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1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 1) 会计需求情况。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正是由于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各类院校普遍开设会计专业。会计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前景看好,已成为社会热门的职业之一。
( 2) 会计岗位素质要求。能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细致,责任心强,对工作一丝不苟; 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相关工作,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有关事宜;熟悉各种税收法律政策; 具有独立填制各种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熟悉ERP财务用友软件操作,以适应会计工作电算化要求。
( 3)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会计证,报考的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拟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
( 4) 岗位能力分析。根据会计工作内容和对会计岗位素质要求的分析,结合 “会计从业资格证” 考核标准,对会计岗位能力分析如表1。
二、会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建议
(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实际。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概念讲解、根据经济业务处理经济业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有的学生学完了课程,却没有进行完整会计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因为学而学,对该课程没有系统的认识;2教材不符合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的要求。许多学校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没有按照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动对所用教材进行及时调整,且内容为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按照理论知识框架来编排章节,缺乏会计工作操作流程,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面认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 “上手慢” 的问题。3教学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对会计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为减少办学成本,没有建设相应的仿真实训室,教学中以经济业务描述为主,没有仿真或真实的凭证,不符合会计做账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
(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立操作情境,加强实践教学。教学中营造实际的企业情境,设置会计岗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用仿真凭证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更了解清晰。2培养 “双师型” 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辅导,考取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 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锻炼,积累实践经验,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相关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给予学生做知识讲座,使教学始终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3编写 “工学结合” 校本教材。联合企业编写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教材,内容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进行组织,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4建设现代化实训室。参照企业实景建设实训室,配备现代化的操作软件,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案设计
( 1) 设计的总体思路。设计时贯彻 “双证融通” “工学结合”的思想,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内容。
( 2) 课程任务分析及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如表2)
摘要:自20xx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在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会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进行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具备基本上岗的能力。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交出3本记账凭证、2本日记账、一本总账、若干张不同格式的明细账、二张报表。
(二)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三)具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的职能、对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即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5、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6、了解记账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记账凭证的种类,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7、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8、了解会计账簿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种类,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账簿的登记。
9、掌握账簿的试算与记账错误的更正;掌握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10、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11、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及编制要求。
12、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3、理解利润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利润表的编制。
14、了解会计报表的披露和注解、会计报表的报送和审批。
15、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教学
(4)提问式教学
(5)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6)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效果不佳,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总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账户与复试记账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第三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及第四章帐户分类为第三单元,其中第三章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第四章是对第三章中帐户的进一步说明。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第十章会计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介绍了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三个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
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是正式的教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四、考核方案设计
(一)考核要求,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70%,终结性考核为3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道德等)20%、课堂作业5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
(二)评价标准:
1、常规检查以平时记分册中记录为准。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提问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记录,占10%;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作为附加分处理。
2、课堂作业50%,主要指平时布置的书面作业和课堂训练完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书面作业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原始凭证要求符合填制的规定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种记账凭证要求符合填制的规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种账簿要求符合登记的规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两张报表要求符合编制的规定占5%。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基础会计实践报告12-15
课程教学反思12-09
教学设计方案11-27
教学设计方案01-10
基础会计心得体会10-05
课程教学计划02-1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6
分数教学设计方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