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1
一、命题趋势
综观甘肃省xx年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大纲三校生高考大纲,文化基础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变化。就语文学科来说,xx年和xx年占50分,xx年提高到80分。因此,语文学科命题趋势稳中有变,其变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会更广泛,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现代文阅读,也会有文言文阅读,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会包括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和片段作文写作。
二、命题范围和题型
根据甘肃省三校生高考大纲的说明,文化基础考试语文科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文。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主要是名句默写)、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试题难易度分布情况为较易题约占30%,适中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三、命题特点
根据甘肃省xx年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甘肃省xx年、xx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语文科的命题范围紧扣考纲,突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字形、修辞、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使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该题最大的特点突是突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命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如xx年试题第4题给出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让考生判断对联中隐含的年龄。第9题仿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让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问题。填空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名篇名句的识记和课外常用名句的积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从文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题型或者诗歌鉴赏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文意(诗意),正确理解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题型包括常见应用文的纠错、写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写作。试题难易程度保持适中偏易。
四、备考建议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字音:正确认读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复习和练习,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强积累。
字形:正确书写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义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练习和积累。
字义: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意思,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成语)。要特别重视近义词和容易误用的成语的'辨析、使用。
文学常识:熟悉课本内出现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识,熟悉常见文学体裁知识。
文化常识:了解课本内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齡的特殊称谓: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排行的特殊称谓: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称谓:朔、望、晦。再如对联的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
修辞: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格。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背诵并默写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篇目有《诗经·氓》《劝学》《师说》《赤壁赋》《石钟山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同时课外还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名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至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印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课外识记。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从文章中筛选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点要复习好教材中选入的文言名篇,如《劝学》《陈情表》《师说》《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把握意象特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表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
3、加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规范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作为学习重点。正确、规范的表达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只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考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还会涉及语病辨析,句段仿写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辨析语病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特点,如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4、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正确书写常见应用文。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条据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欠条、收条)、启事(寻物、招领)。书信类应用文要重视求职信、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倡议书、申请书等的写法。
5、加强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2
一、背诵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如今的高考语文试卷十分重视背诵能力的考查,只不过考查的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例如字音和字形辨析,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又如成语辨析,成语的运用基本上也是对成语含义的识记和常见用法的识记。最后是名句填空,这更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考查都间接地检验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例如病句辨析,除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外,还考查了对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的识记;语言运用题尽管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仍是背诵能力。比如仿写,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使题目读得再明白,也无从下笔。
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牢固记忆实词和虚词的常见义项和用法,那么在考试中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举一反三。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词中常见的情感都要靠背诵识记,只有在牢靠的背诵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文阅读是整卷中考查理解能力最明显的一项,但仍然离不开背诵,阅读题型中涉及的常见表现手法肯定需要牢记,常见的答题模式以及阅读时的一些鉴赏思维模式都需要平时扎实的背诵积累。最后是作文,作文要想写好,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写作技巧就行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些更离不开学生平时的背功。
二、背诵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习最初是从背诵开始的,从最初的字、词、句到段和篇,小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语文学习却渐渐远离了背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断的讲解和引导、是教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学语文一定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无法提高。”再加上本来背诵就是很枯燥的事情,致使学生谈“背”色变,甚至以“背”为耻。我认为,背诵应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背诵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其把握那些经典范文的思想精髓,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背诵的重要性。
三、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难和教师所讲的知识达成共鸣。之所以不能形成共鸣,主要就是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不求甚解,因为语文知识不同于理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不会解题。很多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牢记这些知识,当教师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的储备而不能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做到对要掌握的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就会和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思维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主要靠的就是背诵。一个人知识积累得越多,其思维面就越宽,思维的复杂度就越高,思维能力也就相应越强。
四、背诵能够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素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并最终熟记于心。一旦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进而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加强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
五、背诵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素养。背诵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大量的背诵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以及丰富的阅读技巧、方法和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靠背诵牢记于心。一个人只有储备的知识多了,然后才能被灵活运用。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空泛的分析和学生的题海练习,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文本就有一个感性的积累,远远超过教师肢解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就会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心灵之中,滋养他们,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深厚的底子。
背诵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淡化背诵,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高考规定考查的篇目背会就行。而且现在更加功利,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画经典名句背诵,把经典的篇目全肢解掉了,学生很难通过整篇诵读经典去感受其思想的精髓。试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有经典文化的积累?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对于选用的经典诗、词、文,也只是要求有选择地背诵。我认为,这些导向都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背诵古典诗文,还要背诵现代文中的经典句、段甚至全篇。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总之,我们应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学习05-30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06-23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学常识归纳05-08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06-29
(精选)高中语文学习心得07-11
高中语文学科工作总结12-22
(优)小升初语文常考文学常识归纳07-03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实用)07-07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荐]07-12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