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

时间:2024-09-03 12:24: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蛙》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蛙》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篇1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内容概述正如文章里的作者自序:"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莫言老师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一个年代的农村生育状况,反应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面貌。

  莫言老师以“我”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出发,将背景锁定在高密东北乡,刻画了主人公“我的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以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继承了父亲的`八路军衣钵,取代了"老娘婆"在乡村推行科学接生。她生性干练,医术高明,接生过的孩子达千人,拼尽医术与死神斗争到底,抢回无数妇女、婴童的生命,是村民心中的“送子观音”,受到村民的爱戴。而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姑姑作为计划生育队的带头人,在乡村开展艰难的计生工作。逼迫大量的孕妇流产,即便是侄媳妇王仁美怀胎8月,她也毫不留情地执行"规则",亲手结束了数千名胎儿的性命,成了村民心中的“断子恶魔”。正如书中有一段“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婴儿在哭。姑姑说她原本是最爱听初生儿的哭声的,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初生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啊!可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姑姑”晚年与郝大手结为夫妻捏泥娃娃,怎么又不是她对过去的一种赎罪?

  文中除了“姑姑”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好比陈眉是最纯洁无辜却饱受重重苦难的人物,她的孝顺和母性象征着民间伦理中最坚实和美好的部分,她的悲剧也最是让我心痛。

  《蛙》读后感 篇2

  昨天看完了莫言写的《蛙》,大言不惭的写一下自己的感想吧。

  1、大爷爷是白求恩的学生,医术高明,他的女儿也就是姑姑,只是一个妇产科医生,虽然技术佳经验丰富,但还是感觉姑姑不如大爷爷。

  2、姑姑很聪明。

  3、计划生育时候,村民觉得国家不应该干涉自己生孩子的事情,尤其是生了女儿,还不让再生的时候,觉得很委屈。而国家从大局考虑,一定要控制人口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有道理的,实在是个矛盾。这个时候基层人员就是最难做了。姑姑挺委屈的。

  4、失眠的人不一定是天才,天才几乎都是失眠的。

  5、小姑娘被拉过去缠住计划生育执行人员,好让自己的母亲生下男丁;还有政策允许一胎是女儿的人家可以在八年后再生个孩子。我感觉这些事情对女孩子的'侮辱性巨大。

  6、姑姑后来对工作有走火入魔样的执念,疯狂的搜捕超生的人,强行带走做流产,是这份工作赋予了她权力,大概是这份工作让她有很强的成就感吧。

  7、“我”的妻子王仁美在做引产的时候死了,王胆在生陈眉的时候死了,还有那个流氓的妻子也是这样。甚是血腥啊。

  8、“我”的第一任妻子死了之后,坟头上的黄土还没干,“我”就娶了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并在新婚之夜说和新婚妻子更像夫妻,无耻。男人啊。

  9、姑姑的对象-那个飞行员,在日记中说姑姑的坏话,说姑姑家里人的坏话,表面上表现的彬彬有礼,让人恶心。在现实生活中擦亮眼吧。

  10、“蛙”形容孩子,这本书也是围绕着孩子讲的,书名和内容很照应。

  11、这部书有《晚熟的人》中的风格,就是有淋漓尽致、滔滔不绝、情绪波动很大的自我独白,隔着书本能感受到倾诉的音浪很强。

  12、陈耳陈眉好可怜。

  13、这本书最后真的很有迷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姑姑晚年将经她手流掉的两千多个孩子都捏成了泥人,并说着谁谁谁投胎到哪里了,神神叨叨的。大概是安慰自己吧,就像是“我”一样,将王仁美没出生的孩子认为是又投胎成自己的孩子了。

  14、不得不说,袁腮这个人真是太能忽悠了。要小心啊。

  15、做什么事情都是各凭本事。莫言好像总是会把发小描写成投机倒把的人,在文中也是各种讽刺。

  作者先讲这个村子里的起名字的风俗,然后引出这些村子里的主要人物,描写他们的生平,描写他们的出身,由此写下去他们的人物经历,这些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文章前后到处都是伏笔,都是引子,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

  就先到这里吧。

  《蛙》读后感 篇3

  《蛙》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蛙》读后感 篇4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蛙》读后感 篇5

  从网上看到莫言的《蛙》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于是从当当上买来一本。莫言的作品,很久以前也许从诸如《收获》《十月》那样的文学期刊上看过,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也许从来就没接触过。买莫言的书这的确是第一次。

