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时间:2022-08-27 18:50:14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1

  上课时间:4/28

  教学内容: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2

  一、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方法。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选择;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中位数、众数。

  二、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三、复习重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四、复习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五、方式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等

  七、课时安排。(3课时)

  1、数与运算。 (1课时)

  2、空间与图形。(1课时)

  3、统计。 (1课时)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3

  第一单元图形变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明与建议】

  1、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4、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2、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再把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以往的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这样编排,虽然突显了以上这些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

  3、我们在本单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现象,因此,可以说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但“整除”这一词汇是否必须出现呢?让学生大量叙述“×能被×整除”“×能整除×”是否必要?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因此,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必要基础,“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个内容可以集中编排在本单元,也可以分散编排在约分、通分的前面。考虑到本单元概念较多,抽象程度高,本套教材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在第四单元,也更加突出了它们的应用性。

  6、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7、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共9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和表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2、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4、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具体内容分为六节,第一节分数意义,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1 1÷3、例2 3÷4、例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二节真分数与假分数(例1真分数、例2假分数、例3带分数、例4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第三节分数的基本性质(例1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第四节约分(例1最大公因数、例2求最大公因数、例3最简分数、例4约分及其方法);第五节通分(例1最小公倍数、例2求最小公倍数、例分数比大小、例4通分及其方法);第六节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1小数化分数、例2分数化小数)。

  2、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4、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2/3。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3块饼。

  5、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改革。为了配合这一改革,约分与通分不再合成一节,而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6、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具体内容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二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异分母分数加法、异分母分数减法);第三节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例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例2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这样选材,符合“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课改理念,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降低了学生理解分数加减计算算理的难度,利于学生较顺利地掌握分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方法。

  4、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算法多样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合理、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在本单元的编排中,教材又一次地突出了这一课改理念。如:第1节中例3的教学,如何计算分数连加、连减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算法吗?”又如,第3节例1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我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懂得应选择较简捷的方法进行计算。

  5、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

  6、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的神秘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分数加减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料,可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欲,促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学时,应重视教材提供的两个涉及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

  第六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共9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岔气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3、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科书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映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明与建议】

  1、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2、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

  1.轴对称1课时左右

  2.旋转1课时左右

  3欣赏设计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二單元

  因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第三單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第四單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第五單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三、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对称》是平面图形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形式的其中一种,对称这一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对称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本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已经掌握了不少的知识,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对称轴找出和原点的对应点,继而正确地画出轴对称图形。

  [设计思路]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节课拟通过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方格纸、剪刀、白色纸张。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图形,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播放轴对称图形)

  生: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知道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哪大家想不想把这么美的图形画下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轴对称”。(板书揭题:轴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轴对称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进行铺垫,通过动画演示对称轴,对把两边的图形对折,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沿着对称轴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利用知识迁移的思想,引入新课的探究。】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另一半是什么吗?为什么这样想?

  【设计意图: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样能提高学习兴趣,引出学生的自主动脑活动。】

  2.数一数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这个图形,现在我把它标上几个点,你们看一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a , a’、b , b’、c , c’)它们和对称轴有没有什么关系?先在小组内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发现了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点b和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和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5小格。

  师:你观察得太仔细了,真是个学习有心人。

  生:老师,我还发现了把点a和点a’连起来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点b和点b’连起来点c和点c’连起来都和对称轴是垂直关系。

  师:这些知识是很隐藏的,都被你发现了,你太了不起了。不错,刚才这些知道都是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们把点a、b、c在数学上叫它原点,点a’、b’、c’叫它对应点。谁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知识点。

  生:原点和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它们的连线和对称轴成垂直关系。

  师:(板书生说)

  3.画一画

  师:现在我们用这些知识来画一画轴对称图形好不好?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动手画一画。

  生:(画一画),碰到难点,不懂找对应点。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才能又对又快画好呢?首先,要先标好原点,再找出原点的对应点。再画出连线。

  【设计意图:先通过让学生尝试画,再引导学生画,最后总结。画法:形成技能,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知识。】

  4.剪一剪

  师:让大家动手剪一剪课本p4的做一做,小组同学合作,先猜一猜,再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生:动手剪纸。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动手让学和加深体会,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知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我们猜一猜、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学习了什么知识呢?

  生1:如何找对应点,如何画轴对称图形。

  生2:我知道了对称图形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提升知识

  师:让同学们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生:动手设计。

  师:现在请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四、总结提高,延伸感受

  师:其实轴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如果你们是一个有心人,定能发现许多,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五、作业设计

  设计一幅满意的作品。

  板书设计:

  轴对称

  1.标出原点找出对应点

  2.连线画图形成作品

  3.仔细检查完成作品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 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 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ⅹ毫升。

  ⅹ—2/9ⅹ=427

  7/9ⅹ=427

  ⅹ=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ⅹ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6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39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2页第6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2页第8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页第7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9页第7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2、做教材1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3、做教材140页第9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4、做教材14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7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8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重点: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能对复式统计折线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8、分数加法和减法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9、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倒过来推想策略的合理解题步骤.

  10、圆

  重点: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4名,女生26名。学生的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有几名学生虽然有着聪明的脑袋,却总是不能安心于学习,作业常常草草了事,反而不如一些个虽然思维反应慢,但踏实学习的学生。另外,有些同学虽然看似很努力,但是由于思维较慢,基础较差,成绩总是提不高。问题最严重的还有作业经常拖拉,缺乏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使本班的学习成绩更上层楼,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在今后不断努力。

  四、教学措施

  1、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上课力求以最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要学,乐学,愿学。

  2、课后加紧对中差生的辅导工作,拟采用一对一,教师从中作指导。作业当天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家校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加强基础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一方程3/8

  2 一方程5/8

  3 二确定位置3/3 机动2

  4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5/6

  5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1/6四认识分数4/10

  6 四认识分数5/10

  7 四认识分数1/10五找规律3/3机动1

  8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9 期中考试

  10 放假

  11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12 七统计3/3机动2

  13 八分数加减法5/5

  14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3/3十圆2/10

  15 十圆5/10

  16 十圆3/10整理复习

  17 整理复习

  18 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06-30

小学数学《化简比》教案08-2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04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06-22

小学第十册语文《郑和远航》课文08-0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6篇06-09

小学数学关于年、月、日的教案03-29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法教案06-1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06-09

小学第十册语文《9海伦·凯勒》课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