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
二、解决问题
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商中数的字3重复出现的事实,初步感受循环现象,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商重复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经历自主计算,发现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3、平均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提示:边计算边观察商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交流计算情况,讨论除得的商有什么特点,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用计算器验算。
三、循环小数
1、写出58.6÷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可使学生摆脱烦琐的计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循环小数的研究和学习上。)
2、让学生观察58.6÷11的商,讨论商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从商的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重复出现2和7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商中数字循环的不同特点。)
3、介绍58.6÷11商的书写方法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写出10÷3、83÷11的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循环小数的书写方式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写其他两个算式的商,既是书写练习,也为下面的讨论作准备。)
4、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三个商的特点,为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作准备。)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 用竖式计算。
53 + 21 34 + 12
2. 口算。
8 + 6 4 + 7 9 + 5 7 + 6
3 + 8 6 + 4 2 + 9 8 + 8
5 + 7 4 + 8 3 + 9 5 + 6
20 + 30 + 40 50 + 30 + 10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 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 + 16。(板书:34 + 16)
师:34 + 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算一算,算出得数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生3:我是这样算的,34 + 16,先算34加10得44,再算44加6,得5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到黑板上写出竖式)先算4加6得10,再算3加1再加1,得5。
师:(结合学生的竖式引导)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先从哪一位加起?
生:(齐)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 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下面的竖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3. 改错练习。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4.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 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具体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
引入课题
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课题。
新授课
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我说 “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对上下的掌握。以上几个环节我认为条理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有声有色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平时爱画画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拿出笔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环节。这幅画且能表示上下位置关系,然后拿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整节课接近尾声时,给孩子布置作业:下课后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东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关系表示。这一环节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认为还比较成功,但是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1
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