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1-11-10 08:14: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应走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

  静下心来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触动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该采取的办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对当今乃至未来的教师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热爱读书。

  教师读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会读书,反思一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平时多读书吗?会读书吗?也许部分语文教师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学生开展得好。

  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习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上文所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因为读书让他们获益匪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读书多了,积累深厚,备课不再是死抠教科书,就能用15分钟准备出让人入迷的课,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读书出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我们并非真的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只是我们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懒于阅读找了很好的借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数量,不拘内容。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两本感兴趣的名著或者专业杂志,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读一两篇或一两页,既是学习,也是休息。在床头柜上摆放几本小说散文或喜欢的杂志,睡前美美地读几页,是一种很好的催眠呢。

  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读过,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我们必须明白:读书是心的享受,是进步的阶梯,是为师的责任。

  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活到老,读到老”,不断积累,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在课堂上尽显教书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贵的生活品质,创造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一本书,让人回味无穷;犹如一杯好茶,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便看到郑杰校长在数的序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既然如此,不妨一读吧。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再长篇感慨,实在有点强我所难。

  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将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读书之旅。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视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仪式,由此,使一所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征。

  郑杰校长指出了“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种,我认为有道理。

  在我看来,仪式是规范,是庄重的。

  举个例子来说,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透过电视画面已经很具震撼力了,可是当你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时,我想你将终生难忘,爱国的激情绝对会涌遍全身。

  这就是仪式所带来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仪式。

  从周一到周五,我会对学生家庭作业、个人卫生、上课表现、课堂作业、阅读、背诵、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时评价,用加星的方式展开评比。

  每到周五放学前,评选出前三名优胜者。

  接着,我会为他们举行5分钟左右的颁奖仪式。

  奖品是每人一本盖上学校校讫的本子。

  我跟孩子们说:“这本子很普通,你们随时能买到。

  可这个宝贵的红印用钱是买不到的,必须用勤奋和智慧去换取。

  希望你们多多珍惜!”这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激励着我班学生们为成为优秀学生而不断努力。

  不过,也许在颁奖这个环节上注重的老师并不多,以致于评奖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从小处讲,班级仪式也体现了一种班级文化,从大处讲,学校仪式为催化学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独到的作用与独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谁都有苦衷。

  校长有苦衷,干部有苦衷,教师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况下,学生的苦衷却容易被忽视。

  其实,现在学生比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要苦得多。

  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周末的休息时间把孩子们往各个培训班、补习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

  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拼命瓜分着学生的课间、放学时间。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玩,却不能玩,想做白日梦,也不能做。

  这些限制我们成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当学生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即使能体谅,在平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体谅呢?体谅不体谅学生,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学生的苦衷,想一想我们的少年时期是怎样渡过的?是否也像我们的学生那样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学校的升学率、各科繁重的作业和家长过于沉重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有些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谅在你的课上偶尔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时做不完的作业能再宽限一些时间?我们真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各种无奈和消极的反抗,我们更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苦衷,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有时过于偏激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并体谅学生的苦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教学,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这本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本学期,我们的王校长给大家推荐了好几本著名的教育专著,推荐我们要抽空学习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节放假期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爱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推荐。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刻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刻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刻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刻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时刻太少、事情太多。而就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推荐也对我帮忙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个性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个性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期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就应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他们个性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持续不了多长时刻,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推荐呢?在那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用心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但是有必须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明白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个性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资料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正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能够再读一读这本书,必须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给老师的建议是根据中国的事实,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老师编写的100条建议。听说教育老师以前提过,但是没有引起注意,这个寒假里想学更多,也发现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一些教育的想法,但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青年教师,我有一些见解。

  我最有发展感触的是“阅读”,笔者通过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视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教室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之间只有24小时》中提到“能不能使我们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自己空闲的时间呢?”这个社会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进行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企业优秀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因为由于没有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完善补充以及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进步到优秀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扩大其范围,为了不因为缺乏知识而沉闷的课堂教学中。全面丰富的阅读来补充纯粹的理论知识,教师对教学的教师有直接的影响来解释。这些优秀的老师从来不说自己没有空闲时间,因为他们抱怨花在阅读的时间。

  除了我们老师需要用阅读书籍的方式可以升华提高自己工作以外,学生也需要通过阅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培养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敏性,延展思维的发散性。在学习某个国家课程时,阅读对于这一类的书籍,从中所得来的知识能够为课程所服务,启发相关问题思考,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用阅读来扩充学生管理相关知识面,是一种具有更为灵活的学习生活方式,一种比死记硬背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果缺少了阅读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干巴巴地吸收着老师上课的知识,能够听懂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他们这一块的学习系统漏洞可能会因为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给教师提出建议》中《“两套教学内容大纲”,发展要求学生数学思维》这一文中已经提到,“阅读应当与学习更加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文中用了笔者物理课教学的情况:提前给学生用户提供新学知识经济相关的课外阅读,等到正式的课堂上时,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提出问题。

