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课稿

时间:2023-02-20 14:06: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说课稿

教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针对本课内容,依据上述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

  如何让孩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是教学的难点,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是学习的重点。

  三、教法及学法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老师不作繁琐的分析,而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渗透两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探究,自悟自得。

  在学法指导上我打算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感悟台湾蝴蝶谷的奇特迷人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蝴蝶头饰、导游帽、教学课件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出示挂图,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见过成千上万只蝴蝶聚会的场面吗?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蝴蝶飞舞的课件)在台湾的一些山谷里,就有这种可以称得上奇观的景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的蝴蝶谷,去领略那奇特迷人的景象吧!板书课题齐读。

  [通过情境创设和悬念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环节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多读几遍,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蝴蝶生长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读懂的东西,远比老师灌输的要记得牢。然后再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对表演的兴趣非常浓厚,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主体参与的激情,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认真读书,不用老师教,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这么多,真了不起。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非常优美,请同学们仔细读读,待会老师要请同学们到前面来,把这一小结描绘的情形演一演,要想演的好就要读的认真。”接着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后检查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教师请一个学生带上蝴蝶头饰)老师问:只请一只蝴蝶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会回答不行,因为这里蝴蝶很多,是一群群,如果是一只蝴蝶,就不能聚会了。

  教师又随机请几位学生分别带上不同颜色的蝴蝶头饰,你们看,这些蝴蝶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蓝色的。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学生会根据以往积累的词语回答: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色俱全

  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板书:色彩斑斓[解释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话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部分,我让学生带上蝴蝶的头饰通过表演飞过、穿过、越过来体会蝴蝶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生动情景

  [通过师生共演及评委的点评,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读懂课文,真切的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学生整体的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表演不再留于形式。]

  然后再指导朗读第二段。现在我们都是要去聚会的蝴蝶,谁愿意向大家表露一下你的快乐心情?(指一名学生朗读,突出“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如果读的感情不够)老师可以这样说,红蝴蝶读得很认真,但感情不够,想象一下,要跟朋友见面了,多开心啊,再来试试看。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师生共演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角色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悟语言魅力,从而以演促读,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3、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确定品读感悟的句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找出你认为写得迷人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想想:迷人在哪里?(学生自由读,找句子。)

  如果有的学生选“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这时出示相应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细细读读,想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蝴蝶谷很迷人?这时板书:金光灿灿

  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东西是金光灿灿的?

  比如金子,珠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时多媒体播放黄蝴蝶飞舞的录像,师配乐叙述:你看,这些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金光灿灿,多么壮观啊!(学生练习朗读,读出黄蝴蝶的迷人。)

  如果有的学生选的是这句话“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出示相应的句子)

  让学生再读读,说说迷人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五彩缤纷像……花瓣

  接着多媒体放映一段蝴蝶飞舞的录相。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断加深学生们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也变得水到渠成了。然后练习朗读,读出这句话的迷人。

  4、小组合作,争当小导游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上“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蝴蝶谷。”这个句式介绍第二、三段,要求: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学生自由练说,师巡视辅导。然后,教师给学生带上导游帽介绍。)

  [设置的这一环节,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争当“小导游”的活动,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精神。]

  5、第四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蝴蝶谷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说明在世界上很有名。我是这样设计的:

  蝴蝶谷的景象这样壮观,这样迷人,会怎么样呢?(会吸引许多中外游客)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游客们为什么会被成群的蝴蝶团团围住?(蝴蝶多)

  (四)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把课文再读一读。

教学说课稿2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的学习方式,以期待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型,使原来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认识时间”是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开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xx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上午我上了一节粗陋的《慈母情深》,希望能给各位行家例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真诚地谢谢您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从“情感”个字出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感悟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二、说教材

  母爱是最无私、深沉与伟大的,她是人性中最温馨、最光辉的一面,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她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駢赋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正是站在一个贫穷、辛劳的普通母亲的角度,从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给儿子买闲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无私、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有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3、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4、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5、升华情感,歌颂母爱。

  6、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减少许多细枝末节给学生造成精力涣散,我采取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方式,从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直接过渡到一个平凡母亲的爱——《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一篇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又要求“长文短教”,怎样在初读后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呢?我设计了以重点词语的填写和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神态及相关事物词语的朗读、想象,学生把这些零碎的部件,拼图成课文中那一幅感人的插图画面,教师再顺势指导看图,从而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文中摘选出来的“震耳欲聋”、“褐色”、“疲惫”、“龟裂”、“弯曲”等词,是反映文章中心的'重要支点,是文章母爱的重大体现。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填——读——想”,从词语训练出发,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母爱的伟大。所以品读这些语言,是文章的重点。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先读,然后再找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在旁写上体会理解,最后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第二环节的铺垫,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提示,均能很快领悟要点。但要让母爱深入人心,凸显母爱的伟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在此环节,当学生分析这一系列体现母爱伟大的句子时,我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你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疲惫?”

