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6 17:43:54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语言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采用读和想相结合的教学法,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学习收获,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迁移进行。

  一、理清课文的顺序。对于游览类写景的文章,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描写顺序,这样学生读书后很快就能够说出作者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写大潮的壮情景的。接着再来进行读书感悟。

  二、以读促想。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尤其是对于描写优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自己理解体会。例如:学习潮来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书后,说说作者写潮来时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说出是先写声音后写的形状。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怎么把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在教学时,我按以下几点进行;

  1、教师指导读。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学时,我告诉学生,这个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作者,走进作者的心去回味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朗读时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钱塘江大潮,他们朗读时才会放开嗓子大胆的读。

  三、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学了《观潮》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留在脑海,在学生已经诵读成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作者笔下的大潮改写成导游词,让他们一导游的身份去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

  总之,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读和想象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教师肩负着学校领导的厚望,承载着家长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托付着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我们培育的是祖国明天的未来与希望。可谓是众“望”所归。如何让学生在这即将毕业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学有所取学有所获呢?

  下面我谨对参加工作以来在语文方面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狠抓生字词教学不松手生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六年级虽然是高年级,生字词的教学不像低年级那样繁琐,但是,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看待。在平日教学中,每讲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预习时学生要将所预习的本课生字每字写五遍上交,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看学生到底能把生字写到什么什么程度,出错错在哪里,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学生书写生字的第一手资料,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出错多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这样就把对问题的发现提前,为解决问题留足了时间,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生字词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复习的次数及每次复习所间隔的时间的长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课都对学生进行听写,记录学生出错多的生字,每课过关,这次听写没有过关的在此听写,直至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结束后以每单元为单位进行听写,也是直到所有学生过关为止。单元过关以后再把每一课听写时出错多的生字听写一遍,加强巩固,加深记忆。练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试的时候就会像平时老师听写一样轻松应对了。

  二、从教材整体出发,扣住重点训练项目,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全册课文分成若干组,而且也体现了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这样编排对我们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点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学生的收获也是甚微,抓住重点训练项目,从一组教材整体出发,以训练重点为主线,就可以把教学重点凝聚到每篇课文,集中体现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华。

  三、实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毕业考试中,语文课外阅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凭空拿几篇学生从未学过的文章来让学生做,实际上这是对学生平日学习能力的考察。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平日上课或课后练习时,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阅读讲完了就完事了,还要教给孩子做某一类题目的方法,比如在讲解一篇课外阅读时,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状物的?写人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状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这两类文章在考试的时候一般会怎样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类题目怎么做?概括段意要怎样概括?不同类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样的区分?凡是在我们平日上课和做练习时能够遇到的文章或是题目类型,我们老师可以给学生归类整理,把这些学习方法都教给孩子,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中学到好的做题方法,久而久之转变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相信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勤写多练,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要想让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札记,建立课堂小练笔本,把课堂的小练笔写到一本本子上,时间久了,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段落、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精细活,以上我所说的几点只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周全,我们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会不负众“望”,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天空!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是组内讲课,说来也是讲过几次了,来听课的都是极熟悉的老师,可是还是不免有很多紧张。

  讲的是第21课《太阳》,条理极其清晰的一篇说明文。在课前让学生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包括生字及课文大概内容,课文信息量其实是挺多的,但不准备在课上花费过多时间讲字词,计划一节课给讲完。上周在别班上课时候曾讲过一次,但是没有完成计划,最后剩下一些内容赶得很急,所以本节课就加快了节奏,不过却是有点儿过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课以谜语导入,较简单,学生们一下子猜出。字词预习检查,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课文以“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开头,读故事问大家:“后羿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能把太阳射下来呢?”走入课文,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在讲特点的过程中,由于一直想着千万不能讲不完,就“刷刷刷”特别快,在学生们回答完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朗读及指导朗读,接着就进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们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几句带过。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么样?“,由于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在这个过程让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小练笔,发言并进行了阅读,有感情的指导阅读。最后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结束。最后小练笔作业:以太阳的身份自我介绍。

  课文讲完,其实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就意识到了问题,害怕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节奏太快,每个程序基本都有,但学生们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较扎实。整体下来有点儿“赶”,还是因为没有合理计划好时间安排,随意性比较大,以后应该特别注意了。

  课后和老师交流,同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我自己意识到的差不多,并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书声,一定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自己探讨学习,老师一定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等等。

  非诚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指出不足,提供建议,愿自己以后课堂安排更严谨一些,讲课能再放开一点,加油!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自从我校提出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讲,而不注重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的体现;三是学生目标达成度检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馈方式。其次,评价一堂高效课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容量要大;

  二、目标达成度高:包括过程达成度,结果达成度;

  三、看学生的参与面。提问时看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小组交流时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和几点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螺旋式方向前进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逐渐积累的,因此课堂上对简单的内容应少讲,应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地调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

  学习兴趣。

  其次,少讲大多数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津津乐道地将一些综合性强,技巧性高的习题讲给学生听,至于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接受,则考虑的很少,这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脱离了现状,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苦恼,有些学生正是在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挫折中,产生

  了害怕数学的心理,把学习数学当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最后,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数学课堂教学注重题组教学

  所谓题组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单个的数学问题外,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

  三、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课堂提问重视不够,表现为提问目的不够明确,所提方式随心所欲,提问效果不尽人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相互

  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

  1.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2.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式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

  4.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微停数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四、重视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组或同桌二人小组,小组合作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我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期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就应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用心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忙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潜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透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我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到达的目的(或效果)。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同时,透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状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我捡、自我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职责,是大家的光荣。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持续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忙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我,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个性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必须的谈话技巧。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我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方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此刻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期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社会时代在变,教学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学反思。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年一度的金硕杯开始了,我也有幸能够聆听区里那些名家的课。我从那些课中也的确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学问,也对自己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在教语文课时不注意解决教材上所安排的任务,没能够很好地交给孩子们方法。如课后要求的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的学习任务。在讲课时我总是在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谈感受。但是却忽略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文中那些大家的名篇名段应该来细细的品读语言,使学生深刻的体会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但有些简单的课文,就不能再来品词析句,因为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简单了,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彩和写作意图。这样教学反而有些舍本逐末了。

  听了文一杨光老师的《开天辟地》。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仅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教学中,把盘古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变化的事物做成了连线题。这样就把背诵任务放在了教学之中,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交给了孩子们背诵的方法。真的非常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课要学习。所以自己以后一定要像那些优秀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争取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之中能够得到知识和快乐的双重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研究“因课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一封信》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课内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课讲述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一、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我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2、重视阅读,加强阅读,多读多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3、重视每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生成,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弥补不足,积极向各位前辈老师求教。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翠鸟》教学反思

2.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3.景阳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4.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5.小学语文反思汇编15篇

6.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7.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8.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9.小学语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