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作,但更像是自传。她是近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我最喜欢“我家的大花园”这章。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十分详细,特别在写“我”时,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栽花、拔草、种菜和铲地等事写得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一句话不但能感觉到“我”是祖父的“跟屁虫”,也能流露出“我”很喜欢祖父。
“我”跟着祖父做农活都是以玩为主。比如种菜时,祖父是用力把土踩实,而我是随意踩着玩;铲地时,祖父是一点一点的铲,“我”却是这一下那一下的铲。祖父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不但没有打断“我”,反而继续让“我”玩,说明他很理解孩子。
“我”只要在园子里就不会孤独,因为这里充满生机,不会被约束,十分自由。累了就靠着一个土堆上休息,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吃,农作物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更能反衬出在这园子里的自由。
我也真想有个这样的大花园啊。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同时我也想有一个了解孩子,很有慈爱感的祖父。
呼兰河传读后感2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一个人的故乡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土人。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就是介绍她的家乡呼兰城的风土人情,让我们走近这本书,看一看这座小城吧!
《呼兰河传》这本书描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城的风土人情,真实地再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却也愚昧,可恶却也无辜。小说写了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故事,但没有主轴;七个章节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她的笔触优美但却带着一缕缕的悲伤,令人空落落的直想落沮……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五章。讲了一个胡家的媳妇,经非常被她的'婆婆殴打,结果生了一场大病,于是她的婆婆到处找偏方,求帖,从这里可看出那时人们十分愚昧无知。在戏的最后胡家的一个儿媳妇为了那团圆媳妇突然瞎了眼,我原以为她是悼念团圆媳妇却没有想到她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钱!这真是令人讽刺啊!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冯歪嘴子,他十分地内乐观,就算媳妇死了!他也不沉沦,依然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我们也要积极乐观,不能垂头表气。
《呼兰河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们沉浸在其中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的作者是伟大的作家萧红。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一共分为四辑,令我印像最深,最让我感受颇多的是第二辑——《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非常可亲,他的笑声朗朗,走路也轻快敏捷。他在家里来客人时,总把所有价钱贵的东西给别人用,自己却用便宜的`;鲁迅先生每次陪客人都从下等三点到夜里十二点。而鲁迅先生在客人走后,已经是在下半夜了,他却要工作到公鸡呼叫了,人家都醒了,他才能睡几个小时,真是一位工作敬业、令人尊敬的人。
有一天鲁迅先生生病了,但是他依然平静,没有慌张的神态,医生来了吃过药,但气喘没有停止。他病了后不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做的更多了,直到他实在受不了了才躺在床上休息养病。一个月以后,气喘停了,但还在发热,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呻吟。须藤老医生每天来了,为鲁迅把肋膜积水用打针的方法抽尽,共抽过两三次来治疗肋膜炎。鲁迅吃药好了,不过三个月之后又复发了气喘,这次没那么幸运,在1936年10月19日下半夜去世了。
鲁迅先生哪怕生病了也要做工作,说明他坚持不懈、顽强,也在为人民服务,一位他知道自己所活时间不长了,一刻不停地在翻译。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坚持、顽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留在我们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的两种感情:一种是忧伤,一种是欢乐。
忧伤,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动乱,作者萧红被迫背井离乡,只能在飘渺的回忆中感受家乡。忧伤,作者的回忆里并不是美好的。
比如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嫁入胡家,本可以成为作者很好的.玩伴,却因为她的大方,而被胡家嫌弃,之后被她的婆婆百般地虐待,最终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而引发这一悲剧的,不仅仅是胡家自己,还有那些看似热心,实则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的围观者。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在围观者的眼中,只是一种获得乐趣、打发时间的闹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小团圆媳妇不幸离开人世。
还有作者和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从小就不喜欢祖母,因为小时候她用手指弄破了窗上的纸片,而祖母却心狠手辣地将作者的手指用细针扎。这件事在作者长大后也还记忆犹新。
随着童年的种种忧伤,唯有祖父带来的包容和欢乐,能与之抗衡。
正因为如此,每当作者回忆起祖父时,色彩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好像太阳从沉沉的乌云中露出了半边脸,整个世界明亮了起来,也变得温暖了。小孙女给祖父戴玫瑰花,祖父教小孙女念诗,给她烤鸭子吃……这些情节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也唤起了我对我的祖父母的思念。
人生就像一艘小船,需要爱去推动它。如果这个世界充满爱,那这个世界将是永远和平自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贫苦、无望、愚昧、杯禾,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上乎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月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自然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是风雪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巷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自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高“我”童年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的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很好的住宿。童年往往是成年人美好的回忆,而作者萧红童年如此的悲惨。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是一个十分“平静”的小城。在这里跳大神、放河灯这些事儿在人们眼中也算得上是大事儿了,剩下的也不过就是亲戚间的鸡毛蒜皮、妯娌间的相互攀比。在那里,封建旧疾固不可彻,人们迷信愚昧,各种传统习俗使他们逐渐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乌合之众。例如:小团圆媳妇病了,她的婆婆找尽了偏方,请尽了鬼神,却坚决不肯请大夫去看一看。可以说,小团圆媳妇的死,就是死在这种愚昧无知上!