  “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

  “为什么每句话的后面都要加‘我的母亲’?”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母爱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朗读也是加深认识的重要手段,我鼓励学生把能体现母爱的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读出来,把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有了对母爱的认识,我们还要把这种母爱具象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这种感受如同身临其境般真实、贴切,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我启发学生进行谈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在入情入境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情感的闸门定会打开。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层层剥茧般又进一层。

  (五)升华情感,感悟母爱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到的母爱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感受母爱到回报母爱的转变,我设计了听故事《免费》和歌曲《母亲》,从视听上冲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化为一股浓浓的感恩之情。

  (六)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为了实现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容和课外知识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回家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把对母亲的回报践行在行动上。同时,观察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一篇小作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作文训练。

教学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园教师进修舞蹈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幼儿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学》这一舞蹈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课堂实践学习了幼儿舞蹈常用步法、律动、幼儿歌表演、幼儿集体舞等前提下,初步掌握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以及在进行教学时的一般规律,通过幼儿舞蹈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教学、改编、创编新舞步的能力。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属于美育的范畴,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在了解幼儿舞蹈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密切关系,和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基本纲要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要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把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根据教学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并懂得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培养学生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组织教学。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幼儿舞蹈教学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又是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幼儿舞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然而,在掌握了教学方法时,还要懂得在什么样的舞蹈教学中该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合理运用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一原则,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选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练习的方法和采用录音磁带放伴奏音乐来辅助教学,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 、激趣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放磁带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幼儿舞基本步法,歌表演和成品幼儿舞〈〈摘星星〉〉的伴奏音乐,采用以旧引新,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在让学生回忆所学幼儿舞内容时,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站在舞蹈课室讲台上,面对小朋友要把老师教过的律动教给小朋友,那你该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小朋友最易于接受呢?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引探新知

  在引导学生探新时,为了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大纲关于“幼儿舞蹈有哪几种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学过的律动、歌表演、表演舞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摸索出哪种方法最适于律动,哪种最适合歌表演等。这部分教学我按照三个步骤设计:

  1、讲解、演示

  2、引导议论

  3、概括运用。

  1.讲解、演示

  在教学中,先讲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包括:

  (1)示范法;

  (2)练习法

  ;(3)分解组合法;

  (4)观察模仿法;

  (5)游戏法;

  (6)语言提示、讲解、口令的方法;

  (7)个别教学法。

  让学生用最快的办法了解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并且配以以前自己在教学时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动作或表演加以演示。

  2.引导议论

  比如我现在要教一段集体舞,那么必须先要熟悉集体舞的伴奏曲,掌握基本节奏,然后根据集体舞的形式,进行必要的基本动作、角色动作教练,最后再组合完整,反复练习。而在教基本动作时,同学们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呢?角色动作又是用哪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议论。

  3.概括运用

  通过学生自己所学过的幼儿舞内容,结合所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幼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从而概括出:例如在进行律动教学时,要熟悉了解律动音乐的形象和节奏,要抓住动作的形象和节奏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讲明律动动作的形象特点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然后让小朋友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再如在歌表演教学时,首先必须唱好歌,然后教练基本动作,讲解歌曲形象与动作形象情绪配合一致性的要求,分句或分段练习,最后完整练习。

  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律动《伸伸手、弯弯腰》,歌表演《摘星星》磁带听一遍,并请几位同学把这三小节舞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三、巩固练习

  幼儿舞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介绍舞蹈、教练舞蹈和复习巩固舞蹈。在巩固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根据幼儿园舞蹈教学大纲,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基本题:巩固练习好幼儿舞所有内容。

  2.变化题:比如进行表演舞《蜗牛和黄鹂鸟》教学时,应该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操作题:让学生用示范法试讲律动《坐飞机》的教学方法。

  4.发展题:放一小节儿歌,让学生即兴创编简易动作,并进行教学演示。

  5.思考题:在运用观察模仿法时,被观察者的动作应准确、富有感染力,最好是镜面示范,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镜面示范?也就是在教舞蹈时,教师该背向小朋友,还是面向小朋友?