  很快就读完了,感觉怎么说呢?似乎很单纯又确实很复杂。通篇都在讲一个关于“娃”故事——能生娃,不能生娃?让生娃,不让生娃?护佑娃,扼杀娃?卖娃,买娃?而在这一个个有关“娃”的故事的后面,有现实的荒诞无奈,有传统的挣扎呼号,有政治的强硬冷血,也有金钱的无坚不摧……

  从张拳老婆到王仁美到王胆再到陈眉,“母亲”这个角色让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释放出了她们生命的`全部能量和智慧,母爱这种天性让她们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执着顽强英勇无畏,她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自己正在孕育或已经出生的孩子,结局悲惨而不失壮烈。

  主人公“姑姑”是烈士的后代,是一位产科的医生,“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她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体会到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她用她那双普普通通的手,“将数千名婴儿接到了人间”,也是那双手,“将数千名婴儿送进了地狱!”曾经她不顾一切的用铁血手腕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晚年她又心怀忏悔为那没有来得及出生的两千多个孩子安放灵位,虔诚供奉,希望“他们得了灵性,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她被称为“东北乡的活菩萨,送子娘娘”,也被骂作“杀人魔王”“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善与恶,脆弱与刚强,清醒与迷惘在姑姑身上矛盾交错,使得这个人物的性格丰满而富有张力。

  然而小说描写的依然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生一个儿子继承香火,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并内化成了女人们的心理需要。无论是蛮横粗鄙的张拳,还是伪“堂吉诃德”陈鼻,甚至身为作家的蝌蚪,都无法拒绝“儿子”的诱惑。只是,张拳陈鼻最终未能抵挡住政治的威力败下阵来,而蝌蚪却在经济社会的神奇迷宫中曲径通幽。不得不承认,宗法观念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为了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女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的和物质的,生命的和心灵的。

  这两天电视上每天都有钱塘江大潮的报道。潮水奔涌而来,雄伟壮观,势不可挡,然而再大的潮头终有退去的一刻,人生亦如此,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蛙》读后感 篇6

  小说看似描述姑姑的一生,从令人喜爱的送子观音到灭绝人伦的女魔头,再到暮年自我无法救赎的老人,但无论如何大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历史,单层面的看姑姑是一个忠诚的执法者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对党中央提出个各项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正是有无数像姑姑这样的执行者,才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心理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她甚至纵容我妻子小狮子找人,其实也是暗指社会发展,不是时代改变人,人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正如落马的很多官员,曾经也满怀抱负,忠于执法面对无数的压力与诱惑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但年纪的增大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顾虑胆怯起来,妄想混世以了此生随波逐流,最终成了反面教材。

  从客观的角度讲计划生育是用法治来约束人的繁衍生息,是不人道的更无人权可讲,正如书中所述村子里的人都以人的器官命名,其实是指孩子是母亲的骨肉,强制剥夺婴儿的生命,其实是让人骨肉分离痛不欲生,但历史更注重结果,人们只会感叹万里长城与金字塔的雄伟壮观,却忽略了压在下面的累累白骨,计划生育是残忍的,但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那个时代姑姑的严厉执法不进人情似乎让那个时代感觉暗无人性,但现今时代钱权的驱使,看似很多事更近人情世故,但只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弱者去缺少更多的关怀,陈眉的经历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从打工被毁容工厂不给补偿,到父亲车祸再到为人,骨肉分离,现代执法者对权利的亵渎一一展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姑看似不近人情,但年轻的她身上有更多人性的光辉,而现今人看似很有人情味,其实都是虚伪的表演。

  作者全书在表达上,在前半部分描写姑姑年轻时的故事更详尽,思路更明确阐述也很深刻,让读者很容易阅读,而从描写现代开始出现了魔幻的手法,更多离奇事件,事件混混乱乱头绪不清晰让人感觉很混乱,似乎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在阐述自我的病情,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对现今时代的暗讽也不言而喻。

  《蛙》读后感 篇7

  小说文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是中国阴暗杂乱的历史真相得到光明的真实再现!读罢,压抑之间存有着更多难以名状的悲悯。

