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4-17 09:47:09 高中数学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 第1。2节

  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地位和作用: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所以这个内容要认真探讨教材,精心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初中用边长比值来定义转变为坐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我们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初中课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针对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运用多媒体工具

  (1)提高直观性增强趣味性。

  教学过程分析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逐步推进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具体教学过程安排

  引入: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BC/AB

  cosA=对边/斜边=AC/AB

  tanA=对边/斜边=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把“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知道,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研究角时多放在直角坐标系里,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引导学生发现B的坐标和边长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发现由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导致OB上任一P点都可以代换B,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从而得到

  知识点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精心设计例题,引出新内容深化概念,完善定义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例题变式1,已知角A 的大小是30度,由定义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结合变式我们发现三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只会随角的大小而变化,符合当初函数的定义,而我们又一直称呼为三角函数,

  提出问题: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问是函数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函数极其定义域

  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题变式2,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 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同角关系式打下基础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小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作业P16 1,2,4

  (学生演板,后集体讨论修订答案同桌讨论,由学生回答答案)

  课后分层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必作P23 1(2),5(2),6(2)(4) 选作P23 3,4

  板书设计(见PPT)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张西元。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难点:当 不是整数时的处理办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

  (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高考资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

  (2)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简单随机抽样应注意哪两个原则?

  (4)什么样的总体适合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进一步理解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2、实例探究

  实例: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

  当总体数量较多时,应当如何抽取?结合具体事例探究问题,设计你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完成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发现“等距抽样”的特性,从而形成感性的系统抽样的概念与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讲授

  1、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系统抽样”的概念,并点明课题)

  [设计意图]经历实例探究过程,学生对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应有大致了解,辅以教师引导,从具体到一般,本节新课题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题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300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00,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教师题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题,小组讨论后口述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实例巩固,在得出新课的有关知识之后,再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系统抽样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例2、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设计意图]当 不是整数时,设置本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 练习巩固

  1、将全班学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纵队,用掷骰的方法在前6名学生中任选一名,用 表示该名学生在队列中的序号,将队列中序号为 ,(k=1,2,3,…)的学生抽出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吗?为什么?其样本的代表性与公平性如何?

  2、若按体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纵队呢?

  [设计意图]配合课本第60页“边空”问题:“请将这种抽样方法与简单随机抽样做一个比较,你认为系统抽样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吗?为什么?”,帮助理解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样本代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分析系统抽样的优点与缺点。

  (四)回顾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与步骤

  2、与简单随机抽样比较,系统抽样适合怎样的总体情况?

  3、当 不是整数时,一般步骤是什么?此时样本的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1页的练习第1,2,3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第?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我主要从3各方面阐述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北师大版必修?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是学好本节的内容不仅加深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为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打好基础,?所以说本节课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情我确定了如下3维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

  II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史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培养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3,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人知水平我确定啦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恰当的学者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并喜欢挑战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知道思想。我主要采用 问题探究法 引导发现发,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来自学生主体最有利的动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大啦课堂密度!

  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讯息渐进,逐步升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完成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史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试着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 引导探究,直奔主题。(揭示概念)

  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成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出一定的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兴趣,更让学生在思考学术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

  3, 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在讲解是,不仅在于怎样接,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当堂训练,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对知识再认识的以及在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层面上进一步升华

  5,归纳小结,回顾反思

  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啦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本节课最大的体验。本节课你学会那些技能。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数学思想发放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发放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布置作业

  必做题,对本届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作题,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延伸。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做到人人学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

  7板书设计

  力图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以便学生易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加重要。本节课中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驻京生生交流,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室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幸苦啦!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1,y1),(x2,y2),当x1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任意,当x1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1)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二次函数的图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

  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2到y=ax2,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5)布置作业

  略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

  c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

  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

  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

  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

  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全集

  ↓↓

  每一个事件←→子集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集合的并→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质:

  ⑴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⑴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A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例1的板书区

  例2的板书区

  四、规律性质总结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

  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

  (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问题


情境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满足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中的第三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懂得根据两个相关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这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介绍了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和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从全章的内容上看,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内容的难点之一。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回归分析,学好回归分析是学好统计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前面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归分析的思想;

  2. 能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求出回归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线性回归分析过程,借助图形计算器得出回归直线,增强数学应用和使用技术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和建议的良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目标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归分析的思想;

  2.会求回归直线

  教学难点:

  建立回归思想,会求回归直线

  四、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理论探究

  验证结论

  小结提升

  应用实践

  作业设计

  教学环节

  内容及说明

  创设情境

  探究: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问题与引导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1. 利用图形计算器作出散点图,并指出上面的两个变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教师提问,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得

  出散点图并回答

  以旧“探”新:对旧的知识进行简要的提问复习,为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为一些后进生能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基础。

  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散点图是研究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得出的散点图,思考下面的问题2.

  问题2. 甲同学判断某人年龄在65岁时体内脂肪含量百分比可能为34,乙同学判断可能为25,而丙同学则判断可能为37,你对甲,

  乙,丙三个同学的判断有什么看法?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乙同学的判断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甲乙丙三个同学的判断都是对的,答案不唯一

  该问题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设计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注意到散点图中点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体会观测点与回归直线的关系;进而引起学生的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问题3. 反思问题,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吗?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

  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和比较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学生之间会充分的进行交流,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甲、丙同学的判断结果正确的可能性较大,而乙同学判断结果正确的可能性较小?

  ②某人年龄在65岁时体内脂肪含量百分比最可能是多少?在其它年龄时呢?

  ③这些样本数据揭示出两个相关变量之间怎样的关系呢?

  ④怎样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呢?每个问题都是学生“火热的思考”成果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 册( 修)的第 章“ ”的第 节内容,高中数学课本说课稿。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 ,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

  演示,创设探索 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9

  1. 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 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 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 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20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 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 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4. 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 整理知识结构。

  (2) 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 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 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 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 板书设计

  (略)

  6. 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2.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4.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5.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6.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九篇

7.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6篇

8.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