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11:14:04 高中语文 我要投稿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蒂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

  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

  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所以,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学案检查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疏通字词,解决阅读障碍,了解作者的经历,为课堂的分析打下基础,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也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绿色的人,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引出陆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还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我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做圈点批注,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具体问题如下:“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又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图片展示,归纳主旨,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适当的方法,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师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5.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会学,而是会用,将学与用联系起来,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以此抓住主旨,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展开联想,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写,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的心灵!

  8.说课小结

  本课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馈,借此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遵循简洁美观、揭示内容的原则,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陆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绿色 向阳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咏物抒情 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进步转变

  学习的作用补充不敷

  学习的要领态度积聚对峙埋头

  细致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夸大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讲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造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力的摇篮.

  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底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行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所以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教学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④方法目标:诵读法;讲授法,不断启发学生从而把握全词意境;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情与景的自然结合,难点是体会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教学方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1)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2)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3)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上片以讲授为主;下片以讨论为主.

  导语设计:三国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个为这一战所激动着的人来到赤壁,当年的冲天火光、震天喊杀声仿佛又能萦绕于脑海。赤壁之战后八百多年,一位伟大的天才人物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为伟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苏轼。

  示范朗读:激情充满壮志豪情

  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资料,由学生口头介绍作者;在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与高考接轨。

  (多媒体显示:字词积累,随堂训练。)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

  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板书设计: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显示如下板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阕赤壁奇景波涛汹涌山势险峻

  下阕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要先给学生方法: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拓展延伸: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全文总结: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迁移应用:学以至用。让学生了解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教学效果预测:总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 ,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本文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二、说学情

  良好的教材设计不单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更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好,逻辑概况能力较好,但由于阅历较浅,课外积累也较少,较难理解名著的内容与情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了解、与新课程目标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如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阅读与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能理解人物的形象与刻画方法;

  3、提高言语阅读审美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学生能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手法,并进行相似的写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我将采用电视剧《红楼梦》节选的视频播放来进行导入。在播放完视频后,我将这样引出标题“同学们,看完了精彩的红楼梦电视剧后,我们一起来研读下更为精彩,让人拍案叫绝的林黛玉进贾府”。从生动形象的视频到小说原文的过渡,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语文的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充分读课文,从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如何刻画人物。

  我将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概括总结出文章主要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让增加阅读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之后我会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总结。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林黛玉进贾府与众人见面,并透过她的视角,看到了贾府的地位气派,以及贾府众人的形象性格特点。

  (三)深入研读

  在进贾府这一过程中,借着黛玉的视角,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的出场中,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有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因而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重点分析本篇的主角林黛玉。通过对一个人物的描写探析,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学会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描写。

  在这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画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在学生找出三处外貌描写后。即众人、王熙凤与贾宝玉的视角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之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两个问题。即这三次各描写了林黛玉外貌的哪个方面,说明了林黛玉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将找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加以引导。从而得出,在众人的描写中,”只是对黛玉进行初步的勾画,注意点在于黛玉的身体,身体面庞怯弱不胜说明了他的体质的病弱与不足。王熙凤的描写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与气派的不凡。 之后借着宝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等。这一描写形象得写出了黛玉的气质风姿与神韵。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并且这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之后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黛玉性格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找出黛玉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让学生前后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黛玉进贾府前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的?

  2、进贾府后她的哪些描写说明这种心态?

  3、这些描写突出了黛玉的哪些性格特点?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能更为深入理解到黛玉敏感谨慎的性格特点,并学会从不同角度上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主要从林黛玉这一人物入手,学会如何刻画人物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之后将请学生自己试着研读下本文对贾宝玉与王熙凤的描写,选其他一个人物自己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小结作业

  学生找一个熟悉的人物,用不同的方面如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将本次的课堂重点写于板书上。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 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相关文章:

1.【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九篇

2.【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七篇

3.【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

4.【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

5.【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

6.【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

7.【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8.【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