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乘法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在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以前去过游乐园吗?(去过)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殊的游乐园数学游乐园玩一玩,想去吗?(想)我们出发吧!(放《郊游》歌,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以去游乐园游玩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看作一种其乐融融的享受。]
二、 巧设游戏,启迪思维
1. 整理乘法口诀表。
谈话:哎呀,要想进游乐园,必须找出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背出来,游乐园的门才会自动打开。(出示乘法口诀表)瞧,这张口诀表还没填完整呢,你会把它填完整吗?
(1) 学生自由填,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 出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理乘法口诀表的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寻找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
提问:请小朋友横着读一读乘法口诀,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行有个1,第二行的每一句都有一个2,第三行② 每一行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第二个数相同。③ 第一行的口诀有一句,第二行有二句第几行就有几句口诀。
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6行是6的乘法口诀。
3. 练习背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横着把口诀读一读,看谁最先把1~6的乘法口诀背出来。
反馈:指名背,全班齐背。
谈话:刚才我们横着看口诀表,小朋友从口诀表中发现了很多规律,还能熟练地背出乘法口诀。我们再来竖着看口诀,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交流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竖排的第一个数是1,第二竖排的第一个数是2 ② 每一竖排的第二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③ 第一竖排的口诀有六句,第二竖排有五句
小结:竖着看,每一竖排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个几在第一竖排,2个几在第二竖排
让学生竖着背口诀,指名背后全班齐背。
谈话:小朋友很了不起,不但能横着背1~6的乘法口诀,还能竖着背。老师还会一种背法,你想试试吗?
教师介绍并示范拐弯背的方法,学生试背。
提问:你发现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吗?
小结:拐弯背就是先横着背,再竖着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试着拐弯背。
谈话: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背就怎样背。
学生自由背乘法口诀,指名背。
谈话: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6的口诀背出来。不知不觉,游乐园的门已经打开,让我们进去玩玩吧。
三、 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 欢乐对对碰(复习第3题)。
谈话:欢乐对对碰开始了。规则是:一个小朋友拿出一张口诀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如果他说对了,就说对对,两人拍手合说碰碰碰,不对就重说。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2. 踩石头过河(复习第4题)。
谈话:游乐园里有一条小河,河里的石头上写着一些算式。把上面的题目都做对,就能踩着石头过河;如果不能做对,就会掉入河中。
同桌比赛,看谁能顺利过河。
集体交流,了解全班练习的正确率,及时指导。
3. 踩气球(复习第5题)。
课件出示气球图。
谈话:这里有好多气球,每个气球上都有一个算式。小朋友们独立完成口算,把结果填在书上。
组织交流,开火车踩气球(报得数),对了全班击一次掌(表示气球踩破了)。
4. 摘星星(复习第1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数学乐园的智慧姐姐给大家送来了许多智慧星。出示第(1)小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了什么?你会用学过的方法算一算这里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
指名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小朋友可真聪明!智慧姐姐这里还有一道题,敢挑战吗?
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复习教学除了整理相关知识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练习。上面的练习教学力求活而有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胜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使知识巩固与愉快的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努力提高练习的效率。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复习题,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背诵乘法口诀,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保证练习的实效。]
四、 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谈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就要离开游乐园了,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离开之前,你能说说今天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2)你能自己设计一组这样的数列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年
月
日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有什么联系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教学新课
1、例3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自学完成。
3、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4、注意: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然后再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最后的结果要两两互质。
5、试一试
求15、30和60,3.4和7的最小公倍数。
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1)其中一个数是其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最大的数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三个数是互质数时,三个数的乘积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7-58页
五、反馈
六、布置作业
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在求出三个数的公约数后还要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1
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