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时间:2024-04-30 08:17: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

  这个学期拜读了郑英女士的《教育,向美而生》,受益颇多,感慨万千。教师最大的使命,是力所能及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好的环境,美好的环境包括教室、校园以及教师本人对教育的热爱。这与我们学校王校长提出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真是不谋而合,可见教育的真谛是一样的。教书育人,培养真善美的心灵,成就他人亦成就自己,还有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人率先垂范,做一个美好的人,要成人之美。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的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专业技能。毕竟像我们高中学校,把学生送入高等学府尤其是名牌学校学生之期盼,家长之希望,社会之认可。因此要成人之美,老师要不断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为他们成功打基础。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遇见,万千人中相遇并且成为师生,这是无上的缘分,要彼此珍惜。要成就学生,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早操、课间操,运动上学生时刻能够看到自己的身影,那便是对他们最大关心爱护。教育无小事,要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关爱,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留守儿童、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关爱他们,要关注他们的新变化,他们更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和大家交往,更需要树立自信心。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她是一个孤儿,以某乡镇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一中,爷爷奶奶年迈,靠国家助学金上学。在孩子入班的第一天我就了解到这一重要信息,在做她的工作时就有的放矢,平时我开班会或找她谈心,就特别考虑她的情绪,同时给她更多的关心,关爱,给她更多的资助,让她在生活上没有困难同时心理上没有负担,和她交流谈心,让她树立信心将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资助她的人。在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我想我和她的这一场遇见,也算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要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灵的美善,知识的渊博。

  老师要有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有眼界、格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高中学生处于叛逆期,自我意识增强,表达欲望强烈。要正确引领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用各种活动来凝聚人心,团结人心,班内要创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尤其是是网络时代不要跟风,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少一些打击挖苦的语言,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成人之美也是成就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声的环境和舞台,要让学生有表述自己愿望和心声的空间和时间。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班会课,运动会上各班用年轻人自己喜欢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内涵多样甚至内涵抽象的入场式,如今年秋季运动会上各班独特而不是统一的入场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培养孩子一颗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心。“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这无异给社会树敌”,要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培养孩子们一颗美好善良的心。信息社会,人心浮躁,各种诱惑层出不穷,要让孩子们在这花花世界中保持一颗美好的心,要用各种实例激励他们,要崇拜科学家,平凡的劳动者,要多给孩子们讲科学家奋斗的故事,而不是让学生崇拜流量明星、各种网红,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幻想一夜成名。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成功者都经历过一段沉默、艰苦的日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没有捷径。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这几年我们学校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作报告,让学生深信伟大来自平凡,成功源于基础,让学生知道成功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用历史名人感化学生,梵高27岁时开始学画,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才真正被世人所熟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57岁那年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受到欧阳修的重视和推荐,以后才名大起!

  高中阶段就是人生的扎根阶段,要懂得吃苦,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超越自我,不要被懒惰打到,失败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懒。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如果他不勤奋、不努力,最终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成功似乎很难,但事实上,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我们也能做到。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很多人无法抗拒孤独、诱惑,很多人都走失了,能够撑到最后的人没有几个。每个人能力不一样,各有各的水平。只要你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超越昨天的你,你就算是进步,成功。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美丽。然而它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没有捷径,脚踏实地、勤奋是最好的捷径,它将带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要让孩子们明确,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困难,战胜别人是强者,战胜自己是智者,要做智者。要战胜自己惰性,当早上不想起,当学习中遇到困难,当受到委屈等等。在这些关键的点,尤其是要战胜自己,培养优秀品质。这时往往需要老师的帮助提醒。在这些教育的关键点,老师要及时出现,正确引导。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个人见识过美、经历过美,就不容易被不美的或者次美的东西所诱惑,就会拥有一种力量,本能的去对抗世俗的粗糙,永葆内在的生趣和审美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拥有美,用爱的力量来塑造孩子的美,从而成人之美。真正使教育向美而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我用了将近一个学期,原因有二,书籍的理念魅力让我边读边写感悟,一个词、一段话、一个班级管理方法都可以成为我当日的读书片段反思;书籍的语言魅力让我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反复斟酌品味,有时,在读完本页之后,还会翻开前页进行对比思考。也正是读这本书的“深功夫”和“真功夫”,让我在这个学期的班级管理中多了思路和方法。

