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6-07 11:11:59 高中语文 我要投稿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2.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4.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5.安排四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一)导言。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学标出:《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二)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认字解词;分析情节结构。

  (一)认字解词。

  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小说中的一些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字词举例:

  (1)给字正音。

  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

  (chì)(fù)(wǎn)(wéi)(guàn)

  两靥忖度宫绦嗔视

  (yè)(cǔn)(tāo)(chēn)

  (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lià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

  借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跨:wán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贵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3)课后练习题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态度:神态。

  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例如: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红楼梦》的“可怜”有时作“可爱”讲。)

  惫懒人物:诞皮赖脸。

  (二)分析情节结构。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贸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一层,写材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是第二层。

  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三层。

  12~14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析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整体感知

  “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合作探究

  a.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从文中筛选出信息:手、笑、哭、梦、泪、灰…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b.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个设计就是对本科教学难点的探究,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4.现代诗歌赏读

  要求学生饱含讴歌与赞美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5.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手

  灰 ↑ 笑

  ↖ ↓↗

  ↘ ↙

  人物形象 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这就是我今天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氓

  甜蜜恋爱 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 (勤劳、果断) 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2.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六篇

3.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4.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5.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6.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7.【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