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7-20 20:22: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首先,出现电视台节目预报员预报电视节目,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接着,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出示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麦当劳、大润发营业时间、邮局取信时间,然后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轮船票、购物发票、游园活动时间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通过特殊的“0时”教学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节目单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再到亲自时间完成xxxx年颜港小学秋季作息时间表的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

  学过程: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我把这些知识安排在上课之前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悟古时候的计时工具。

  1、情境导入:

  由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内容,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

  结合课件,深入探讨。

  得出:普通记时法数字不超过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时记时法,全是数字且不超过24,没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练习:

  (1)告诉你的是什么记时法?从这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1、银行储蓄。

  2、公交车站牌。

  3、汽车禁行牌。

  4、火车票。

  5、麦当劳。

  6、大润发。

  7、三次取信时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学生交流)

  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请用另一种计时法汇报一下。

  既然这两种记时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那么,我们要学会准确地使用这两种计时法。

  (3)填表(北国中心小学xxxx年秋季作息时间表)

  4、动手制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时间”(机动)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24小时过得很有意义呢?请用二十四时计时法制作一份双休日的“一日生活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借助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并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创设矛盾情境,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后将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媒体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呈现动画:聪聪在擦课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话题:

  聪聪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们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聪聪一会儿就擦完了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通过农远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引发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动画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环节二)动态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在面积意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观察黑板的面、窗户玻璃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进行板书)。

  在教学第二层含义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封闭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封闭图形的“面”,并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观察,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一个小圆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2×4)和一个正方形(3×3)。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快的比较出第一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却发现无法用眼睛

  准确的比较出第二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再问:如何正确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随后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学具(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巧妙的运用农远资源媒体制造矛盾,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摆的优势。我继续播放课件再次创造矛盾情境:两个平面图形都用了4个正方形摆,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呢?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我提出新的问题:常用的面积有哪些呢?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

  3、媒体演示,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农远资源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1平方厘米。再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它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设计意图: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学生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发展其空间观念,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环节三)小组竞赛,反馈练习,感悟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

  1、基础练习

  ①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1题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长4()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2、创意大赛

  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拼出的图形面积是多大?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农远资源练习库中的习题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

  3、感悟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五、农远的应用及教学预测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远教资源中的课件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片段截取、格式转换,精心制作成本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画成功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建立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

  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预伏铺垫

  1、口算练习,要求直接说出得数,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6×4= 9×3= 5×3= 9×7=

  2、口答练习

  1)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2)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创设情境,复习表现乘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师:3个小朋友来到了游乐园,你瞧,这么多的游玩项目!有过山车,碰碰车……不过这幅图中还蕴藏着许多数学信息,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价格信息:旋转木马5元,激流勇进10元,过山车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车20元。人数信息:3人)

  2、课件出示问题:玩旋转木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计算。(口答)

  师:在计算5×3时只要用我们二年级学的乘法口诀就能顺利解决,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反馈,贴图呈现问题:

  问题一:玩激流勇进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二: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

  问题四:玩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四个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求3人坐碰碰车一共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几)

  3)探究20×3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师:这个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了,你会计算吗?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方法一:这位同学将20×3利用乘法的含义转化成20+20+20来计算,将不会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真是一个好办法!

  教师引导交流方法二:和这位同学计算方法一样的学生举举手,你们是怎么想的?这里2×3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方法三:(若学生没有呈现这种方法则教师呈现)

  结合小棒图与算式,师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个十,3表示有3个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个十。

  ④指生说计算含义。

  (引导学生:20×3,20表示有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教师小结:通过将 20×3看作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从而找到正确的得数,这个方法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沟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解决问题一:玩激流勇进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钱?

  师:谁能用我们刚学过的方法来说说怎么计算10×3?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10×3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课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师:直接说出得数,并说怎么想的?

  归纳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老师发现有几个学生算得特别快,看来他已经找到计算这类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诀窍了,谁愿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讨论得出:计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将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整千数中的第一个数相乘,再看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解读题意,列出算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玩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谁来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师:你是怎么来计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图形来告诉我们,看谁的方法介绍得清楚,让人家一看就懂!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反馈: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自己介绍想法。

  教师小结三种方法

  ④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⑤指名说计算含义。

  师:在计算12×3时,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来就是36)

  4)尝试计算,归纳算法。

  课件依次出示算式,学生抢答,归纳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讨论: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中的个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积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四、巩固内化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和第4题。

  五、闯关游戏

  第一关

  1、判断

  1)计算300×4时,可以想300表示3个百,3个百乘4得12个百,12个百是1200 。( )

  2)5×800的积,末尾有两个零。 ( )

  3)60是2与30的乘积。 ( )

  2、张宏每个月节省20元零花钱,请填写下表。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6个月

  钱数/元

  第二关

  3、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4、每箱苹果30千克,运来8箱,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第三关

  5、每瓶饮料是2元,买24瓶需要多少元?