  一、语言之美,浸润我的心灵,提升我的境界

  拿到这本书时,被封面郑老师的优雅形象和具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翻开此书,被目录中同样诗意的题目所震撼。在读完一部分时,我已深深沦陷,“爱上了”这本书。于是,这本书一边成为我睡前静心之书,一边成为我管理班级的工具之书,更被我封为生命之中神圣的“百科全书”。哪天若未读这本书,就感觉自己的生活少了点什么,不管多晚,都会静心去品读几页郑老师的书才得安然入睡。它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我,是因为在品读语言中,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一次次提升。让我顿悟,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们相处,更教会我们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在相处过程中,彼此成全,共同成长。同时,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眼界大开,书中诸如修辞手法、排比句式、古文的运用、专业术语的呈现等我都尽收眼底。无形中我的文学功底也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二、方法之妙,重塑我的教育观,激发我的教育情怀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郑老师分享了如何和三位不同特质的孩子们交往的过程,其中不乏心酸和苦楚,但最终都被郑老师的耐心、爱心、细心所突破。她的教育妙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乏“芥末型”的和“红孩儿”型的,芥末型的也许我会努力去感化,而对于“红孩儿”型的,似乎在第一轮的“交涉”中我已俯首投降并用“我不是救世主”来为自己开脱。现在想想,自己错失了多少成长的机会,和这样有特质的孩子交往,才能更加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在教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其奥妙,成就一名有诗心和匠心的老师。读完此书后,我不再抱怨“红孩儿”的难教,也不再让“芥末型”的孩子任其发展。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由于花期不同,花的色彩不同,从而要求种花人要精心呵护,加之耐心和细心来成就百花齐放的那一刻。正如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教育教育者,要有摇动树,推动云,唤醒灵魂的气概和情怀。

  三、用心之细,感动我的内心,激活我的柔软心

  书中郑老师分享的,在端午节和孩子们一起戴花绳和香囊庆祝节日;在教师节和孩子们一起约定好为任课教师群发祝福;为孩子们举行集体生日并送上量身打造的礼物;每月进行“星光灿烂”活动;每周进行“我最赞美谁我最佩服谁”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善心;和孩子们一起打造优雅有品的班级文化。这些种种活动,无不体现郑老师对班级的用心,对孩子们的热心,对教育的大爱之心。当我读到郑老师精心组织,为生日的孩子送祝福、过生日时,我深深的被感动,美好的画面也随之浮现。不仅感慨,能做郑老师的学生实属幸运啊!当看到郑老师每周的“我最赞美谁我最佩服谁”活动时,我结合班级情况,稍作修改,在班里实行,效果显著。被赞扬的孩子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了,心中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学会欣赏赞美别人的孩子们,内心的善意被激活,更加宽容友爱了;就连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在悄悄告诉我,我要努力成为被赞美的对象。这样以来,班级中和善友好的氛围水到渠成的被激发出来,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作为班主任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温情所包围,乐在其中,享受其中。也切实实现了那句话,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自我管理。诸如此类的细微之举在本书中一次次震撼到我,最终,激活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心,让我对教育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记得刚上班时,对于严和爱拿捏不准,导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教龄的增加,我的教学风格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最终定格在了严格要求上。多年来,一直严格要求孩子们,虽然教学成绩优良,但孩子们对待我这个严师也只能“敬而远之”,错失了很多和孩子们一起欢乐的美好时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仅感慨,师生关系平等友好和教学成绩优良是可以同呼吸共命运般的存在的。我苦苦在教育中奋战多年,似乎在那一刻找到了平衡,内心被点燃,下定决心要做一名有爱的老师,进行最美的教育-——师生间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只是,现在的我还略显苍白,要不断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空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虽已读完,但继续拜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遍的心情是迫切的。读完此书,犹如一粒幼小的种子,在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它点燃我对教育的热情,激活我内心的柔软之心。也无形中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打开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境界;重塑了我的教育观,激发了我的教育情怀。使我在育人的追梦之路上多了份勇气和底气。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3

  读了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读出了美的教育姿态,温暖的师者仁心,读出了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感悟: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仪式感有人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尤其跟我们的教学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这种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在传承文化和滋养灵魂的同时点亮生命,怀一颗虔敬之心有意识的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种教学姿态让我对她肃然起敬,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美好,教育可以这样有情怀,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透过文字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是啊,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突然发生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郑老师的教育意识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哲学的智慧。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郑英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在应对的过程中,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细细一想,当我们面对大量琐碎的、令人不快的教育小“问题”时,要学会缩小,而不是夸大问题的难度。正确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不值一提的,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当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时,永远不要忘记:生活就是机会,当我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到失败时,在另一件事情上却很有可能是顺利的;要相信“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完全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而智慧就在于要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样,面对资质平平的学生,无论有多少种办法,若想看到效果,关键在于坚持。而能否坚持,虽离不开老师的智慧、方法的改进,但说到底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偶有的叹息可以舒缓内心的压力与急躁,是必要的,是情有可原的,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们都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干扰。要做到莫急、莫燥、莫烦,这样才不会轻言放弃。当然,若能在细致的观察中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做人上的,都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因此,在工作之时我们要学会笑,每天要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以利学生学习中信息的积极反馈。正如乐观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请记住: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最后,我想用书中最喜欢的话作为结束语:在时间的流产中,许多东西会消亡,许多东西会退化,唯有一样东西永恒不老,那就是“美”;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今后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05-02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02-21

家乡美小学作文07-18

向孩子的道歉信07-04

向朋友的道歉信12-09

读谈美有感04-02

《雕塑之美》教学反思11-18

向领导认错检讨书12-27

公司向顾客道歉信04-15

向单位请假的请假条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