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7-08 20:23: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4课以及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领会编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揉、漆、辫、”的识记,“喊、笋、唤”的书写。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学生具有好奇,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对童话故事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我通过PPT课件展示笋芽儿、竹子的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笋芽儿与竹子。通过情境朗读,为学生的感情朗读作示范。

  四、说教学程序

  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会本课要求认识的1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第二课时学写6个生字,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读中体会笋芽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我将分 环节来完成。(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四)指导写字,积累语言。(五)放飞心灵,走出课堂。六、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3课笋芽儿,认识了14个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生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然后要复习的是: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师:板画:笋芽儿。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播放课件,师导语: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图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我利用课件出示笋芽儿和竹子的图片导入课文,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谁呼唤笋芽儿?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用“~~~”划出有关句子,并用“○”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这样,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⑵反馈

  ①随学生回答,板书:春雨呼唤

  ②相机做朗读指导,如低声的说,说明语气要轻柔,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笋芽的话可让学生做做动作读。

  ③说一说对动词的理解:揉、伸,做动作理解,说一说体会到什么?

  ⑶角色表演,配乐诵读

  ⑷小结学习方法:读——画——议——读。

  【学后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下面的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一画,小组内可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⑵反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谁帮助了笋芽儿,笋芽生长的过程。

  重点引导第六段

  如: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说说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那些句子写出了笋芽儿很高兴?

  (3)朗读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读,教师相机指导。

  3、感情朗读全文,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1)播放情境朗读,让学生注意听一听范读中的语气,以及声音的高低,停顿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的感情朗读作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后,让大家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如果认为哪句读的不够好,就让这个学生或其他学生为大家作示范。

  【通过听、练、听、评之后,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

  【低年级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多是口语,语言很不规范,他们更需要积累更多的书面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像《笋芽儿》这样文字优美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积累。】因此,在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我这样说:“孩子们,笋芽儿多可爱啊!现在让我们走进竹林,当一棵棵小笋芽儿,来体验笋芽儿成长的快乐吧!”这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孩子们看着课件,带着表情,加上动作,边说边演。(教师和学生边说边演)

  课本剧表演:

  小组内合作,指名前面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看了这段表演,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会成长,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笋芽儿在这么多人的帮助关爱下,自己努力长大。

  (师板书:奋发向上)

  【德国有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一环节将语言融入到美丽的景色中,让孩子们在情中演,在动中背,陶冶了情操,有效地积累了语言,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露痕迹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四)指导写字,积累语言。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生读一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说一说你要提醒同学什么?

  3、教师范写:轰,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上窄下宽,这样字更稳定,下面的两个双字一定要把上面的车字托住。

  喊:口字旁位置要偏上,不要写得太大。要先写里面的一、口,后与斜钩,撇,点。

  4、生看后抄写生字,学生写字前,我强调,写字姿势。师:巡视,个别指导。

  5、评一评:学生通过小组内欣赏与互评,评出“小小书法家”。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质量。】

  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找找抄抄”。

  (1)自主完成练习。

  (2)同桌交流。

  【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美句。】

  (五)放飞心灵,走出课堂。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

  师:孩子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能不能向同学们说一说,都有谁帮助过你成长啊?

  师:是的,我们也一样,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亲人的呵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鼓励。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

  【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孩子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问号中被激荡,不断升华。】

  (六)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画笋芽儿或竹子的画或编一条有关笋芽儿的谜语。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孩子们,笋芽儿长大以后的故事呢,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还有兴趣,请在课下多收集这方面的知识,你会知道得更多。

  五、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针对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以及笋芽儿成长过程,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复述情节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3.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冰河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交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二)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根据课文理解词语含义。

  2.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解词,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除文字障碍。

  3.在此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记几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句子。

  4.根据学生标记的内容,找不同组的几个同学分别复述这几只猫的故事,要求复述得简洁生动。

  (通过两次不同的读,特别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抓住关键词,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品味感情

  学生自行朗读,标记抒情议论性语句,让学生按小组完成这项工作,朗读与评说相结合,组内同学可进行补充。

  (四)感悟主题

  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缓缓流淌,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朗读、理解、品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1.对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你想说什么?

