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读后感

时间:2021-12-19 12:23: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前世今生》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前世今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世今生》读后感

《前世今生》读后感1

  这本书被山上法师安利几次之后,终于有了翻阅的因缘。读毕,窗外雨至,内心晴明。

  从客观的态度来说,正文实在算不上严谨的科学纪实。然抱着开放性的态度,读正文,读书友有趣的评论和争议,读至最后的附录,竟发现自己相应的文字和道理,十分欢喜,遂做了些笔记和思考。

  文中对事件本身的记载冗长重复,并思辨不足。比如时间的严谨性,为何不坠畜牲道,轮回的究极意义,所谓的医学科学方法不服众等等。这也是导致接受多年科学教育的书友一时间不能认同的原因之一。除去这些,他更大的意义在于种下了一颗种子,发现自己,试图了解生命意义的种子,待因缘和合之时就会有生根发芽的希望。佛家讲轮回的主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含藏了生命的种种记忆和一切造作的痕迹,具有感果的潜质,它犹如一个库藏,不断存入或取出。但它并非不灭的“灵魂”,而是念念生灭,不断流变的。修行就是通过前六识,把第八识中的善法种子、无漏种子开发出来。很喜欢附录二中胡因梦修行之路分享,从追逐前世到老实修行。无论信不信佛法,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前世戒今生,今生修后世。对于死亡,我们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安住当下,安住自心,和常讲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也有相应之处,这是本书于我的意义之一。

  其次是科学与佛法的讨论。文中以科学之名,研究前世之事,但却有漏洞。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附录三中高黄之辩,很有意思。也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科学-科技,关于佛法-佛教。

  科学科技&佛法佛教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1992年,学诚大和尚就提出了要对话科学、学习科学的理念,不离世间法,与时俱进。

  科学具有严谨性客观性,实事求是让人信服。但确实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在假设、论证、推翻假设的自我否定中进行发展;相对的,佛法具有自觉自省,也随喜赞叹,站在一个更全面,有自省有自信、知目的重过程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科技作为科学的技术手段,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的价值。佛教作为佛法在世间的载体,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被商业化、被迷信化等等。

  文中的引用卡普拉之言:“神秘主义或许懂得道的根源,却疏于道的枝干;科学则精于道的枝干,却漠视它的根源。尽管科学并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也不需要科学,但我作为一个人,却两者皆需。”

  然科学和宗教的相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教义本身的融合,还是个人内心的求索,都是对生命究极意义的探寻。

《前世今生》读后感2

  《前世今生》是本非常好读的书,读的过程中还意外的让人内心平静。

  我无法判断关于前世与轮回这件事的真与假,我只能,我确实愿意相信轮回的存在。就像《次第花开》提到的,为什么不假设有来世?或者说假设有来世有什么不好呢?哪怕是试着去相信呢?

  至少,轮回的存在这一设定,使得生命在想象中变的更有广度和深度了,而且更加具有可期待性,也更具有希望了。也使得死亡不那么可怕了。

  《前世今生》里提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到达一个维度,这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又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若以佛经论,佛要度一切众生,但佛又说其实他没有度一人。为什么呢?因为众生自性清净,实非佛度之,而是自己度之。

  正如六祖说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就是清净本空的,所以其实无需他度。

  但人们往往总需要一个“他度”,需要或者是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医生,总之需要一个能帮助我们的人,正如《前世今生》中的凯瑟琳一样。

  而凯瑟琳作为求助者却实际上也是施助者。凯瑟琳获得了治愈,而她的医生其实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凯瑟琳遇到医生,医生遇到凯瑟琳,凯瑟琳和医生的经历其实是很难复制的。凯瑟琳与医生的经历,也说明了,不要吝啬于施与,付出与回报总是相伴的',以大爱发心,终究以爱回向。这和佛经提到的放下“我相”是很像的,聚焦于自我小我的感受时,其实是极其痛苦的。而目光放眼时间维度上,或者大爱的高度上,会让人舒服很多,好过很多。

  在难得“他度”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自我更不要心灰意冷,很多事情很多道理,自己如果肯寻找其实也是可以找到的,也许它就在某一本书里,某一个经典里。

  《金刚经》说过“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意思就是,佛说法其实就像一个竹筏。就是说,佛法也只是一个方法一个工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到了彼岸,这个工具或者方法就该放下了,佛法都要放下,何况是与佛法违背的呢!

  《前世今生》就像是一个方法,或者说书本也好,修为方法也好,其实都是一个方法,一个帮助自我疗愈自我剖析自我进步自我修行的方法,一个不断接近圆满达成圆满的方法。

  圆满的样子,我不知道,没见过,但我还是想《次第花开》说的没错,何不尝试着相信其存在呢!

  《次第花开》我没读完,我想或许在我可以借着《前世今生》的热乎劲儿,可以再试试。

《前世今生》读后感3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xx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作者:绚丽彩虹

【《前世今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1.《灯光》读后感

2.读后感大全

3.背影读后感

4.大学读后感

5.围城读后感

6.目送读后感

7.《教父》读后感

8.雷雨读后感

9.《红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