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

时间:2024-12-30 00:44: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1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会有亚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剧的美丽与伟大,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每个人物每一幕都那么每句话都有着戏剧的崇高。

  这复仇的火焰源起于国王的阴谋。克劳狄斯国王为了争夺先王的王位、王冠与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将毒药倒入先王的耳腔,谋杀了先王,得到了一切。国王所编的谎言使鬼魂迟迟不能消散。于是,哈姆莱特王子决定替父报仇,安息游荡人间的鬼魂,因为他多次错过机会,最后虽然杀死了国王,却也死在了同样是替父报酬的雷欧提斯的剑下。

  爱情的忠诚与背叛或许是复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莱特也曾想大声唤醒这个背叛了父亲的王后,让王后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错。在击剑中,她代饮毒酒而死去。王子虽然在复仇的时候曾让奥菲莉娅万般伤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将下葬的时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伤,伤痛不已。即使是复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盖王子对奥菲莉娅的忠诚、纯洁的爱!

  从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反复无常的探密与告密中,足以见证这两位从小与哈姆莱特王子一起长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们与王子之间的交情来换取国王与王后的嘉奖,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赏赐珍宝,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诚的友谊中的信任重要吗?霍拉旭虽是个军官,但却在哈姆莱特将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对话鬼魂的时候不撇下王子一个人逃走,而是尽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复仇时他始终没有违背对哈姆莱特王子许下的诺言,只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莱特临终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药,与王子共长眠……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虽是军臣间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那堵友谊之墙!

  波洛涅斯有一对拥有高尚美德的儿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虚伪,为讨国王、王后的欢心,他不惜出卖女儿的珍贵爱情,他在国王、王后与王子之间油腔滑调,故做媚姿,最后因偷听王子与王后的对话,惨死在哈姆莱特王子的剑下。他的爱管闲事与虚伪不也折射出人性丑恶的一面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曾这样感慨。也正如哈姆莱特所说的,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而无论是国王的躯体,抑或是臣民的躯体,一旦生命停止,也都只是蛆的食物而已。活着,就不能让自己像国王那般狠毒、波洛涅斯那样虚伪,而应该拥有雷欧提斯、奥非莉娅的高尚、霍拉旭的忠诚!《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英国的现实。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贝利与冲昏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恶习的影响。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有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主人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他虽然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他就读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着哈姆莱特,他对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新的看法是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

  他鄙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渴望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艺。他一想待人诚恳,光明磊落。他是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好青年。

  在哈姆莱特眼中,父亲就像神一样,是个英明治国的君主。父母相亲相爱,拥有奥菲丽娅的纯真爱情,很多好朋友在自己的周围,这是哈姆莱特理想的生活。经历了宫廷变故以后,现实的丑恶原形毕露,哈姆莱特也从幻想中醒来。残酷的现实给他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他变得很忧郁,这是理想破灭后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由于和精神危机并没有击垮哈姆莱塔,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了,他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回到了现实中,他敢于同社会罪恶作斗争,用它深刻而有力的思考去分析现实,准备采取行动,完成父亲交给他的复仇任务。

  克劳狄斯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独自在祷告的时候,哈姆莱特没有杀了他,有人认为这是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生性软弱的表现,是悲剧的根源。因此,也有人把哈姆莱特看作行为犹豫的典型。但是,事实上哈姆莱特并不是这种人,他有志气,对人生有积极的看法。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罪恶,克劳狄斯的罪恶只不过之其中的一桩。他的责任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如他自己说的“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按照人文主义理想,哈姆莱特自觉地担负起重整乾坤的义务。他行动犹豫的原因应该是:在一个伟大的目标面前,他想采取行动但却不知如何去行动。在最后,他虽然替父复仇了,但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这也使他意识到现实的冷酷。

  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有两方面原因。客观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先进力量比较弱小。主观上,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难免要陷入精神痛苦之中。

  哈姆莱特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想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现实的根本力量,而只想到“我”,孤军奋战,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不少旧思想的重担在哈姆莱特身上存在着,这些旧思想使他在斗争中不能抓住时机,使自己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

  哈姆莱特本身有弱点,但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该剧本既是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也是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的人物的歌颂,对人民与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鼓舞作用。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2

  好的书,是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让人愿意去思考、一遍又一遍细细地思考,去无限接近作者的心率和脉搏。

  之前很仓促地写过一篇读后感。但自己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又修改了一下,还是不对劲。可能是表述有点紊乱吧?试图用高深莫测的东西来解释书的内容,却连我自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所以索性推翻重写了。

  《哈姆雷特》的精髓之处,一是在于语言。二是在于内容。

  从语言来说,有时有诗一般的节律,有时又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咀嚼。通篇有很多千古名句——像“走向我的坟墓?”像“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问题。”像“女人啊,她的名字是弱者。”像“女人的忧伤就像爱情一样,不是太少,就是超过份量。”……对于那些善于发散型思维、善于旁征博引的作者来说,围绕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

  然而,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说的重点。

  我要说的,是《哈姆雷特》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引起我的兴趣:

  一,全都死光光的结局是注定的吗?

