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用途,很多反应热不能通过直接测定的方式得到,而是通过盖斯定律来计算,因此学习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不仅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课程理念。
下面我将重点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展开说明。
二、说学情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也认识到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表示方式,并通过实际情境了解了其广泛应用,这都为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解释盖斯定律的含义;会运用盖斯定律计算一些反应的反应热。
2、学会运用类比法解决问题;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体会盖斯定律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局限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盖斯定律,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难点
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中不同的反应途径是什么。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合作探究法、习题演练法等,促进学生学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会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片展示壁立千仞、群峰挺秀的华山图片。并给出各峰的海拔高度,提问不同的人由不同途径登山,两次海拔变化量各是多少,总海拔变化量是多少?两人的总海拔变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学生容易得出文艺委员和体育委员的海拔变化量。
在此我通过“爬山过程的海拔变化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上山途径有关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结合物理上学习的重力势能或者生活常识,可以回答出途径不同,但起点和终点的位置相同,因此海拔变化量相等。这一特点与盖斯定律最核心的特点一致,因此我趁势引入新课——盖斯定律。
这样设计,是因为盖斯定律是理论性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抽象、艰深。因此引入登山的案例,既起到了应用课外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其相似的特点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复杂度,减小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利于后续新课教学的展开。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一)引出定律
为了引出盖斯定律的内容,我会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燃烧热的概念,给出生成1摩尔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向学生提问:请问其反应热是不是H2的燃烧热?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学生容易得出否定的答案。紧接着通过分析此反应的H2的反应热与H2的燃烧热之间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所释放的能量,得出所需要的燃烧热的数值,得出两步变化放出的热量之和等于总反应放出的热量。这样就与登山途径不同,在最终海拔的差量一致的结果殊途同归,理解盖斯定律就水到渠成了。这时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的内容。
这样设计,是利用了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利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生求算燃烧热的引导性材料,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好脚手架。在回顾已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登山情境得出盖斯定律,加深学生对盖斯的理解程度,使学习不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构建,积极吸纳。
(二)理解定律
到这里,学生了解了盖斯定律的基本内容,但并不深入,为了加深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我会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盖斯定律实质上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体现,具体我会这样展开:
利用课本上的图示,向同学们提问△H1与△H2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容易回答出大小相等,符号相反。通过得失能量相等容易得出能量守恒,之后我会加以引导学生注意到经过一个循环,物质完全相同,说明还遵循质量守恒的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的必然结果,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只要物质没有区别,能量也不会有区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回答,始态和终态指的是什么?最终总结得出除了物质发生了变化外,还包括温度、压强以及物质的气液固三态等也会发生变化。
(二)应用定律
然后我会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新知。我会创设如下情境:
我们知道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事实上,无论怎样控制碳和氧气的比例总是有一部分先生成的CO被进一步氧化为CO2,所以我们无法让这个反应单独进行,那我们怎么得出由1摩尔固体碳与0。5摩尔氧气生成一摩尔气态CO反应的反应热呢?我会引导学生先试着算一算,并查阅数据以验证自己的答案。在学生充分交流表达后,得出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会演示规范地计算过程,得出结果。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
在学生学习了规范的计算方法与过程后,我会设计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课堂邻近结束,我会问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提升。为了让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用PPT展示石墨和金刚石图片,留下课后作业,比较哪一个才是更稳定的碳单质?请查找你需要的数据并运用盖斯定律分析,石墨能否转化为金刚石。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说课稿2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四、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五、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
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
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 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
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
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
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
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
(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
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时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
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
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
(1)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
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
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
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
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
(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氨水和硫酸反应
(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
(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
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
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
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
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
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
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如:NaCl==Na++Cl-(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3、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4、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二、离子反应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巩固练习(幻灯片展示)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2I-+Br2=2Br-+I2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 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 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 一炸起千层浪 珠江"水雷"迷团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会有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
(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生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化学说课稿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 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 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 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
思考回答 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 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 看屏幕,做练习 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 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 1 :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 40 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 2 :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 1 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 2 次实验设计和 2 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 2 次对比:
对比 1:结构对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 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 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 , 我设计下面 2 个活动 。
活动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 为0.1mg / L≤ 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 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 1水样 2水样 3
苯酚浓度≤0.0 0 5mg / L时0.0 5 毫克/升2mg / 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 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 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 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水平.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理解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水平。”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实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理解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水平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但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展开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但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升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水平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相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有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实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能够评价这个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水准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
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能够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
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因为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对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个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实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实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动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理解,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理解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实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注重的提升。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能够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动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但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水平、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实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准。
高中化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甲烷的结构。初中我们就学习过甲烷的分子式CH4 ,你能根据前面学习过的价键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吗?