  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边根据信息反馈,边引导解决存在问题,通过多项练习,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思维,又培养了能力,练习后,教师结合舞蹈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性,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为突出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及运用,按照运用规律,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幼儿舞教学方法运用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弄清授课内容是基本动作或律动等。

  2.运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密切结合小朋友的实际接受水平。

  最后,布置幼儿舞《春天在哪里》用哪些教法,下一节课分组练习。

  这节课通过采用引导操作、议论、概括、训练的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所学教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风来了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地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与震撼。本课风来了即以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风的形状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怎样表现风来了呢?风来了这便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学习问题。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风来了利用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的感觉,如画家作品《阵风》描绘了几位藏族妇女在风中艰难地行走的姿态,她们的腰带、发辫、衣摆及一些饰物都被风吹得飘了起来,真实地表现了对大风的感受。

  教材借助图片提示,体现出用线条表现风的感觉。旋转的涡状线和相似方向飘动的弧线表现出不同的疾风景象,借以启发儿童从可视的线条形象中去体味风的方向、大小、疾缓,帮助儿童从中获得方法和经验的体认。

  为了便于学生进入学习活动,风来了安排有小训练,即陈列吊灯、衣架上晾的裤装、柳条等图样,提出问题:你能想像出大风吹过来时,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吗?说一说,试着画一画。穿插其中的小训练对于触动学生的感知,增强其体验、感悟的.能力,发展想像力和表现力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注意到学习活动开展的层次关系,从风的形式到物的反应,再经想像提高到追求一种有意义的表现逐步推开,为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

  本课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有关风的感性体验,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一般可以根据记忆和想像画出对风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拟作如下安排:

  记忆交流——演示观察——尝试训练——指导表现——交流评析。

  记忆交流环节通过倾听各种风声,触动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相互交流自然界有哪些风。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刮大风时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再通过教材提供的小训练尝试画一画大风吹来时,不同事物、动物和人物形态的变化。通过对学生小训练的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来表现风来了的感觉,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进行创造表现。交流评价时,可让学生相互说说哪些作品有风来了的感觉。

  作业要求:记忆和想像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四、教学建议

  用线表现风主要是使学生感受风的形态,可以考虑用线的形式来增加画面效果,丰富绘画语言。

  提示学生不必画太大的场面,以免影响作业的完成。

  教学设计可根据条件,设置不同的环节和程序组织,如:尝试体验——观察发现——建立假想——创意表现——反馈评析。

  在“风来了”的主题线索下,鼓励学生思考逆风、顺风等运动中的物体状,体会方向、力量所呈现的画面感觉,起到活跃思维和扩充表现张力的作用。

教学说课稿6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蕴藏着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读者为之震撼,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盛”、“摘”、“牌”等。

  2、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准备: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图画

  教学过程: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先简单地谈谈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从音、形、意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如:盛在教学时侧重音的教学,在文中出现两次,“盛在碗里”读chéng,是往容器里装东西时的动词,“盛开”读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体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课堂结构为三大步: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一、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

  第二大块我准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

  ①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小朋友带来的作业。在说的过程中从易到难,先允许学生说简单的一句,逐渐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有……有……“句式说几句。

  ②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

  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动词,提醒学生这些动词的`使用与容器相关,在碗里用“盛”,在铅笔盒里用“放”,在瓶子里用“插”,在塑料袋里用“装”,

  ③引导学生再次说话,关注第三小节结尾的……,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怎样的作业,注意把动词动准确。在教师的点拨后,我预设学生能说到“扎在辫子上的柳条,装在瓶子里的蜜蜂,握在小手里的鲜花……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感悟,而且对用词的准确性得到的提升。)

  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这一活动我准备用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心境的学习活动来感悟小丽心灵的美丽,培养爱护花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

  ① 4—6小结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

  ② 教师做小记者来采访小丽,学生再读小丽两处的话。

  ③ 画能代表春天吗?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画升下来了,同时理解课题“特别”一词,是指作业完成形式的特别。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丽爱护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层理解课题中的“特别”,是指小丽的一颗特别的心c第三层次估计学生难答到,这时教师就继续质疑,那些小朋友,去采摘花木的时候会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语呢?他们遵守他的要求了吗?在这样的质疑后,学生能知道,这特别还指小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特别。

  ④ 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学生的疑惑语调,读出小丽自豪回答的语气。

  ⑤ 总结课文

  三、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学完此文,引导学生现在还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业,你的作业会是什么?