  因此,阅读有助于学生对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有更具体的理解。

  阅读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网。阅读的范围越广、越深,网络的密度就越大,收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我是中国语言文学,以及教育部门的新教师的毕业生,但现在我们有阅读它足够的金额是多少?在大学里我和我的伙伴做了一个小的古典文学研究,无数的数据显示,今天的科技产品,当今大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阅读纸书是下降的量,在阅读古代文献和甚至更少,这导致了古代文学的历史,当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更是缺乏与死记硬背自己的东西,以配对的文学时代,在机器的形式。

  我自己应该有的时候也会想,我的时间可以用在阅读上究竟有多少,是否具有足够支撑我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足的。阅读量的不足,让我们的理论基础知识贫瘠的同时,无法通过形成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经济体系,下笔无神韵,出口缺深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我们现在人们越来越早慧的学生,庞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发展背景才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效果最好的备课。

  阅读是一样生活和学习补充,可以提高我们的貌似很充盈,但没有主意。一旦听到一种说法,当你完成读一本厚厚的书,回到现实,当你花了很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一个系列的书时,有满意的不可言喻的意义上说,上升时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精彩。阅读可以减缓你厌倦了快速的生活,在书中,时间过得很慢,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渗透无聊的生活一点点。

  我们国家需要慢下来,打开一本书,不管是工具书还是中国文学书,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也不必说没有工作时间,我们认为只要企业能够坐下来,发呆和玩手机的每分每秒都是一个可以通过利用发展起来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需要及时更新,学习新知以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名师工作室为我们精心选择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此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及时雨,让许多平时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答,让自己增加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导航。

  短短三周,对101条建议还来不及细细品读和消化吸收。粗略翻阅全书,挑选了部分急需学习的方面认真拜读,受益匪浅。其中第四章第83条:如何理解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给了我最为深刻的印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年前的一节公开课。因为有教研室领导和外校教师观摩,所以我提前准备,反复打磨,整节课下来感觉还算得心应手,在满心欢喜的听了前面几位老师教科书式的夸赞后,以为会完美谢幕。这时,最后一位点评老师在肯定之后说了一句:如果再把这节课的情感教育融入进去就完美了。当时我心里一震,是呀,这不就是我课前反复修改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的地方吗?

  相信在许多教师的印象里,英语教学与思想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它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只需要讲清楚重、难点,学生只需会模仿,掌握,运用语言知识,会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考试应答,获取优异的成绩就可以了。层次要求更高点,会用所学习的知识与他人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是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最高要求。

  但是,在这个物质迅速膨胀,信息日益多元的经济社会,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育规律的影响,往往会受到外界的不良思想风气的侵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通过英语学科的特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英语学科不仅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通过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给学生所展现的是一个世界性的视角,因此可以说它的影响比其他学科更深远更广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充分的思想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增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所以在那之后,我尝试着使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生活用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抓住机会利用生活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可以是学生记住学习内容,也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比如:当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时候,我会说“Come on!/Keep moving!(永不止步—广告词);当学生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我会说“Just have a try!”或者“Nothing is impossible!”这些日常用语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我还会使用视频影像、图片、幻灯片这些直观和简洁的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英美音乐。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英美文化的风格;另一方面,这些英语歌曲语言精练,蕴涵了许多有意义的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教材的思想性,强化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引导他们爱国爱乡,珍惜亲情,关爱他人,长大后奉献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实,在英语课堂中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教师肯做一个“育人”的有心人,就能发掘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好办法,思想教育这一环节就不再是轻描淡写,无足轻重。

  101条建议,使我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狭窄,我也会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仔细读完里面的每一条,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逐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作为老师,我不但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书本中的教育。只有这样,我的课堂才会更加智慧,教学才会更加和谐。(韩杨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解决中小学教师教学问题,从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师的素养等方面展开分析,给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他以具体的事例和实际的理论来谈论教育中的问题。

  选择教育这一行就必将对自己严格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可见,作为教师,必须每天与书为伴,进入书本,获取知识,小到教材、课本,大到教育理论以及各学科知识。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

  假期里,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有了以下感想。

  一、教师是自己的选择和归宿,必将倾尽全力做到忠诚自己的事业。在执教半年期间,我遇到了各种难题和挫折,但想到自己选择的道路,我就告诉自己:如果不能从这份职业获得乐趣,我宁愿转行。但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走下去。教师如果不能爱自己的职业,那么学生也不能获得健康良好的成长。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坚信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会给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勇于上进,迎难而上,凭着对工作的热爱,一切都会变好的。

