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说明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服装问题。
1、师生谈话,直接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服装加工问题。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读题和观察情境图,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试做。
(让学生全面了解题中所蕴涵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经历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展示、分享解题的思路,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提出“把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改写。
(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先让学生汇报改写的算式,再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讨论:为什么要给660-75×3加上小括号?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然后,自己完成脱式计算。
(在交流个性化的算式和先算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二皮球装箱问题解决
1、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检验的时间和充分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的机会。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说明: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只有小括号不行要用中括号,并边读边写出混合算式。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
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
(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自主建构过程。)
巩固练习
1、根据分步计算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2、反馈练习、师生总结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归纳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昨夜:书中练一练.)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或(0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 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评析
复习准备
以开火车形式背口诀。口算(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候念口诀)。
5×2 5×4 5×5 5×1 3×5 1×5
2×5 5×3
看图填空。
☆☆ ☆☆ ◆◆◆ ◆◆◆
( )个( )是( ) ( )个( )是( )
( )×( ) ( )×( )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老师有奖品发给你。
二、新课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生1:我摆了一个“工”
生2:我摆了一个“个”
生3:我摆了一个“干”
生4:我摆了一个“大”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1×3
生2:3×1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一个字用了3根。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生:一三得三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生:有3句,这三句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师:说得真好,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智慧星图片)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生1:2×3 3×2
生2:3×3
生3:1×3
生4:3×1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几分钟过后)
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给说的好的小组发放“合作奖”)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大拇指图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一得一 因为就一个一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放音乐)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l)口算:(卡片出示15道题)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发现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各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探索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
老师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今天过生日。同学们看(课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场面),小明吃得多开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个问题。(课件配画外音:妈妈,别的小朋友8岁能过8个生日,可是,我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经长到了8岁,可为什么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年、月、日)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小明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
1、从生活经验引入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谁来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汇报。)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2、验证一年有12个月
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
3、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
⑴看来,一年确实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索记录卡合在一起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填卡、交流、汇报发现。)
⑵(课件出示1997年--20xx年每个月天数的汇总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课件闪烁31)。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1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课件闪烁30)。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因为它非常特殊,有时是28天(课件闪烁28),有时是29天,(课件闪烁29)。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叫它特殊月。
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
①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⑷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卡片出示1月、9月、7月、8月、11月、2月。)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请看汇总表,根据2月份的天数,快速地说出1997年-20xx年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课件出示答案。)仔细观察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⑵刚才,我们是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年2月份的天数,老师也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考考老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
⑶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快速判断卡片中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卡片出示:1949年、20xx年、1997年、20xx年、1900年)
在判断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会出现争议。这时出示1900年的年历,让学生看到1900年的二月有28天,是平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时间小精灵给大家作以介绍。
(课件演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有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应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日,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因为在设置平年时,是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历法又规定,凡遇到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说明:关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生已经知道2月份是个特殊月的基础上,先揭示2月份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小悬念,使学生理解判断平年、闰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年份除以4。最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探究一年有多少天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那谁知道平年一年有多少日?闰年一年有多少日?
三、应用拓展
1、解疑: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明长到了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了吧?谁来说为什么?那谁来告诉小明,他下一次过生日要等到几岁?小明还想知道,当他长到29岁时,一共能过多少个生日?
[说明:在帮小明解决了为什么长到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时间小精灵也要考考同学们。
⑴时间第一关:辨一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7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4-0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