  预设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后不再会去采摘花木的举动了,他们的作业也许是:我把看到的美丽花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画下来,我把蜜蜂装在瓶子里,过会放了他们……

  板书

  特别的作业

  画花 采摘花木

  爱护花木

  遵守制度

教学说课稿7

  一、活动背景

  活动的设计是出于幼儿对豆子特别感兴趣,每次总发现小朋友在给娃娃喂食物时常把豆舀进舀出,还会把豆装进罐子里,不停地抖动罐子,发出不同的声响,玩得不亦乐乎,不愿离去。他们只是在无目的地玩豆子,从中寻找乐趣,豆是我们农村常见的植物,何不让各种豆融入到我们的幼儿教育中,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呢!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于是,我便利用这个兴趣点,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快乐的豆宝宝》这一活动。本活动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通过让幼儿使用黄豆、绿豆、赤豆三种豆宝宝自制乐器。运用不同方法为《瑶族舞曲》伴奏,通过此活动能发展幼儿的听觉功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体验为歌曲伴奏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次

  活动的目标:

  1、能使用黄豆、绿豆、赤豆三种豆宝宝自制乐器。

  2、尝试将豆罐子用摇、抖、拍的动作为歌曲打节奏。

  3、体验自制乐器带来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尝试用豆罐子为歌曲打节奏作为本活动的重点。教材难点:用不同的方法为歌曲打节奏。

  四、活动设计

  本活动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活动开始,我以“猜猜谁在唱歌”的形式制造悬念,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是活动重点、难点所在,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着重谈谈这一部分的设计。

  首先,以“送豆宝宝回家”的`形式让幼儿根据豆宝宝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让幼儿进行归类摆放。接着,以“让豆宝宝唱歌”的形式,通过让幼儿自由尝试使豆宝宝唱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我还运用了谈话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表示豆宝宝唱歌的形式,以此突破本活动的难点。这个环节是一个让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幼

  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

  通过为歌曲伴奏,使幼儿体验操作的快乐。为幼儿有兴

  趣的进行延伸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方法的选用: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尝试法、探索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并注重动静交替,这一切都是以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对与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情。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4.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说课稿9

  活动要求:

  1、能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排图,并大胆陈述图片的情节。

  2、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遇事要互相谦让。

  教案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图片内容。

  2、物质准备:大图片4份、小图片人手一份、投影仪等

  教案过程:

  (一)针对上次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1、提出问题“鱼到哪儿去了”“两只猫怎样才能吃到鱼”,围绕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2、教师小结

  师:是呀,小黄猫和小白猫都没有吃到鱼,他们的心里可后悔了,他们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会互相谦让的。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同样利用这四幅图,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排,你想怎么排都可以,但结果是要让两只小猫都吃到鱼,因为这两只小猫现在改正缺点了,他们要互相谦让,所以你们在排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排才能排出让两只小猫都吃到鱼的。

  评析:以提问并进行讨论的'形式

  (二)幼儿分组讨论、共同合作排图。

  1、提出要求。

  师:我们要分组进行排图,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一组共同讨论、互相合作、想一想怎样排才能让两只猫都吃到鱼。讨论玩每组要派出一个队员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排的,两只猫是怎么吃到鱼的。

  2、幼儿自由讨论排图,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三)每组派代表讲述自己创编的,师生共同评价。

  师: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排的,两只猫是怎么吃到鱼的?其他的小朋友认真听听别人是怎么排的,怎么讲的,他们讲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幼儿自由操作讲述,师生共同倾听、评价。

  (四)幼儿自由找客人老师讲述自己创编的。

  师:老师还准备了许多的小图片,你们可以把自己编的讲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

  (五)活动结束。

  以上讲述了《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教案说课稿:猫的故事(排图讲述)》的详细内容,主要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教案说课稿方面做了详细描述,希望各位幼儿园工作者有所启示,读者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提出,更多的几篇差不多的优秀教案文章推荐给你,幼儿托班语言教案,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小班语言教案。