  二、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是教师执教前应该了解的事项。如果不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求知动机,教育只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会觉得厌烦,学习就会变成累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和英语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引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不同的作业设计和科学精细的教学设计。学生喜好游戏性、竞争性的活动,也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此方面,我也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重视学生的情感。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爱。爱是师生情的催化剂,能让学生心中感到温暖。在新接手班级里,我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不论是学困生、后进生还是优等生,或是留守儿童,他们都需要来自教师和长辈的爱。这当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爱、关怀,而且是学习生活中的带领者、模范者。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都是一种爱。面对学困生,充满信心,采取措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同样是一种爱的体现。

  四、提高教育教学必做的'事是教学之后写日记、记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只有勤于反思,善于观察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反思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环节。上完一堂课,必将有所得,有所失。成功的方面是哪一方面,不足的环节在哪里。不论是来自自身的优势还是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的经验,或者通过观摩、研讨活动得来的教法经验,我们都应该学会总结、学以致用。

  五、七分鼓励三分勉。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只是一味地加以表扬,就会造成孩子的骄傲自满。如果犯错时一味加以批评也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和勉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片阳光,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中的积极因素,能让学生得到良性的发展。

  六、学校教育联系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对孩子的督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教育需要的是家校合一,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齐头并进。现在,信息发展迅速,家校联系方便。我们做老师的更应与家长携手,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献计献策。尤其在孩子作业完成度和课余生活的指引方面,家长要充分发挥起该有的作用。把学困生变为中等生,把中等生变为优等生。

  当然,我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学习领悟的不只是这些,还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我应该做的哈很多,希望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多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他的老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是还是徒劳无功。这位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然后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就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

  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这个故事,给我引发几点思考:

  1、我班楼翔这孩子与低年级时的巴甫里克的学习状况非常相似,巴甫里克的智力开发在植物园里,那么,楼翔会在何时何地“思维觉醒”呢?

  2、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对巴甫里克所作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对楼翔作过类似的判定。

  3、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为了让甫里克巴达到标准的救命分上来,硬逼着他在书本面前苦读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剥夺过楼翔所有的活动?或者也有过这样想法:你只能先读好书,才能去活动。

  4、植物老师能发现巴甫里克的亮点,认为巴甫里克的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静静观察楼翔的主动,仔细发现楼翔的亮点吗?

  5、植物学老师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标准下的今天,是否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

  6、最后提一点思考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班的许一诺,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别人,但他很爱看书,思维真的是很清晰的。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做题答卷,正确率都很高,就是动作慢。可是,像楼翔这孩子,新学的字、词一忘再忘,如何引导他课外阅读呢?不过,这次暑假里我给他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希望他能读20篇,其中5篇内容能大致讲给我们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本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语言方面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课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

  3、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境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修炼时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达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表达的更生动形象,恰到好处。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

  二、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静心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工作就会是另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三、经典语句

  1、优秀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和学生比试谁的力量更大。

  2、惩罚学生的根据是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你个人的精神状态。

  3、很多时候,学生们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对待,就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他们,老师就已经受到了“警告”而对他们抱有偏见。

  4、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良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很多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gzu521.com 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以此为鉴,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到有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

  5、教师并不是一门精密科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状态。

  6、学生们不会永远都听你的话,可是却会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请确定你的言谈举止能为他们起到一个积极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有点和梦想。但是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变成别人。

  8、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你要记住,你的点点滴滴都将决定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仅一时,更是一生。

  10.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11、学生的最大错误,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老师的最大错误就是纵容这种错误。

  12、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学生更优秀。

  13、教给一个人智慧,却不交给他道德,就如同为社会埋下了祸根。

  14、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听到答案的准备,就不要提问。

  15、记住,工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不是受害者,而是那些被社会寄予厚望,赋以重托的灵魂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暑假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正如林海音所说的一样,好书不厌百回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觉得这一次读后,对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启示最大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苏老的话,给我的启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学,难道不是停留于注意教材的内容吗?上课的时候,总是想着,这节课我将向儿童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会儿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讲的东西变得明白易懂,或者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就这几各方面,进行苦思冥想,然后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完成,这就是我的备课吧。而这种备课在苏老看来是极其失败的,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这种课学生往往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停留于对知识的掌握。