  6、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六、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是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

  1、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加法验算部分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加减法验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验算的熟练程度和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还会影响到今后计算的准确率。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一年级时学生就能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本节课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4、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5、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课的重点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而准确地进行加法验算和验算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时的评价鼓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我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探究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提问质疑、探索发现的机会和条件。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验算的作用,并初步掌握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中让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四、说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师:根据第一个算式,不用计算直接说出另外三个算式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出示主题图:

  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妈妈带小明去商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1、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汇报)

  2、在这买东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3、汇报:

  提出问题

  (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2)应该找回给妈妈多少钱?

  4、独立在本子上解答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写横式,列竖式。

  5、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引导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答题要完整)

  (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6、学习加法的验算:

  (1)讨论:怎样检验 135+48 的计算结果?可以用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师总结。

  (3)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学生汇报。

  7、小结:

  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进行加法的验算的?

  (三)课堂练习:

  1、计算并且验算下面各题。

  2、学生自主完成。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P77《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初步认识,对于元为单位的小数,在日常生活学生有过较多接触,如学生看到过商品的标价,商品广告图片上的标价……,如4。65元,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么读学生有陌生感,整数读法对小数读法产生负迁移。因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元为单位的小数,学会读写元为单位的小数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

  小数可以改写成“十进”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数的初步认识,也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为以后的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学生又学过了三到五位数的加减法使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有了计算基础。

  二、教材处理

  1、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价格信息,在物品包装袋上贴价钱。三年级学生对小数的具体概念陌生,而直观生活经验丰富。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入。

  2、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与整数读法相同,小数部分读法有别与整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由学生自己解决,而小数的读法先由学生尝试,再由教师点拨引导解决之。

  3、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由学生尝试进行,通过反馈校正进一步获得知识。通过搜集物品价格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并达到培养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结合元角分知识来直观认识小数,掌握读、计算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2、学生通过收集生活实际中的信息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运用所学小数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作为本课的情感目标。

  3、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可作为能力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小数部分教学的起始点,小数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虽然对以元为单位的价钱比较熟悉,但是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小数概念不清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过整数加减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今后学习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含义和小数的加减法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五、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运用直观演示价格信息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沟通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归纳读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准备说明

  课前,由学生收集商品价格信息,并做成价格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投影中鲜活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认识小数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价格牌,引出小数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学生看书自学并试读小数,师生共同归纳读法。

  2、巩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练习,练习形式分判断、写小数形式的价格。

  3、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先口答数字简单的价格加法,再进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是先创设情境,再由学生试算,归纳计算方法。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并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加减法。

  (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联系实际进行购物游戏活动

  以上练习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还用到小数?

  (五)课堂总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呈现的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是一节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处在小学的中级阶段,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设计照镜子、玩镜子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学,能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作逻辑内化为心理的逻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学,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互相对称、方向相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说课内容: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2 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 “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讲了明白什么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的分数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善于学习,爱好展示,善于发言,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与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能熟练地根据图表表示分数,根据分数涂写表格。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重点。

  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主要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精讲点拨法。

  主要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探究法。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探究,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引领者。)

  五、教学过程(我下面重点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人成长的动画图,人的成长都经过胎儿、婴儿时期,最后发展为成人,大家仔细观察胎儿、婴儿、成人的三幅图片,不同时期头部和其他部位占整个身体的比例一样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自主探究一:仔细观察胎儿时头部占整个身体的多少?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和交流,

  有的学生说:胎儿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

  也有的学生说:胎儿时头部占整个身长的1/2。读作二分之一。

  教师及时鼓励,并板书1/2,强调读法。

  接下来教师设计了做一做、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小组交流讨论。

  做一做: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怎样折才能得到整体的1/2?并涂上颜色。

  议一议:将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随意对折是不是整体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用反例强化将整体平均分成两份,突破了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二:仔细婴儿时期和成人时期整个身长的比例图,婴儿和成人时的头长各占整个身长的多少?怎样表示?为什么?(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经过学生认真的自学,激烈的讨论,教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有的学生说:婴儿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1/4,因为将整个身长平均分成4份,占其中的一份。

  有的学生说:成人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1/8,因为将整个身长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接着让学生运用长方形纸片折出1/4,涂上颜色,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任取其中的一份,便是几分之一。

  自主探究三:进一步观察成人时期整个身长的比例图,成年人上身的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为什么?(仍然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有的学生说:成年人上身占整个身体的3/8。