教学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无标点诗歌,篇幅不长,但要学生完全理解有一定难度。诗歌共三小节。其中2、3两节,描写了风像个小孩子似的调皮捣蛋:一会儿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吹得鼓鼓的,露出各种怪模样,像在试穿;一会儿吹走了毛巾、手绢,还吹走了圆帽子;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风就像是一位好朋友在与我们尽情地嬉戏玩耍。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目标明确而又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能结合画面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学情简析

  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必手把手地逐字教学,可鼓励他们自主识字,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童趣,比较儿童化,而且篇幅也不长,预习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读通。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8个,积累有关词语,认真描摹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将这8个生字分散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且每一个生字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强调的是读音,如后鼻音“绳”;三拼音“绢、环”;有的是结合书写,重在笔顺、部首,如“此、裤”。这样的识字教学就体现了层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二: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并积累描写风调皮的词语、句子。本篇课文是以儿童的语言写生活,语言活泼、画面形象,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读文渴望。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老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

  如挑战读,同桌分角色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风的调皮可爱,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目标三:说的练习,让学生说说风还像什么。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必须要求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目标四:描摹“裤、此、汗、铁”。复习左右结构的书写顺序,摆好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左窄右宽。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之前对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及在田字格中将字描写好的方法。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字的笔顺。而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一些小游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即出示一个关于“风”的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自然就被调动起来。而且通过阅读谜面又使学生初步了解“风”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埋下伏笔,可谓省时高效。

  二、自主识字,合作互动,重点反馈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对大部分学生已能认读的生字只要在读文中巩固即可,其余生字则分散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时要抓重点,如反馈自学情况时,要结合生字音、形、义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如“此、裤”重在字形,“此”的笔顺需要指导;“裤”的部首要加以强调,可以再积累一些同是“衣字旁”的字,并指导学生写一写,为后面在田字格中描写打下基础;读文反馈时,关注“绳子、彼此”的读音,这两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可以多请几位学生练一练。词义理解可采取多种形式,“彼此”可让学生查查字典,一些表现“风”调皮的动词可让学生做做动作,或看看媒体、图片加以理解。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本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清新活泼,学生要读通并非难事,难的是要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感悟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要以反复读文为载体。每次训练读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如教学第3节时,先自由读文,找找圈圈表现“风”调皮的词语;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播放媒体,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动词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文,最后可以小组形式读读、演演。为避免机械训练,朗读形式要多样,自由读、男女生分节读,表演读,比赛读,老师引读等,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阅读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

  四、发挥想像,训练说话

  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注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说说风还像什么。这部分说话练习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不必局限于一种风。可以按不同季节的风来说,如:“柔和的春风;刺骨的寒风;凉爽的秋风”。也可以按不同的地点来说,如“森林、草原、大海等处的风”;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演演说说,或是模仿课文的某一小节说。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既展开丰富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说课稿11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数列>>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三章第1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因此,在数列这一章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不断渗透用函数观点来研究数列,如:递增、递减、最大项、最小项等。本节内容是数列一章的开始部分,因此,在这一节课中,要让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高中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 .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 .个性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本节课的难点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克服难点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四、 教法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故本节课采用观察发现、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 学法

  根据学生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地“观察-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设计理念:以游戏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小组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寻找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设计理念:这样的总结,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图片手帕910夹子

  主题图片蘑菇78兔子

  篱笆1213木桩

  图片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老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老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老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老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老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教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的能力。因此,本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反过来又会危害人类。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①识别各种天气符号;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科学探究学习为主线,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从《三国演义》中两个著名的故事“趁浓雾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连营”以及二战中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实例入手,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探究

  1、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天气及其影响”。

  我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①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②天气的特征是什么?③气候的特征是什么?④天气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提出四个小问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一步,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

  第二步,着重说明怎样描述天气。采用多媒体,举例介绍几种天气的状况,如晴、多云、下雪、阴、雾、闪电、雨后天晴等,通过短暂的天气情境再现,可激发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人们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天气的语言。

  第三步,通过练习区别天气与气候的不同。首先,出示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判断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通过课堂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第四步,举例说明天气与人息息相关。首先,提问“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活动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后,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军事等信息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明天的天气怎样”。