  党性极高的姑姑们究竟是做红色走狗到了变态的不近人情,还是计划生育政策无情的褫夺了国民基本的生育权利,也不管不顾外人对人性或者人权的攻讦。以国家人民的高度,在服从大局的神圣政治面前,小我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的理念里,我陡然之间感觉到了曾经政治无比恐怖的分裂张力。敢于说出真话的文学注定要超越意识形态范畴,客观的审视着政治色彩浓郁的历史岁月里民众真实的百死一生或者不值一提的死。一红到底的方心从送子娘娘的圣母形象到横刀立马作了执行国家政策的冷血打胎机器的变态巫婆,如此真实存在的的悖论情景里,我们只能以人道主义的悲切哀婉着那些死在政策下没有成人的娃娃们,也无比痛心的叹息顺从抑或愚昧,抗争或者麻木的那个时代的大人们。荒凉的国度里,草根医生以他们的忠诚用一生完成了最为荒诞的自我虐杀,暮年里又在极度扭曲中开始醒悟业已变态的人性。

  小狮子他们灭绝的残酷正确吗?王仁美他们死的憋屈吗?那个非常时期的政策有错吗?命运多舛的陈眉们只能在新时代里住进精神病院吗?答案早消失在权利话语下的教科书里了,一切仅限于文本上的过去让我们去回顾去反省去无关疼痒的畅所欲言,何况我们又是个健忘的民族。

  写出我们的历史真相、说出压在心底的真话,其实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所谓魔幻其实不过是中国式现实的一种真实表达而已。文学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我们的文学也应该因为这次获奖而拥有真正的'尊贵。

  如今固化的各阶层里,说出真实也只有在严肃文学里或者疯话里。谁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表演着生活,于是我们成就了天才作家们笔下波澜壮阔的真相,却也轻松的玷污了我们本该纯净的日子。他人面前失去了推心置腹的真诚,并理所当然的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丰富着内心活动和全然不同于内心的表面文章,我懂得将来我们的忏悔都难有可以依托的泥娃娃也不会因为敬畏而诞生出蛙一样的图腾,其实我们根本不会忏悔,因为我们在利益面前异化的不再是人,分裂早成为现世里最本色出演的生存本领!

  《蛙》,能获得诺奖还在其次,能讲出真话才是我们心灵不死、人性不灭的星星之火。

  《蛙》读后感 篇8

  前几天网上看新闻时,突然看到诺贝奖降临中国的这一重大新闻,让我有点惊奇又有点不可思议。而这篇获奖文章就是莫言的《蛙》。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看了看,瞧了瞧。

  经过我几天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它。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以作者姑姑一生的事迹为引线,介绍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窘迫。本文首先从万心得接生开始描写了一个村子的生活状况。作者幼是生活的美好和谐。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陈鼻等等人物都是经万心接生的'孩子,但是最后却都被万心弄得家破人亡,这让故事充满了对比性。尤其万心在逼迫王仁美时行事的干脆利落,让我感觉她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办事能力,但感触最多的却是她的麻木、不讲情面甚至都不讲亲情。但也佩服她在这么多人的唾骂后却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党的政策和作战方略。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她是值得钦佩的!

  于似乎,我现在在想当时的惨剧万心是否真的有错了?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混扎其中了?这是一个令人寻味的问题。其实这个年代中可怜的不只是那些农村妇女,还有那生错年代的万心,成为了一个时代与家庭利益键的牺牲品。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上天的无情啊!

  《蛙》读后感 篇9

  20xx年9月我阅读完了《蛙》这部长篇小说,买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因为它的名气,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选书的时候,也没有过细的去了解这本书的概要,更多的是被这本书的名字--《蛙》所吸引。新书收到后(20xx年1月7日购于亚马逊网),大概翻看了六七十页,我感到这部小说的素材和写作手法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就很随意的把这本书丢在了一边。直到被几个同事相继翻看传阅过之后,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视线之内,看着书皮上的污渍,我有些许的心痛,买书是我的习惯,爱书也是我的一个习惯。于是,我就用湿毛巾细细的擦拭着书皮上的污渍,幸好可以擦掉。那一段时间正值空档期,我再次翻看着《蛙》,发现自己渐渐的.开始喜欢上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又有写随笔的想法,于是就动笔写起来,以便对《蛙》的留念。

  《蛙》这本书题目的选取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听取蛙声一片”有关联。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我出生在八十年代,虽然没有经历过计划生育,但是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人,先前听父母说过就是在这个时期计划生育特别严,究竟严到什么程度,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我们同学中属于独生子女的特别多。看完这部长篇小说,才是深有感触,殊不知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在执行这“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

  这部长篇小说的体裁并非新颖,直观的说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但是写作手法和对故事细节上的处理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这部长篇小说值得给我身边的好友推荐,希望越来越多的读友喜欢上这本书,也希望这部小说的最后的话剧部分能真正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年代的计划生育。