  也有的同学说:把整个身体平均分成八分,占其中的三分,教师板书3/8。

  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1/8、3/8。同时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

  像1/2、1/4、1/8、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并且选中3/8。

  解读各部分的名称和写法,中间的线是分数线,8是分母,3是分子(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三个自主探究的环节,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激活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设计了抢答题和必答题

  1、抢答题:课后自主练习3,明辨是非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2、必答题:课后自主练习1(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将一个月饼分给3个同学,怎样分会比较公平,为什么?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谈谈收获,布置作业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整理知识要点。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作业布置:(一个题即可)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1/4,1/8,3/8…这样的数是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我将重点知识点写在黑板的中间,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高红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拍球比赛,由3个女生与3个男生拍球的数量,抛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哪组获得了胜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计算总数的方法得到答案,获胜队欢呼起来。这时我参与到失败的一队,把我拍球的数量加到他们队的数量上,再比较两队的输赢。这时有同学提出质疑不公平,因为两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合理,我抓住时机设疑:那怎样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平均每人拍球个数来比较。从而引出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1:在一个方形鱼缸中,设置3块挡板,把鱼缸分成4块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块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2: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

  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方形鱼缸中的水和移动小球两个动画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三、深化理解、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课本例1):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图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

  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③、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回来解决拍球游戏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出示课件:快速找出平均数。

  (运用以上所学方法来解决,着重说最后一题,以此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2、出示课件: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3、出示课件: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上午读了8页,下午读了6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①、(1286)÷2②、(1286)÷3

  (这道题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份数加深印象)

  4、出示课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这道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本学科、本学段的课标要点或本单元(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本年级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的调研分析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

  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

  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学科知识结构或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

  一、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了解各月的天数。

  二、了解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会计算一年的天数及各个季度的天数。

  三、看懂年历、月里表,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些纪念日和节日的日期,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单元教与学具体方法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逐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必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根据学生的发现,帮助学生有序、分层地归纳,使知识逐步形成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去探索、发现,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教学内容: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棋子(两种颜色)、小球(三种颜色)、大盒子、反馈练习、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实物投影展示转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转盘得奖活动,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看来像转盘的奖、抽奖等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师:通过刚才的转盘得奖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生: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获得纪念奖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等奖占的面积大,纪念奖占的面积小。

  师:是这样吗?下面通过大家的试验,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种规律存在。

  2、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

  师:我们共同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袋子里只放入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奖,白棋子表示纪念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打算怎样设计这次摸奖活动?

  师:自己想一想,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

  3、汇报自己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个,白棋子放9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个,白棋子放7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多一些。

  师:按两人一组的想法,把棋子又轻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组合作实验

  明确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记录,不能看,摸完一次后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并把结果填入表中,同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展示、汇报、交流

  (1) 把记录单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贴在黑板上。

  (2) 师: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决反例问题

  师:为什么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数却多呢?说一说这是这么回事?

  生再次实验(黑棋子1个白棋子9个或黑棋子2个白棋子8个)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看来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书:小 大)

  6、 师:可能性大小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师:与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书:数量 多 少)

  7、师:横着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随着黑棋子数量的逐渐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了。

  8、师:放5个黑棋子和5个白棋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观察摸到的结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师: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正如你们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做了此项实验(介绍贝努力实验)

  9、小结

  通过刚才我们摸棋子的实验发现,袋中放几种颜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几种颜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三、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1、(出示一个盒子,上面标有共14个球,白球8个,黄球4个红球2个)

  师:如果老师只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中只装有3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或者是红球。

  师: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数学书第85页1题:连一连

  3、通过游戏,再次体验可能性大小

  8个分别标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号码大于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号码小于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后,得分高的获胜。

  问:如果你来参加这个游戏,你将怎样选择?

  (1)当甲 (2)当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师小结:这节课过得愉快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xx=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xx =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此环节采用让同学互问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澄清模糊的认识,进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四、习题设计

  在亚东会来临之际,学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务,交给了三年级的2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近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的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教材的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

  三、学法:

  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

  2、释疑: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设AB=1,AC=x,则CB=1—x,代入上式,x2=1×(1—x),即:x2+x—1=0解这个方程,得x1=,x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在本题中,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

  (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

  (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x海里,那么DE=x海里,AB+BE=2x海里,EF=AB+BC―(AB+BE)―CF=(300―2x)海里,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整理得,3x2—1200x+100000=0解这个方程,得:x1=200—≈118.4,x2=20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海里。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说课稿07-02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6-29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08-16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6-26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篇09-03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07-12

小学数学《小数除法》说课稿08-23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2-17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集锦六篇09-17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