  然而,苏老却建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对学生思维的敏锐的洞察,要充分地认识到你的面前是几十个活松松的人,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从而了解他是不是在学,是不是乐意学,是不是在学的过程中思维参与到了其中。透过建议,不难看出,苏老对我老师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个自己所任教学科专业的专家。其实建议中很明了的告诉我们,你不要将注意停留于教材的内容上,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连教材的内容都没有透彻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么你能够撇开内容去注意学生的思维吗?因此这注意学生思维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并且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乃至与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内容的变式也了然于胸了,可以说对教材的内容的表述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要千方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是不是会思考,对思考有兴趣。单就内容来说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掌握它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怎样掌握的,苏老一再强调不能用老师储存的知识倾倒给学生,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于在教材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思考获得收获,从而激励学生的再思考,这也更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学习的过程看起老要比灌输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从长久的眼光来看,学生所获得的却要多得多,因为学习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磨练心智的过程,他们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中获得的提高,不单是掌握知识的增加,而是学习动力的加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是怎么学的,在学的过程中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否参与活动,他们的兴趣是否持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结果之后,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把他引领到一个新的胜利的高度。当我们发现学生学得勉强,思维停滞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想到隐藏我们的教学目标,曲径通幽,蹲下来以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采取不经意的方法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所以这种情感不单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学生亢奋的场面,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生思维拔节的“静思默想”。

  这本书虽然几十年前就问世了,但今天读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此观点,却还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去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学故事及案例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对我们教师是很好地启迪。

  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P11)。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及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懒得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说杂志等闲散作品,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着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经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P412)他还说道;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经验的教师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达到这种地步,是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还谈到: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有关教师素养的论述,让我深刻理会一名好老师的身后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爱,殷殷之情,告诫我们的是更贴近实际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学问与艺术永无止境,教师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孜孜以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曾经多次听人说起《给教师的建议》是本不错的书,这次将要正式步入教师的行列,便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阅读了部分章节,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事例也很生动,分析很精辟,气人深思。下面我将谈谈读后的感悟:

  随笔一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反思与感悟:

  看了这篇文章,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因材施教”这个词,虽然在平时上课之前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区别对待与分层评价却没有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在体育课上,因为学生的身体条件、技能素质、心理承受与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成绩的评价上,我们应该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价,我们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随笔二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反思与感悟: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呀!同感!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学与生活多积累一些素材和资源,做一个有心的人,到真正要用的时候只要随手抽出来,从脑子里调出来就可以了。平时的点滴资源与灵感都可以记录下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例如,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的三个部分分类总结,各部分都有些怎样的游戏,有些什么教法等归纳起来,要用的时候可以直接视情况搭配了。

  一昼夜只有24小时,要在这有限的24小时里面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我们办事的效率。对我来说,体育老师除了备课、上课、反思就算一些其他琐碎的事情要完成,用什么方法来提高效率呢?我认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关键,所以我们要阅读、阅读、再阅读,用知识来丰富知识,用实践来检验知识。

  随笔三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只有学生喜欢上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来一番竞赛。

  反思与感悟:

  许多体育老师都说过,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呢?这还是得从体育教师自身找原因吧。学生心中的体育到底是什么,他们喜欢怎样的体育课呢?我们反思一下这个,我们的体育课是没有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吗?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让学生们喜欢我的体育课。本人认为,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很大程度上与该课程老师的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别会开始排斥这个老师,从而开始排斥上该老师的课。所欲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里,做他们的朋友,然后发挥我们的人格魅力与教学能力,从内到外的抓住学生,他便爱上你的课。

  在体育课上,我经常采取的手段就是用学生喜欢的、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在闲置时间里破坏课堂纪律的机会,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术,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

  《给教师的建议》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让我这个新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可以减少以后教学中的一些麻烦。该书还在继续研读中,我也还在继续学习中...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静下心来,在教书空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我这个班主任。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虽然理论较多,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其次,教师要有静气。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在20xx年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潜心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着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自己的感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

  总之,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

  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

  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总之,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己的习惯,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从现在起选择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我们都说学习一定要多用脑子,这句话指的就是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问题。动脑不管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因为没有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不可能有他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技巧,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两个章节来谈。他主要是从课堂上来对教师提的建议的。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如何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了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问题。

  尽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我们必须要关注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因为抽象思维是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眼界,持续发展的一条必以之道。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比较好,而到了高年级学习却落后了,“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要想使学生脱离开这具体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对事物、事实和现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的识记和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对儿童来说都是有害的。

  四、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五、关于知识的巩固问题。有些教师认为,知识的巩固就是重复,因此,做过的题还要反复做,背会的课文还要反复背,会写的字还要写上十遍二十遍。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复习课越来越反感。“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教材,那就既不用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机械地重复早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3.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4.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5.给校长的建议书

6.给母校的建议书

7.给学校的建议书

8.给市长的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