【学生活动】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
【讲授并板书】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
电子式:H:C:H
??
H
H
|
结构式:H?C?H
|
H
【师】从结构式中我们可以知道,C与4个H形成4个C-H共价键,且已知4个C-H的长度及夹角完全相等,据此,你能推测CH4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两种可能:平面正方形或正四面体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师】经过科学研究证明,CH4是正四面体型,其中C位于正四面体的体心,4个H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C-H键夹角为109。28,
【板书】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设计思路: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展示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甲烷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过渡】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CH4 的这种结构决定了CH4 有哪些性质呢?首先来学习CH4 的物理性质。
【投影】池沼中的沼气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图片中体现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质
【讲授并板书】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设计思路: 展示池沼中的沼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为甲烷完整性质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比如它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反不反应呢?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师】是的,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比如甲烷可以燃烧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燃烧
【学生活动】观察甲烷燃烧现象;并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甲烷的燃烧方程式中,不用等号而用箭头,主要是因为有机反应往往教复杂,多有副反应,故不用等号
【板书】化学性质:(1)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点燃
【过渡】如果点燃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它立即就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呢?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
【师】原来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时,遇火花立即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就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假如你是一名煤矿工人,当你在矿井采矿时,为预防瓦斯爆炸,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通风,严禁烟火
【师】所以在进行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必须先检验其纯度
设计思路:先将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甲烷燃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并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过渡】甲烷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呢?
【投影实验视频】甲烷的取代反应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混合气体的黄绿色变浅,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
【追问】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色变浅------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出油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雾------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了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造成量筒内的气压减小
【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
【讲解并板书】
CH4 + CI2 CH3CI + HCI 光
【师】上述反应中,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产物一氯甲烷。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师】其实生成的一氯甲烷还可以继续和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光 CHCI3 + HCI CHCI3 + CI2 4 + HCI
【师】甲烷与氯气能生成四种取代产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液体,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机溶剂。
【思考】若1moL甲烷中的氢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
【师】原来了解事物要一分为二,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点燃时甲烷可以燃烧,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设计思路:组织学生观看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视频,并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断取代反应的条件,产物,并及时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了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感受到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以及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设计思路: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有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
电子式:H:C:H
??
H
H
|
结构式:H?C?H
|
H
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光 CH4 + CI2 CH4+2O2 CO2+2H2O 点燃 CH3CI + HCI 光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CHCI3 + HCI
六、教学评价 CHCI3 + CI2 4 + HCI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但因为是参加公开课,就没有办法课前布置用硬纸板制作甲烷的模型(课本上实践活动),而只能展示模型,所以在甲烷的分子结构学习部分,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2)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不但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边的教学。因此,我将用生活中的现象和以前所学过的长度、温度等基本的物理量进行对比讲解来引入,后将深入浅出的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但学生未必能明白,所以只有在本节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较深刻的理解,较灵活的运用这一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的理解。由于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对于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我尝试采用HPS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缺乏联系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而本节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度大,学生对于本节的概念抽象思维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本节课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
(4)掌握N、NA、n三者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史料的再现,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2)初步培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HPS教学模式,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这一概念建立的科学背景下,体会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于本节的概念抽象思维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一方面注意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另外注意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建立、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面粉?
【生】买面粉是论斤论两,如买50斤、100斤面粉等。
【师】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面粉?
【生】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量”的面粉更方便。
【师】“买面粉”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面粉) ‘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微小汇成多数。
同样,水是大家很熟悉的物质,由水分子组成,那我们怎么可以迅速知道1滴水(0.05ml,0.05g)有多少个水分子?我们如何“数”这么多的微观粒子?
【生】显然不能一个一个地数,应采取“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视为一个集合。以此数微观粒子。
随着人们对微观领域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隐隐地感知到: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存在、却难于计量的微观粒子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量的关系。
那么,这种量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宏观与微观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我们如何才能建立科学的联系?
