 (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那请你们笑一笑。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有的同学已飘飘欲仙,让人想起(谁腾云驾雾)
4、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第一节,就会读得更漂亮,能试试背的话更好。
5、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教学生字。
重点指导几个字:“幻”的第四笔,“系”的第一笔,“罩”的上半部写扁一点,“瀑、泻、似”注意左窄右宽
作业
设计必做题: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习字册》描红及书写。
3完成《补充习题》
1、2、3题4完成《一课一练》
1、2、3题选做题:
1、阅读《新补充读本》P21《泰山云雾》
2、搜集关于庐山的资料。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施教时期10年3月2日
教学内容
3、庐山的云雾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仿照课文第
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3、背诵课文,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资源
1、下载庐山云雾图片制作成PPT。 2、搜集有关庐山的诗歌。预习设计
1、熟练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围绕“千姿百态”这一词语重点写了庐山云雾哪四种姿态?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什么?
3、第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文中写它变了哪些?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谈话导入
1、默写词语。
2、同桌互批,并订正。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总分的构段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将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句子用“~”画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划,(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学生说话练习。指名读,练习背诵。 1、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朗读学生交流,评价,鼓励。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造句,集体评议。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同桌互批,并订正。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2、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 3、哪些句子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将这些句子用“~”画出来。
4、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逐句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5、再次默读这些语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
6、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7、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8、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还给怎样的感觉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写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
(出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
3、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作者展开想象,把云雾比作——
4、文中的“……”表示什么?
5、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出示句式:
(1)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2)明明还是……转眼就变成…… (3)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6、指导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置身于庐山,欣赏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这段话。
3、用“流连忘返”造句。
七、拓展延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出示古诗,范读作业设计必做题:
1、《补充习题》四、五、六中的1~3小题。
2、《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
选做题:
1、《一课一练》中的古诗积累。
2、选择一个话题,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
①大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
②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
③春天的校园真美啊,
④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tian)姿态(zitai)遮挡(zhe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题西林壁》吗?谁愿意来背一背,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指名背)
2、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庐山)
3、你对庐山了解些什么呢? (指名说,师适时表扬)
4、师总结引出课题:小朋友知道得还真不少,是啊(边出示文字和图片边说),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最神奇的要数――(生接)庐山的云雾(板书完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过渡:这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特点吧。
1、自读课文,找特点。
2、交流。
1)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你从课文的哪一个地方知道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
A、学生读后交流。
B、像白色绒帽的'云雾在哪儿?(师画)老师画得怎么样?
C、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么特别的云雾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读,男生读)
D、这云雾还有什么姿态啊?
学生找出来,议一议,请同学们上黑板画一画,评一评,指导朗读。
E、师:这云雾啊,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姿态,发挥你的想象,想想这云雾还会有什么样子呢? (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具体)
F、师总结:这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庐山的云雾比成了“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形象地描绘出了云雾的形态美。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们围绕千姿百态的特点,找出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感受了它的特点,最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请同学们照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A、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B、指名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把云雾的变化画出来。
C、指导朗读。
D、这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自由说)
看来,云雾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呢,怪不得书上用了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品味一下庐山云雾的神奇吧。
4)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美的云雾啊,假如你在山上游览,会怎样呢?
A、学生交流。
B、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种感觉。 (师配乐范读)
5)看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就知道这云遮雾罩的庐山,―――――(生接)真令人流连忘返。就让我们带着赞叹和喜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体会一下庐山的神奇吧。 (生齐读)
三、总结
过渡:这么美的文章,通过小朋友的感情朗读,把我们好像带到了庐山。作者就是抓住了庐山的特点,发挥想象,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才把庐山写得这么出神入化。请小朋友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可以参照老师的提示:
出示:傍晚,西天的云美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4-18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0-04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27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29
最新《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06-14
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07-24
《鹭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03
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12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