  正是因为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天气预报就成了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即“明天的天气怎样?”我采用以下顺序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了解“明天的天气怎样”有哪些主要途径?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认识到,收听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看懂天气预报。首先,我提出问题:你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其次,引导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说表示的含义,即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再次,引导学生识别风向标和识别天气符号,通过多媒体出示常见主要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记忆、形象记忆来熟悉天气符号。图文合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通过游戏巩固。让学生做个小游戏,学做小小主持人—模拟播报天气预报,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天气预报做准备。

  3、本课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一步,为什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并归纳出“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步,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同学们讨论二个问题:能不能改变焚烧秸秆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怎样解决汽车尾气污染这个问题呢?

  第三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环境、从我做起,并树立环保意识。以达到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课后探究

  课后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并记录下自己所听天气预报获得的信息,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并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就是本课的小结了,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讲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说课稿15

  长城,若将其从字面上翻译成英文,应为“long wall”,但稍懂英语知识的人都知道,“长城”在英文中用法为“greatwall”——伟大的城墙。那是一种特定用法。是不可更改的。因为长城这一概念已渗入国人心中、深人世界人民的心中,那是一道伟大的城墙,它在中国,它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同时长城又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述着各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附会着雄略的将帅和聪明工匠的事迹,也凝聚着无数战士和百姓的血汗。

  有关长城这一教材,至今为止不知有多少幼教工作者曾经使用。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们耳熟能详,老得不能再老的教材,还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拿到教学中来吗?那么.让我们先来挖掘一下这一教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吧。

  教材《长城》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科学领域:了解长城的构造、起止地等科学知识。

  社会领域:通过学习长城的悠久文化历史,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艺术领域:欣赏长城的雄伟之类,开展再造想象绘画活动。

  健康领域:通过长城游戏,锻炼幼儿的大肌肉,小肌肉动作。

  语言领域:通过讲述,表达“我见到的长城”,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现今。由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及,孩子成为一家人的中心,他们游戏、玩乐,去的地方多,获取知识的媒介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但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成长方面的,真正意义上思想方面的教育(诸如关心爱护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可谓是少之少。但是,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那么,万里长城这一中国瑰宝在新世纪的教育价值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学习,激发幼儿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这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鉴于幼儿情感发展的趋势,我把“万里长城”这一教学内容定在大班年龄段,因为此时的孩子情感脉络日益丰富起来,已经可以了解集体、国家这种宽泛的概念,所以在这一年龄段进行改教材的学习较为合适。同时.“万里长城”这一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丰富,并非一个活动就可以囊括其中,因此对这样的教材应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说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选取的是主题网络中的一个内容:大班科学——万里长城。目标定位如下:

  (1)引导幼儿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

  (2)知道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敬爱和爱国主义情感。

  【分析】要激发孩子对一种事物的热爱必须先要认识它、了解它长城这一建筑的构造并不复杂,由烽火台和城墙连接而成,孩子们也基本熟知。但长城存在于古时和现今的作用却是离孩子们的生活较为遥远的,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达成。因此,将活动的重点定位在“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由万里长城的学习,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祖国的热爱需要幼儿情感的迁移。

  而情感迁移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独生子女的盛行使这些孩子自主独立意识过于强烈,情感的激发较难,因此将其定位为活动的难点。

  为解决重难点,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多媒体重现的手段,让孩子们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让他们的鲜血在场景中沸腾起来,从而达到情感迁移的目的。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的雄伟景象、古时人们建造长城的景象、古时抵御外敌入侵打仗时的景象、现今长城作为旅游胜地的景象。

  说活动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与新媒介的完美结合。作为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曾经反复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适合现今社会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本次活动运用最新的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古时人们的建造场面,古时长城抵御外敌入侵时的场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该老教材的独特魅力。原来长城是如此雄伟,它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中国人是这么伟大,这一切目标的达成都得归功于新教学媒

  介带来的感官享受。

  其次.突出情感教育功能。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国的万里长城——人类的骄傲开展,包括长城在古时、现今的作用,都为更好地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教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体育说课稿11-12

金子说课稿11-13

《观潮》说课稿01-04

《风筝》说课稿06-30

气温说课稿07-06

《元素》说课稿07-06

歌声说课稿07-07

《语文》说课稿07-08

母鸡说课稿07-16

《春》说课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