  故事的内容围绕复仇展开。从鬼魂出没,到了解真相,到试探叔父,到装疯卖傻,屡遭暗算,再到最后反击,复仇成功。

  在复仇的过程中,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光光了——有罪的,和无辜的。好管闲事的波洛涅斯被误杀;奥菲莉娅悲伤过度,先疯后坠河而死;两位年轻的朝臣被英国王室所杀;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在与哈姆雷特决斗中,互相刺伤中毒而死;王后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前又把国王(叔父)刺死。

  唯一一个活下来的,是哈姆雷特的朋友霍拉旭。本来霍拉旭也打算殉友而死,他活下来,是为了把国王的罪行昭告天下、把这个故事公之于众。

  试想:如果哈姆雷特不报仇,那么这些人全都不用死,他自己也能以世人眼里王子的身份、貌似尊贵体面地活着。但他不愿认贼作父,不愿苟且偷生,宁愿为尊严而战、为尊严而死。

  所以,哈姆雷特,以及剧中的这些人,不死不行。这就是悲剧,仿佛一开头就注定了结局。悲剧的最后,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空降了,什么都没做就继承了丹麦国王位,果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福丁布拉斯为哈姆雷特奏响了军乐,给他一个军人的葬礼,给他最高的荣誉。仿佛这个葬礼,是为了安抚读者的情绪。那军乐,使得悲剧多了一些悲壮的气氛。这应该是作者对哈姆雷特的赞扬和致敬——为了尊严和荣誉,像一个骑士一样地战死,身倒、魂不灭。

  二,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剧本中多处透着这一主题,很明显的两处是:

  第一处,奥菲莉娅淹死后,丑角在掘坟。丑角的行为还有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的对话。例如,丑角在抛一个骷髅,那骷髅有可能生前身份显赫。丑角一边掘坟一边唱着歌,好像对生死已司空见惯。哈姆雷特想象,伟人死后会变成泥,然后泥又被封在了啤酒瓶上,或者被糊在墙上为普通人家遮风挡雨。面对一堆白骨,他问“凯撒大帝死后也是这样的吗?(变成白骨。)”霍拉旭答“是的,也是这样。”他又问“也会变臭吗?”霍拉旭“是的,也会变臭。”身份再显赫,也不过浮生一梦尔。尘归尘土归土,是活着的人必将走向的.归宿。

  第二处,雷欧提斯和国王设计邀哈姆雷特决斗,预谋在决斗中暗害他。哈姆雷特已经有所预感,霍拉旭也不让他去。但是哈姆雷特还是决定毅然赴死。在去决斗前,他说:“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这段话不是体现哈姆雷特轻生。他并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早早脱身而去”,而是在不得不面对的死亡面前,无惧死亡。“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说的就是这种吧?

  看透了死,才能好好地活;看淡了生,才能不畏惧死。一个人,如果处在哈姆雷特这样的绝境中,是否能像他这样,既无惧生死,又奋起反抗命运?

  从这点来看,哈姆雷特无愧于是真正的勇士,他不是匹夫之勇,他既是骑士、又是哲学家,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不屈的灵魂。

  三,临死前的状态,是人生最重要的考卷。

  作者认为,临死前的状态,是影响死后进入天堂或地狱的直接和最重要因素。

  这个观点,首先体现在开头,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出没,告诉哈姆雷特,天一亮,他就要回去,忍受地狱之火的毒焰的炙烤,直到他的生前的罪被烈火洗刷干净,他才能得救。哈姆雷特的父王是个正直英勇的人。但人无完人,世人都会犯错。因为他父王是在睡梦中,被突然杀死的。他临终前没有祷告和忏悔的机会,所以生前的过错就不能被原谅,所以就要到地狱里受刑。

  这个观点,还体现在,哈姆雷特得知现任国王(叔父)谋权篡位的罪行之后。他偶然得知国王一个人正在祷告和忏悔,他觉得这是一个刺杀他、为父报仇的好时机。但是他转念一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认为,叔父在忏悔时被刺杀,他的灵魂会直接进入天堂。他这不是在报仇,倒是成全了恶人。他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等他叔父作恶的时候,一剑把他刺死,让他的灵魂永堕地狱。

  按照作者的观点,临死前的状态,是人生课程毕业时要交的一张高考卷子,考得好、考得差,直接影响前途。考得好的,可以进重点大学(天堂),考得一般的只能进普通大学(人间),考得再差,只能去一个叫“地狱”的地方跟着撒旦混社会了。

  这我是不能同意的。如果说人生是学习,去往另一个世界前要考试,那也不应该是高考,不是一槌定音的。所谓平时坏事做尽,临死前立地就能成佛,这我是不能相信的。要不然,谁都去做坏事,临了念念佛,就能去极乐世界;或者念念阿门,就能去天堂。神佛一途,岂能如此投机取巧?

