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读后感

时间:2022-07-16 16:30: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金庸作品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庸作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庸作品读后感

金庸作品读后感1

  我读金庸作品部。“金庸作品本本名著”虽不尽然,然而一半为名著,也不是夸大的。由于爱他的作品,不禁对他也敬佩起来。金庸办《明报》成功,这是众所周知,至于他中学时就出书供自己念大学,更令我骇然,然而我觉得他最成功之处还是小说的成就。

  我有很多同学对金庸作品都爱不释手,有的甚至着了迷。金庸作品无论男女,很多人已看过,因为他的作品大都搬上电视,有的甚至重播了好几次,几乎人人都认识金庸,近年似乎更受欢迎。他的作品历几十年风靡一时,可见他作品受欢迎的程度。至于他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呢?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好看;二是文学价值。前者是一般用来消遣的人认为的,后者是爱好文学的人认为的。而我属于后者。我认为看金庸作品不要只看里面的内容,还应细心地琢磨。所谓,要寻字中字,须得百年思。

  武侠小说虽是通俗小说,但金庸作品却在通俗中见不平凡。他的文笔新,介乎于古文与白话之间,这不但使人容易明了,还可以使读者由此而奠下古文的基础。

  除此外,金庸作品的布局结构也经一番细心思虑过,往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绵延了全本书,令人看了毫无夜里捉苍蝇——不着边儿的感觉。因此“金庸作品自成一个武侠世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是他作品中的三部曲。《雪山飞狐外传》又是相连的两个故事。此外还有许多的作品如《书剑恩仇录》、《鸳鸯刀》和《飞狐外传》两部又有关连。金庸的作品虽都独立成书,但都是互有联系的,恰似“藕断丝连”。因此金庸的武侠世界绵延千年。

  金庸的精心杰作我们无不赞叹,然而他的真情更动人心弦。金庸常在作品中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由爱、恨、憎、厌而起,有憎恨,有喜爱,有同情。憎恨的是谁?是那些追名逐利,残杀同门,为害世界的人,如岳不群、左冷禅、任我行、东方不败等;喜爱的是什么?是隐逸,与世无争,知足的人,像张无忌、令狐冲等;同情的是谁?是狄云、是林平之、是慕容复。他的作品反映时世,描写人性——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互相利用的武林世界。

  金庸的写作手法多变,不拘于一格,或倒叙、或插叙、或补叙、或布悬念等等,使得奇峰迭起,引人入胜,复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侠客行》中就运用了很多悬念,特别是石破天与石中玉对换角色一事,最易使人“头晕眼花”,若非看完全书,读者可能始终会“糊涂不醒”。

  他的作品有很多伏笔。其中最突出的是独孤求败,此人从未出现,不知年代,不知何人,武林中从未传闻,但他却占了金庸作品一个重要的席位。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所得的玄铁剑和剑法就是间接受益于独孤求败,而他找到玄铁剑时所不见的“独孤九剑”剑谱,却原来早已被人拿去,谁知却到了《笑傲江湖》的风清扬那处。金庸的伏笔足见他思虑远到,在小地方创新天地,可见非凡之功,难怪有“金学”,“金庸作品是个宝藏”这句话果然不虚。

  对于那些轻视武侠小说的文人,不看金庸小说是他们的一个损失。

金庸作品读后感2

  侠是什么?是在入世与出世的夹缝中矛盾的人,“仗义”与“超逸”是他们的共同人格。

  而侠客的结局也大概可归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理想抱负而战死,另一种就是归隐山林。那么,在他们伤感式结局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精神色彩?

  前者如郭靖、萧峰。“明知其所不能而为之”。郭靖因对大宋王朝的忠诚而选择了战死。

  然而,就是他用血肉之躯捍卫的襄阳城,竟被守将拱手相让于蒙古的铁蹄。昏君无能,奸佞当道。郭大侠的碧血丹心又有谁人能知?萧峰将断箭刺人小腹自杀的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回荡着的是对契丹父老的愧疚。还是对大宋故土的不舍?不。是渴望硝烟不再燃起。生灵不再涂炭,民族矛盾消饵于无形的济世情怀。但是。

  他伟岸的身躯倒下了。换来的只是痛惜的救欺没有人聆听到这一惊天之举的实质。

  后者则是大多数侠客们的结局。“天生是隐士”的令狐冲与一心争权的武林中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斗争之后,在《笑傲江湖》的曲声中。

  何尝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当袁承志在安邦定国的大志化为泡影。远征异域时,内心自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枪;当连城诀的宝藏被发现,所有人如狼似虎抢夺财宝时,狄云在师父的质问里茫然。

  由此可见,无论侠客们的结局如何,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孤独意识。对于那些战死的侠客们而言。江湖险恶,个人之力注定了失败,但理想的追求要重于自我人格,因而他们选择了以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命运结束肉体生命,使灵魂超脱于这个世俗星球之上。为的只是对理想的极致追求。而那些隐士们,面对江湖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仗义”变得无能为力,“超逸”使这些侠客们急流勇退,躲进山林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竹林七贤一般放逐个性。正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是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了不同的结局,然而,他们人格深处的孤独意识是重合的。

  江湖,是中国文字中创造出的人类社会政治的缩影。《笑傲江湖》中的江湖世界,是其中的代表。正如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沦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

  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由此可见,侠客就是中国历那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屡遭贬滴的文人名士的写照,他们的精神个性尤其是孤独意识是相同的。

  侠客们“定天下,济苍生”的理想、追求自由道义的性格、光风雾月的胸怀造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的遗弃感、社会中的无归依感,而自命不凡的道德优越情绪。更使自已孤立于社会边缘,由此产生了旷世无知音的孤独意识。以及个性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觉醒形成的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这就是所谓的“孤独意识”,一种超越时代主流的伟大人性的光辉。于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们创造了他们精神上力能扛鼎的“侠”,“侠”也因此而被赋予了一种暗蕴着孤崛超拔的精神力址和深沉的悲悯感。

  江湖的纷争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那些灯火阑珊处的孤独永远闪着光……

【金庸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王子作品读书笔记09-11

读后感06-17

经典名著读后感07-12

青鸟读后感07-11

匆匆读后感07-06

《聊斋》读后感07-05

《青春》读后感07-04

《皮囊》读后感07-03

读者读后感07-01

荞麦读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