  《蛙》读后感 篇10

  看了几个晚上,终于将这部书看完了,这本书里刚开始的吃煤情节,以前就看过,只因为这部作品不太出名,而没有阅读,随着这部作品获奖,我便有兴趣拿过来读一读。

  读这部小说,我一直围绕着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呢,将这本书读完,算是有点眉目了。

  这本书主要描写中国刚刚实施计划生育的故事,讲姑姑做为一个医生从为别人接生,转换为结扎的故事,整部作品里,作者采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查阅了一些资料,说《蛙》与《娃》同音,又因为蛙为多生,属于变态发育,据说胎儿在肚子里的时候,也有个小尾巴,人如蝌蚪。

  作品里的人物都是采用人的身体部位进行命名的,这也算是围绕着人这个话题展开的描写。

  这部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一点也不曲折,一点也不离奇,可见作者并不是靠这两样去打动读者,而是靠怎么将一件普通的事通过更奇特的表现手法写出来,这也许就是经典文学作品与普通作品之间的区别吧。

  比如一部作品,有一流的.故事情节,却没有一流的写作技巧,另一部作品没有一流的故事情节,却有一流的写作技巧,我想前者应该是糟蹋故事情节,而后者却是在美化故事情节。

  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许多词语的用法,以前也有过许多场景的出现,只是自己脑子里缺少表达的词语,使写出的东西缺少灵气,这是自己所欠缺的东西。

  这部书是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去写的,描写了一个社会现象,这要比描写个人小环境,更能够感动人。怎么将作品写的更大些,也是我所欠缺的东西

  觉得自己看书还是太少了,应该增加一些阅读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作品写的更好。

  也许现在自己的作品,依然还处于婴儿状态,可以进步的空间依然很大,看了好的词语,应该及时记下来,记在脑子里,这才是我看书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做为消遣用。

  一本书代表着一个故事,一本书有着深深的社会情结,不管怎么样,能够与作者的心灵交汇,内心都是充满幸福的。

  莫言作品又将我带人一个新的小说形式里面,不管怎么说,前辈就是前辈,别人写的好,就是写的好,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就是了。

  《蛙》读后感 篇11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以前只是从妈妈那里听说计划生育在1990-1995年的时候抓得特别严,所以刚好就是我与所有和我一起长大的同学们都中招了,谁家里有个兄弟姐妹,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新鲜,“肯定是做生意的吧?"“是因为农村抓得不严吧?””你们抢玩具么?”到了美国后、别人问起有没有sibling,你说没有,无论中国人美国人都说“ah,one child policy"然后相视一笑,仿佛在那一刻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所以我对计划生育其实没什么感觉,直到看完这本书。书中的女主角”姑姑“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从为人接生、迎接生命的英雄到逼人引产、万人唾弃、手刃生命的.”罪犯“,自己与自己之间就可以有这么多冲突。

  乡村里的民众简单地认为:传宗接代、延续生命、自然规律、天经地义,更何况曾经这么被鼓励生孩子,现在突然间说不生就不让生了,就好比大人一直让你好好吃饭多点吃饭然后你爱上了吃饭、不吃就不行了,结果现在突然间揪着你的喉咙说、不许吃饭!如果吃下了必须给我吐出来。

  “姑姑”为了配合计划生育,不断地给人引产、打胎,在不发达的医疗条件下、不仅送走了未诞生的婴儿,也送走了不少孕妇的生命。莫言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但是每个都各不相同,每个都惊心动魄、让人冷汗直下。最ridiculous的一个,大概是孕妇王胆躲起来想生第二胎(因为第一胎是女儿),直到将要临盆了终于被“姑姑”发现了。“姑姑”带兵在河上围剿想要逃走的王胆一家,结果最后孕妇竟在河上生产,保住了孩子,没保住自己的生命。

  书里的人都恨“姑姑”,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却格外同情她,她是时代的产物,她在对国家忠心耿耿与人们的爱戴中间选择了前者,并走向了极端;作为一个女性、日日被恐吓、被殴打、被控诉,成为众矢之的,把所有人心里的不忿、不理解与抗拒聚焦到她的身上。

  这本书我是在过年的时候看完的;在老家看到渐渐枝繁叶茂的家族时、心里说不出的复杂,年轻的一代是很难体会年长的一代所经历过的挣扎和痛楚的。

【《蛙》读后感】相关文章: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

读后感06-23

简爱的读后感01-09

繁星读后感12-09

雷雨读后感12-17

《廊桥遗梦》读后感11-20

《飘》读后感12-04

野草读后感12-09

学生读后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