2、呈现问题情境,在化学史中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面对这个问题,重温历史,了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事实上,生活中就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12只鸡蛋 1(dozen)打
1250000张纸 2500(ream)令纸
15000000 粒大米 375(kg)公斤大米
这种“化大为小,化繁为简,意义不变”的简化原理是什么,这种简化的条件又是什么?
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也遇到了同样难题,比如:现在我有如下这么多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的质量、体积都非常小,我们只有取出极大的量,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用于科学研究)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简化原理,对它们进行简化后的描述:3.01×1023个钠原子、6.02×1023 个水分子 、1.204×1024 个氧气分子。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
同学们在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难题:我们48位同学就定义了好几种不同的单位,这对于我们来说就产生了交流与沟通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为微观粒子量的描述创建一个国际公认的单位。
问题一:用什么作为计量微观粒子数的单位呢?
1900年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Ostwald,曾经用Mole 这个拉丁文原意为“成堆的”、“大量”名词,描述微观粒子——分子(Molecule)的重量 ,所以,1971年,由41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就决定用Mole (摩尔)作为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新的单位,符号为mol。
我们刚刚解决了摩尔是什么的问题,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问题二:这个新的计量单位——摩尔,对应的物理量又是什么?
每一个单位都有其对应的物理量,用以诠释其物理意义。那么,摩尔这一新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又是什么呢?
1961年,荷兰化学家、物理学家EAGuggenheim把摩尔叫做“chemists amount of substance——化学家的物质的量”,1967年4月单位制咨询委员会借用了Guggenheim的部分描述,定义摩尔作为“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 ”这一物理量的单位。
因为,“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所以,它就像其它物理量的名称如:“质量”、“时间”一样,不能擅自更改、增减其中的文字。
首先说明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让学生联想已知的长度、质量、温度、时间等物理量,指出物质的量与它们一样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名称。其次阐明每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长度是表明一个物体长短的物理量,质量是表示一个物体含有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而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并让学生联想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正是因为确立了这样一个新的物理量,当我们取“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作为一个计量对象时,便可以将单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因此,“物质的量”是将物质宏观和微观领域的属性联系起来的纽带。
问题三 1 摩尔的微观物质中有多少个粒子?
在定义一个单位时,我们总是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每一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单位——1kg 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1 mol的标准是多少呢?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所以,197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协会(IUPAP)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CP)达成协议,同意将0.012Kg碳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摩尔的基准。
【计算】已知一个12C质量为1.993×10—23g,求0.012千克12C含多少个原子?
这个数据,最先是由Austrian physicist and chemist——Johann Josef Loschmidt洛斯密德(March 15, 1821 — July 8, 1895)
首先算出,所以,在一些德语国家至今还将这一数据称为Loschmidt number 。但为了纪念Avogadro 对溶液浓度和分子重量研究的贡献,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1摩尔物质中所含有的微观粒子数重新命名为Avogadro's number( Avogadro's constant),用符号NA表示。NA的精确数值还没有准确算出,在计算中,取其近似值 6.02×1023。
反之,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我们就说它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简称1摩。
问题四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可以举宏观例子,一打有12只鸡蛋,48 只鸡蛋是几打?
显然学生通过迁移规律,就能找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n=N/NA
问题五
为什么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摩尔是描述微观粒子的基本单位?
【计算】
如果將6.02×1023 美元,分給地球上的所有的人,按地球约6×109(60亿)人计,每个人可分得多少美元?
如果1克米有40粒,按地球约6×109 (60亿)人计,假设人均每年消耗250千克,计算6.02×1023粒大米可供全世界人用几年?
【思考】你对摩尔所描述的对象——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集体有怎样的认识?
由此可见,宏观物质就是再小,如果用摩做单位来描述它们都显得太巨大了。所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都只能用于描述微观粒子。因为摩很大,因此,在使用時可以出現小数,其推导单位还有千摩、毫摩等。
问题六
科学上为什么以0.012 kg 12C 含有的原子数作为1 mol 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的标准呢?
学生会联想到相对原子质量的规定标准。教师因势利导,采用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从而得出摩尔质量的定义,并分析出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三者的关系。
n=m/M
3、课堂评价与小结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答案D、E)
A.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B.1mol氧气一定含有6.02x1023个02分子
C.1mol氧约含有6.02x1023个02
D.0.5molNH3一定含有1.5mol氢原子
E.1.204 x1023个H2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4mol
(设题意图: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练习二】计算并填下列空格(答案:48克、0.4克、1.5mol和1.5NA)
1.5mol 02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1.204x1023个H:分子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84克Fe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含有Fe原子的数目是_________ ?