  人生是学习,也是考试,不假。但应当是要看平时成绩的,每一次月考、每一次小测试,点点滴滴,都要计算在内的。不会因为最终咽气前那一蹬腿、一哆嗦时的一心一念,而影响总体成绩。而要通往天国,或者极乐世界,就需要用一生的修行来交上一份高分值的档案。

  以上是我的点滴体会。各人眼里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哈姆雷特》,而我眼里的《哈姆雷特》,足以打动我。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3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会有亚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剧的美丽与伟大,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每个人物每一幕都那么每句话都有着戏剧的崇高。

  这复仇的火焰源起于国王的阴谋。克劳狄斯国王为了争夺先王的王位、王冠与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将毒药倒入先王的耳腔,谋杀了先王,得到了一切。国王所编的谎言使鬼魂迟迟不能消散。于是,哈姆雷特王子决定替父报仇,安息游荡人间的鬼魂,因为他多次错过机会,最后虽然杀死了国王,却也死在了同样是替父报酬的雷欧提斯的剑下。

  爱情的忠诚与背叛或许是复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雷特也曾想大声唤醒这个背叛了父亲的王后,让王后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错。在击剑中,她代饮毒酒而死去。王子虽然在复仇的时候曾让奥菲莉娅万般伤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将下葬的时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伤,伤痛不已。即使是复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盖王子对奥菲莉娅的忠诚、纯洁的爱!

  从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反复无常的探密与告密中,足以见证这两位从小与哈姆雷特王子一起长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们与王子之间的交情来换取国王与王后的嘉奖,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赏赐珍宝,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诚的友谊中的信任重要吗?霍拉旭虽是个军官,但却在哈姆雷特将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对话鬼魂的时候不撇下王子一个人逃走,而是尽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复仇时他始终没有违背对哈姆雷特王子许下的诺言,只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雷特临终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药,与王子共长眠……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虽是军臣间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那堵友谊之墙!

  波洛涅斯有一对拥有高尚美德的儿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虚伪,为讨国王、王后的欢心,他不惜出卖女儿的珍贵爱情,他在国王、王后与王子之间油腔滑调,故做媚姿,最后因偷听王子与王后的对话,惨死在哈姆雷特王子的剑下。他的爱管闲事与虚伪不也折射出人性丑恶的一面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曾这样感慨。也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的,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而无论是国王的躯体,抑或是臣民的躯体,一旦生命停止,也都只是蛆的食物而已。活着,就不能让自己像国王那般狠毒、波洛涅斯那样虚伪,而应该拥有雷欧提斯、奥非莉娅的高尚、霍拉旭的忠诚!《哈姆雷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英国的现实。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雷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雷特。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贝利与冲昏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恶习的影响。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有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主人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他虽然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他就读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着哈姆雷特,他对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新的看法是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

  他鄙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渴望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艺。他一想待人诚恳,光明磊落。他是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好青年。

  在哈姆雷特眼中,父亲就像神一样,是个英明治国的君主。父母相亲相爱,拥有奥菲丽娅的纯真爱情,很多好朋友在自己的周围,这是哈姆雷特理想的生活。经历了宫廷变故以后,现实的丑恶原形毕露,哈姆雷特也从幻想中醒来。残酷的现实给他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他变得很忧郁,这是理想破灭后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

  由于和精神危机并没有击垮哈姆莱塔,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了,他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回到了现实中,他敢于同社会罪恶作斗争,用它深刻而有力的思考去分析现实,准备采取行动,完成父亲交给他的复仇任务。

  克劳狄斯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独自在祷告的时候,哈姆雷特没有杀了他,有人认为这是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生性软弱的表现,是悲剧的根源。因此,也有人把哈姆雷特看作行为犹豫的典型。但是,事实上哈姆雷特并不是这种人,他有志气,对人生有积极的看法。在哈姆雷特眼里,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罪恶,克劳狄斯的罪恶只不过之其中的一桩。他的责任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如他自己说的“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按照人文主义理想,哈姆雷特自觉地担负起重整乾坤的义务。他行动犹豫的原因应该是:在一个伟大的目标面前,他想采取行动但却不知如何去行动。在最后,他虽然替父复仇了,但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这也使他意识到现实的冷酷。