  对“可怜的猫”你想说什么?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2.理解延伸

  人难免犯错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或多或少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大伙说一说。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时,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总结课文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语文》说课稿3

  教材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依次习作,也是依次不限定习作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教材对习作内容、方法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册教材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看似雷同,其实变化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能力、生活经验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本次习作又是结合第二单元的主题展开的,感受童年生活情趣的同时,消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设计理念

  1、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利用文本、音画引路等多种形式,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乐于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

  2、创设宽松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有创意地习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评改自信,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重实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互动、交流,表达、赏析,评价、修改等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高年级,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但一提起写作文,人人恐慌、害怕。

  活动设计

  1、师生共同聆听歌曲《童年》。

  2、“小小采访”——与父母讲童年(做个专业的小记者)

  3、收集所有有故事或给你回忆的小纪念品。

  4、每天将积累与心得或写或画下来。

  5、收集与趣事有关的童年照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⑵、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全体学生通过朗读佳作、优美片段,讨论交流习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等方式参与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简要流程

  激趣、指导、赏析、修改,具体分为七大板块:

  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明确要求,简要指导

  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精彩片段,享受快乐

  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名言警句,课外延伸

《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与讲读课文《称象》、阅读课文《黄鹂和山雀》构成一个单元,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用科学的观察思考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本课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浅显,以对话为主,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2.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这也是整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推理思维的过程,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比较抽象。

  二、说教法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3.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通过完成教学目标,着重教给学生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理解法、朗读体会法、省词比较法、看图感知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开课伊始,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这种竞赛式的前提测评手段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复习了旧知,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2.板书课题,书写生字,使生字的教学“化整为零”,符合九义教材在语言环境中分散识字的特点。

  3.初读课文,贴图现境,让学生看图入境,弄懂成语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并通过互相讨论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的认定具体、准确,具有针对性,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于学生愤徘时点拨引导”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扶助者”。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这一层次是教学的导学达标环节,主要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动程演示,学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两个“这儿”所指的实际位置分别是“江中”和“岸边”。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并通过学生的正确操作及解说进行达标测试。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想象情境,续说故事的结尾,并且结合小学生好帮助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开导”的说话环节。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避免了生硬说教,使学生自然生动地达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二课时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条理,利用副板书(掉——刻——催——说)进行背诵训练。最后巩固生词、生字,记忆生字字形,并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采用动态图文式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展现了教学难点突破的过程,并力求文字精炼简洁,画面精美、富有吸引力,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

  评析

  莫雪莲老师的《刻舟求剑》一课教案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训练反馈矫正意识,体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不乏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莫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莫老师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莫老师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她肯钻研,勤探索,求创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语文》说课稿6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语文》说课稿7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是*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略读(讲读)课文,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本文采用了(写法),其中(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第()学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够理解文本,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确定为: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有: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教学时,我以读为本,以读生情,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品词析句,获得启迪。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是新课标倡导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促悟,领悟(道理、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安排两教时来完成教学。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以三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节和他人情感的感染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处,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度几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有的可以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1:检查自读情况

  (1)、我将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并采用(指名读、男女赛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对个别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进行指导,我重点指导“X”“X”的书写。(教师范写,副板书)

  (2):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板书。(此时板书,主板书)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学习第X-第X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提问题)或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指名学生分享(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通过(几个关键词,重要线索),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简明扼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阐述,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选入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能画风的高兴心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设重点为: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予、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

  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易学。画画是学生最爱做的事儿,开始让学生谈自己会画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进而谈谈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问题稍有加深,但感觉不一样,答案就各不相同,学生依旧兴趣盎然。风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二)画风,激活思维,体现创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风”这个初步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风(即画出有风时各种景物的变化)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其目的有五:一是检查学生课前观察风的情况;二是通过画风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

《语文》说课稿9

  课标关于本节的要求

  1.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学活动过程

  预习交流:

  1、搜集整理何其芳的相关知识。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庆万县(现重庆万州)原名何永芳,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

  2、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3、作者写秋天,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写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秋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二)诵秋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三)品秋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四)写秋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知识篇:“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穿越千年的爱国主义悲歌

