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3-12-14 08:52:24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经典]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小学语文评课稿[经典]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

  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著名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张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张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张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张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张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张祖庆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张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二、我觉得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三、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四、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

  于毅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看似简简单单却上得扎扎实实;看似寻寻常常却蕴含着生命、爱的哲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朗朗的读书声。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一课,于老师抓住关键,通过品词品句,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如:读“粉红粉红”“芳香扑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蔷薇花的美,老师请学生“把花儿读得更红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老师还带领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很精彩,通过读懂文字材料,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2、语文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于老师让学生假设自己看到被雨打的蔷薇花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使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为人物的举动吸引;然后指导学生带着动作读句子,读出了怜爱之情,感受到文中人物关爱弱小的品质。

  3、老师处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动作走进人物心灵。

  4、本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弱小的。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挖掘出了文本关于生命意义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最后学生们爱的宣言,震撼着每一个听课者的心灵!

  全课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是关于弱小,想与于老师一同探讨:老师问“生活中你关心过弱小吗?”学生都围绕身边的人来说事。如果是我执教,我会问“除了身边的人,还有什么也值得我们关注、爱护、帮助?”将“爱护”的范围拓展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将视线放宽,关注更广泛,对主题的升华和领悟会更深刻。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就应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资料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搞笑。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情绪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能够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潜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潜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务必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用心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状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潜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搞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情绪;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能够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

  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忙他们思考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思考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忙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5

  本节课教学设计独特,思路清晰,知识点落实很到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林莘老师简单的表达将凡卡的悲惨凸显的淋漓尽致。本节课林老师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说得轻松,体验得轻松。林莘老师这节课犹如细细春雨,滋润着刚种下的种子,让他们慢慢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节课让我真是受益匪浅:

  一、整体感知,引出主题。

  林莘老师利用检查预习,了解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凡卡。通过凡卡的童心、孝心、爱心,在无声无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惨,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二、以悲为线,紧扣主题。

  整节课林老师紧紧抓住了“悲惨”二字,表达了凡卡内心极度的痛苦,将凡卡这个形象充分展示在我们面前。课堂中紧紧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体会直接叙述的写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林老师在无形之中,将写作要条理清晰,顺序清楚,说话明明白白地写作方法告诉学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二、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课堂中,老板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鲜明的对比。林老师紧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拿鱼嘴直戳我的脸……”这句中的几个动词,让学生反复的练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体会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惨生活。这一幕幕情景多么令人心痛,一幅幅画面多么令人惊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学徒,却遭受了老板他们残忍的欺压,凸显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惨。

  三、以乐衬苦,深化主题

  在音乐的伴奏中,林老师带着学生跟随凡卡的记忆追溯到家乡,一起回味家乡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爷爷之间的快乐。凡卡家乡“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啦……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洁白,美得如此生动。就在这个充满祥和的家乡里,凡卡和爷爷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树林中,爷爷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简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记忆中却是长长久久的,这快乐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乡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给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师以乐衬苦,苦更苦的方法,将凡卡的悲惨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课下来,老师读学生,读文本,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的和文本相结合,教学设计吸引人的目光,充满了智慧性。林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地说、写,提供了一个平台。再则,林老师的评价语很亲切,形式多样,非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学了这节课,肯定收获了不少,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6

  许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许老师的设计先是读课题导入你想知道什么、花怎么是钟和什么是花钟。然后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钟的课件,直观感受花钟,重点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并比较两种句子之间的差异。再然后拓展积累,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 )”补上开花的状态的词句。最后指导生字的书写。许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开这堂课的主题是“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许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学生没有感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突显出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方面,教师没有针对性、激励性,以致教师的评价评而不导,评而不实,评而不治,评而不全。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好的范读不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了学生,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感悟,但程度还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将是对学生程度的一个很大提高。

  总体来说,许老师的这堂课有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改进。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7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徐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徐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8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9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黄冬蕾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1、课堂体现了语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你是一名国家臣民对文中的四个人物进行评论。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试图让学生走进任务的内心,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动的细节。