(设题意图: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熟悉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4、作业
1)以“摩尔”为第一人称,写一篇摩尔的自述(4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量的产生条件,背景,含义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以及摩尔的概念即可,本节不适宜作过多的联系,可在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用一个恰当的比喻,给你一个新手机,你不可能一下子对它的功能了解,但一年以后,你大概都可以闭着眼睛发短信了。
高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很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实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协助学生用准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但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很多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
水平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水平和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水平,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理解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水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理解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实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实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xx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因为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实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对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水平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升学生观察水平和实验水平。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理解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使用物质结构相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实行评价)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使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使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择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结合电解质在溶液的电离过程重新理解酸碱盐的本质;是学生正式认识离子反应的起始课,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从知识体系来说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解质定义,认识电离的过程并从电离角度概括酸碱盐的本质;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本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总结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电解质定义,认识电离的过程。本节课难点:从电离角度概括酸碱盐的本质。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初步了解,但是对电离过程以及酸碱盐本质尚未探究;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对于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经历氯化钠的溶解并电离的实验探究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结合微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最终发现酸碱盐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化学活动经验得以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结合新课程理念我来说一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来展开。
环节一: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通过直流电源、导线、烧杯、灯泡、开关、以及包括NaCl、KNO3、NaOH等溶剂的实验,提出关键性问题“哪些溶液可以使灯泡发光,原因又是什么?”引出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通过实验导入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探究新知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活动:认识电解质和电离过程和用电离角度概括酸碱盐本质。
活动一:认识电解质和电离过程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板书)。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以NaCl溶液为例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导电?我会通过播放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学生相互讨论并结合教材内容NaCl在水分子作用下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和钠离子和水和氯离子,师生共同归纳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活动二:电离角度概括酸碱盐本质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上黑板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它们电离方程式有什么共通之处?是否尝试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由同学讨论得出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设置4人为1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讨论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派小组代表回答,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
环节三:巩固提升
设计2道基础题,氯化氢、硫酸、蔗糖、氯化钠,哪个不是电解质;判断氢氧化杯和硫酸铝的电离方程式是否正确,来巩固加深重点概念。
环节四:全课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会让同学来发表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让同学整理好笔记,加深理解记忆。
环节五:布置作业
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来说下我的板书设计,提纲式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二、电离
高中化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2.学生情况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练习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思想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用计算机出示6道辨析选择题,通过学生应答给以成功或失败的乐曲,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高中化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生分析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通过一段生活录像引入,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课堂探究练习2]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录
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
上午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科版高中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化学理论性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凝练科学方法,建构认知模型,基于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化学能与电能》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能与热能”、“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扩展和应用,同时是对“化学能与热能”中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他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和选择性必修中“电化学”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特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过程及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2、掌握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掌握构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4、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二、说学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此时学生在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知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这些教学方法,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5个环节来展开。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初,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并提出问题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并进一步追问化学能如何的直接转化为电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我会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实验,即Cu,Cu(H2SO4);Zn,Cu(H2O);Zn,Cu(H2SO4)。
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实验结束后,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请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而引出原电池的概念。此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Cu,Cu(H2SO4)、Zn,Cu(H2O)不能形成原电池了呢?小组进行讨论后我请小组代表发言,因为水是极微弱电解质、铜两边电极活性过低,引出正负极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及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活性不同的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的'回路
(4)能够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接下来,我将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讲解盐桥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生对知识又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我会提问如何能表征出每个电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带领学生写出电极方程式,使学生在对学会判断电极的基础上能把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三)巩固提高
因为本节课初步学习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故我会让学生判断该电池能否构成原电池,如果可以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以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所了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会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能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作业布置
因为本节课是与生活中的电池息息相关,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课后寻找常见电池,猜测他们各自发电原理,下节课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我所设计的板书,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高中化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首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无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物质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其中,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基本性质、碳氢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酚、醛、酮、羧酸、酯等方面。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焓、熵等,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量的测定方法的学科,是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量的测定方法,如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对于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5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08-11
高中化学的教学计划11-1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经典【15篇】04-13
说课稿07-23
高中化学培训心得体会01-06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7-2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选(2篇)06-22
赵州桥说课稿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