  哈姆雷特之所以不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有两方面原因。客观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先进力量比较弱小。主观上,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难免要陷入精神痛苦之中。

  哈姆雷特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想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现实的根本力量,而只想到“我”,孤军奋战,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不少旧思想的重担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这些旧思想使他在斗争中不能抓住时机,使自己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

  哈姆雷特本身有弱点,但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该剧本既是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也是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的人物的歌颂,对人民与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鼓舞作用。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4

  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他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的层面上,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剧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鲜明,但都遭受了同样的东西的摧残,那就是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这样的情形,也许自从有人以来,便不曾消失过。他们是与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到头来,高贵的令人崇拜的父亲死了,而贞洁的母亲一个月不到就改嫁了篡夺了王位的叔父。

  这使他对世界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彷徨。他见到了鬼,得知了原来是叔父杀死了父亲,这加重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它的原先的天真进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我所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后来,通过戏中戏发现了叔父的罪大恶极之后,他依然没有终止他的彷徨?为什么?哈姆雷特并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人,怀疑使他思索。原先完美的东西原来并不存在,贞洁抵不过欲望,道德战胜不了贪念。他认为他也许应该去复仇,可是那道德败坏的人是他的母亲,他有她的血。可是杀死他父亲的叔父和他一样是人,拥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为此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活着是一种痛苦,但是对死又怀有那么绝对的恐惧。他遇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却又无从逃避。

  哈姆雷特的情形并不是唯一的,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大手对每一个人握得是如此之紧。

  老国王横死,这和王后并没有关系。但是作为妇人的她面临着两种选择,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欲望。是做寡妇保护自己的名声,还是嫁给新国王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可以理解为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的相分离。,她选择了后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视和批评,道德的空虚带给她相当大的痛苦,其实王后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并不是道德败坏。那么,她灵魂里那些污点是什么?以前没有吗?就算她最初选择了道德她就幸福吗?国王死去的瞬间她的不幸就被决定下来。这种不幸从一开始她就无力改变。说到底,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新国王,那个篡夺了王位的叔父,他是剧中最大的反派,是道德的败坏者。他一心想要王位,并且对王后怀有欲望。但国王是别人。是他的兄长,他注定得不到王位。我们可以把这种命运绝对不会给予他的东西称作失去。他和剧中所有人一样面临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消失。但他努力去争取,其实在此刻,他表现了一个英雄一般的气概,他勇敢地去争取绝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付出了代价,他的手上沾满了别人的鲜血。他无力地忏悔。在后来,他发现哈姆雷特得知了真相后,他又开始拯救自己的可能会失去的辛苦到手的幸福生活。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间,最终都没有跳出来,死在自己淬了毒的剑下。

  勒替斯和莪菲莉霞的命运和哈姆雷特惊人的相似。他们的父亲一样被人杀死了。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中,莪菲莉霞选择了后者,逃避,她选择了自杀。在复仇与否的选择中,勒替斯完全是哈姆雷特完全相反的复仇者。尽管面对的哈姆雷特,这个丹麦的王子,人民拥戴的将来的国王,他依然斗志昂扬地喊出来那么难道我的一个高贵的父亲就这样白白死去,一个好好的妹妹就这这样白白疯了不成?我的报仇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这样的呼声代表的一种斗争精神。他和新国王是一样的。却最终死在了新国王为哈姆雷特设计的陷阱中。他们两个可以认为是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补充,在复仇这件事情上,在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件事情上,所有的选择都指向了同样一个终点。

  我们发现了剧中所有的人物都面临着一个异常强大的势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们都像孩子一样比较快乐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为他们安排的温床里。直到他们有一天发现这个襁褓实际上是一个深渊一般的沼泽,而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最早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这不仅仅是他对复仇的无能,还在于复仇这种行为本身的无能。国王的篡夺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义上和这个行为有共同之处。他们全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一名叫做《王子复仇记》。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意义上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他的复仇很失败,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与哈姆雷特的停滞不前不同,其他人进行了行动上的抗争。新国王杀死了老国王,并且尝试着忏悔来洗清自己的罪孽,并且妄图通过杀死哈姆雷特保住王位。勒替斯和国王一起实施了计划,企图让哈姆雷特为自己的父亲的死付出代价。莪菲莉霞投湖了。还有那个指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报仇的鬼魂,他的情感悲痛,而又态度坚决。

  但是最后呢?新国王死了,他也许可以说被复仇了。勒替斯死了,计划失败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别人对他的复仇里。鬼魂依然在地下,上不了天堂。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于牵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这恰恰是现实所在。他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哈姆雷特》读后感】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读后感11-07

哈姆雷特读后感09-05

哈姆雷特读后感09-23

《哈姆雷特》读后感11-0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2-06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2-04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2-10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09-28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08-25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