  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对教材的研读肯定存在不足,而黄老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主动请教高年级的老师,还借了我班进行试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两,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两个臭皮匠,由于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读浮于表面。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教师的认真痕迹却是抹不去的,她的认真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课件美观又详实,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板书也书写得清晰明了,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调达的特点,展示得清楚。整篇课文处得也较有条理。

  对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为其难的皮毛见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0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1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方法一: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近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方法二:古诗营韵。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请同学们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与课文有关诗句)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发现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设计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古诗积累,导入新课学习,架构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吟吟诵诵中享受诗韵,迈入春天。)

  二、品读积累守本位。

  学语文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以学生读通课文感知内容为基础,力求通过想像品读、配图解说、积累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地读,完成全程阅读。

  方法一: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声

  掠沾荡漾

  机灵的飞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2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陈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陈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陈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让学生以儿子的角色给母亲写张留言条,这时的学生做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小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宣泄和表达的机会。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书写中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中,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都非常到位有效。对“喋喋不休”这词的引导,陈老师设计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让学生读读该词所在的段落,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妈妈此时说清楚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这种想说清楚却说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还从哪儿看出妈妈的喋喋不休?”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词语,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陈老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在这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陈老师安排了好几处的句式训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代入“虽然我要让儿子学会看病,但是。”的句式来读读。这两个句式把课文的内容用句式进行简化阅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串联了母亲的行为和心理的内在联系。在品析重点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时,安排了“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在,也许妈妈还在。”的训练,让学生借用句式扩展课文的情节,想象母亲的在这两小时里的忐忑不安,再通过激情朗读,母亲那种坐立不安,为孩子无比担忧和对自己深深谴责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发起对文中母亲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这份情感。

  三、拓展阅读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陈老师以课文为中心,进行了三次阅读拓展。在课伊始,简短的介绍了作者毕淑敏曾当过二十来年的军医,让学生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心中存疑,身为医生的母亲完全可以自己用药帮孩子看病,却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上医院看病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释疑来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在课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的两个多小时里担心、后悔、自责的复杂心理,感受到母亲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浓浓母爱的表现,而儿子认为独自去看病没什么大不了后,陈老师补充了《丈夫眼中的毕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给学生呈现了另一种信息,对课文的材料进行补充,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理性母爱的形象更加丰满、厚实。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陈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几本著作,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陈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3

  一、抓主线,释疑解惑。

  《剪枝的学问》从标题中看出本文写的是关于“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语教材,课文并非纯粹介绍所谓“学问”,而是伴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渗入科学知识,让儿童乐学易懂。课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抓好情感主线,逐层深入探究。教学时,吴老师紧紧抓住这条线索,引领整堂课的教学。如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读词句,在我第一次进桃园时出示关键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满怀好奇的原因,进而转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遵循文脉,吴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王大伯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园时,吴老师巧妙设问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在随“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学生“入境始亲”,层层深入,与文本自然对话,内化感悟,共鸣共振。

  二、品词句,真情妙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咀嚼和回味,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捕抓住知识的生成点。如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等词句体会王大伯慧眼识枝;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和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疑惑不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吴老师先指名读,然后亲切地评价:“你读得不紧不慢的,不像在着急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再找人读,吴老师说有点急了;再读,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得越来越好,着急的语气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王大伯回答的那段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讨论:什么叫“疯长”?“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里教者巧用课文插图,有效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王大伯手握的是一根粗壮的枝条,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在媒体课件广泛运用的今天,课文插图似乎被冷落了,吴老师的课件源于课本,有返朴归真之感。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词,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词一句中,在吴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同学们不断领会和感悟剪枝的学问到底在哪儿。“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

【小学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11-15

小学语文评课稿10-23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02-28

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04-03

小学语文《公输》评课稿02-14

《雷雨》的小学语文评课稿02-08

【实用】小学语文评课稿11-22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