  《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此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11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郭老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郭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郭老师的课中,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在课堂上,通过多层次、多坡度的多元诵读,以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们从这个句子听出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冒”字还可以其它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体会一下,怎么样的`长叫“冒”?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教师在处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上,应该是相当自然,引导得水到渠成的。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体会,让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并且,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课堂里时时出现精彩的诵读声,,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语文》说课稿12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蝌蚪,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习,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 元第一篇是有道理的,由《春 》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 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 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 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 (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 春》的 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 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 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 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语文》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篇课文是第一组当中的一篇。第一组共有四篇课文,教学的主题是了解和认识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他们发现、观察、创造能力。这四篇课文的组合是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景物、场景的顺序编排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景物的观察思考逐步推进到广阔复杂场景的观察、理解和想象。

  本组课文从新课改的角度上说,采用了课文学习点的深入和整体训练延伸发挥的编排方式,融知识学习、个性培养、审美教育、创造发挥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本课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删改。主要通过春天景色特别是“燕子”这一形象的描写讴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课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侧面刻画燕子的形态、动作及所体现的美丽内蕴。

  下面我再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燕子的外形、动作等的特点。

  (2)体会课文中诗化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本课字、词及句子。

  难点在于:

  (1)培养学生做细微、具体、准确的观察。

  (2)从课文具体描写出发,使学生更开阔、生动的想象。

  我再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运用情景教学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一诵读为线索整体感悟和具体指导分析相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学法主要采用自我吟诵、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课的执教过程:

  本课我分为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2、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3、分读赏析;

  4、回读升华,积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 在导入环节根据本课内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飞往来的场景,并配音乐,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在播放画面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播放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然后过度到本课的学习。

  二、 在初读感知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然后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三、 分读赏析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分读课文,并体会情感。为了推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我准备采用“诵读小标兵”的竞赛方法最后评出“诵读小标兵”。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

  1、带着“小燕子是什么样”的问题诵读第一段,然后投出一只燕子的具体画面,让学生详细观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状,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燕子翅膀轻快;尾巴似剪刀的特点,并板书燕子特点的重点词语:活泼、机灵。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群结队归来的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后,带着“小燕子为春天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赶集似的聚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赶集似的聚拢”及“增添生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学生模仿燕子叫声的教学细节,理解“增添生机”。

  3、播放燕子在微风中、阳光中翻飞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的启发下,采用小组代表竞赛的方式,形象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创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飞翔的样子,突出重点词语:掠过、一转眼、横掠过、偶尔、波纹、荡漾。分组讨论这些词语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对燕子声音和动作的模仿、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想象,来观察和理解燕子飞翔的动态特点,从而突破课文重、难点。

  4、投出燕子在电线杆上的画面,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放下课本,观察多媒体画面,想象燕子和电线杆的构图像什么,引导学生沿着“五线谱”想象到音乐,然后鼓励诱导学生根据这个画面唱出一两句自己创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后让学生明白用五线谱打比方,我们不仅看到燕子的空间想象,同时仿佛听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过读课文最后在整体播放整篇课文的画面和《嘀哩嘀哩》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把本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父母听

《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作者用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本课,一是要通过读文了解一些鲸的知识,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运用到的“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说明”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三是要通过学文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运用“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三、教学难点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读中品味。

  【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

  1、运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把了解鲸的知识分成几个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

  2、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说远程资源的利用】

  由于鲸是一种海洋动物,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才变成鱼的样子的,因为我和孩子们都是山里人,真正亲眼目睹过鲸的人几乎没有。因此,理解鲸的进化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而远程资源《鲸鱼探奇》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们了解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研究: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来共同研究,看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鲸的这些特点的。这样做,是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地享受内容自选,问题自提,方法自选,结论自悟自得,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品析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在学习鲸的形体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到讲台上用自己的不同姿势来说明鲸的形体与鱼的形体的区别。在学习鲸“呼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画出它们喷出的水柱和睡觉的样子,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知识和作者的说明方法已很明白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猜猜,想想,说说”这一环节,谜语内容是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学生很容易猜到谜底:鲸。学生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4、拓展延伸,注重实践: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话:“课文无非只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学完全文后,谈谈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个课后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海洋动物,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以__自述的形式,也可以以办小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课后反思】

  总之,像《鲸》这样说明性的文章,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上好这种类型的课文,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在实践中去习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既能体现出语文的特点,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晓》语文说课稿08-14

初中语文说课稿07-01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06-29

高中语文说课稿05-01

小学语文奇异的琥珀说课稿06-09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9-29

语文狼和鹿说课稿08-21

小学语文说课稿四篇06-08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3篇06-08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