这里的人们都很“聪明”。以大泥坑作为盾牌,自欺欺人地吃着便宜的'瘟猪肉。还对生活中种种和大泥坑一般给自己造成阻碍的东西视而不见,对自身不如意的生活不求改观,只为所谓的“安稳”而苟且度日。
这里的人们更是悲惨的。他们为了有饭吃、有地方住而不顾一丝尊严,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生活,并继续迷信且麻木地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这就是小城呼兰河与呼兰河的人们。他们可恨并又可怜着。在文章天真幽默而朴实的话语中,字句间透着对这些人的讽刺,但仔细读来,对这些人又变成了一种同情,对这些封建社会中的悲惨牺牲品的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7
童年,就像一场梦,里面有快乐的事情、调皮的恶作剧和天真的场景。长大的时候,只剩下回忆。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因作品独具魅力,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文女之一。
《呼兰河传》讲了萧红童年时在故乡小城呼兰河的经历,有在花园里的快乐,还见证了社会迷信,目睹了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第五章讲的是一个生机活力的少女从洛阳来呼兰河当童养媳,而后被一群愚昧迷信的人残害致死的事。在民国时期,还有这种迷信的风俗今我很震惊。更令人吃惊的是,团圆媳妇家举办了跳大神仪式,信用偏方,在占卜的时候还有许多人观看,不去的竟被指为落伍。这让我感到可笑,太过分了。经过一堆折磨后,可怜的团圆媳妇死了。身处封建世俗的环境,乌合之众只能是那种反应,会有那样的选择。团圆媳妇的`死是时代的悲哀。
萧红的童年时期虽处封建迷信的世俗,但她也不少的快乐。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种花、除草、摘果子、吃黄瓜,度过了趣味时光。萧红爱美丽的花草风景,爱热闹的活动,但她也恨当地的迷信和落后。不过无论怎样,一切都会随着岁月淡去,只留下温柔的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无比向往作者萧红的童年。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的故乡——呼兰城中的事。童年的萧红,可以在房顶上吃黄瓜,在后院追蜻蜓,采了野花丢进自己的“百宝箱”里……就这样,祖父、后院成了萧红童年中必不可少的回忆。
萧红的童年是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最喜欢在后院里呆着,在地里挖个洞,在树上摇落叶,再在跳进河里捉鸭子……无拘无束,无论她怎样捣蛋调皮,都无人怪她,管她。她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源于此吧。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经常和祖父一起仰天大笑。跑去田里摘了一束玫瑰花,插在祖父的草帽上,看着祖父滑稽的样子,萧红笑得在炕上打滚,祖父也没有因为萧红的“恶作剧”而生她的气,反而被萧红的天真逗笑了。她开朗乐观的性格便源于此吧。
萧红的童年,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上个月的周末,有同学请我出去一起玩,可是我一整天都有课,只能拒绝了她的邀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周末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哪有什么时间出去玩?我要是能像萧红小时候那样自由就好了!
多希望,我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希望,能少一些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多希望,我也能随时亲近大自然,像童年的萧红一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读着优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专集—《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张廼莹,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在这本书里萧红用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
本书主要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当地老百姓落后、封建、愚昧的生活状态。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是小团圆媳妇的各种悲惨经历。“团圆媳妇”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时期把未成年的女孩子嫁到男人家做媳妇。健康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在恶婆婆的“管教”下,在极度的`恐惧中得了“病”,没过多久,小团圆媳妇在平静中死去。
读到这,我心里不由得一酸。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就这样被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童年时期的压抑和无奈。值得庆幸的是,在祖父的院子里,萧红度过一段美妙快乐的童年时光,种花、除草、摘果子、抓蚂蚱……轻轻地合上书,思绪也被拉回到现实,不由地感叹道:现在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平凡的乡镇,平庸的人民,贫贱的思想,却有着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故事。v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所写的一部小说。此书有着一个特点:它是小说,但它不完全具有小说的写作手法;它也是一首长长的诗,但又不拘束于诗的表达方式。女作家萧红巧妙地将诗和小说两种手法结合在了一起,将她不幸而又快乐的童年写成了这本《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从小就和祖父一起生活,一直都在家里的`大花园里长大,时不时去买点豆腐或糕点。天天重复着,看似平淡无味,可对那时候的儿童来说,却已是充满趣味。
在呼兰河这个小乡镇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泥坑。里面经常淹死一些动物,如猪、马等,它们往往在泥坑里挣扎,最后沉底。很少有人发现正在下沉的动物。若是淹死了猪肉,肉店的老板便会把猪捞上来,切成小块卖,挂到市场上去卖。但这种死猪肉并不好,但人们却依旧觉得没事,就因为价格便宜而去吃这种瘟猪肉。从这也反映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平庸、愚昧、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
同时,女作家萧红也是借此书讽刺那些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也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个想把人类从这种贪小便宜、迷信、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中解救出来的人。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其乐融融,一片幸福。但我们同样要记住,不要被贪心、懒惰和封建迷信所侵害,否则一样会回到过去,辜负所有为改革开放而努力的人的希望。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萧红用细腻朴素、幽默诙谐的笔触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还原了她童年时的家乡生活的情景。《呼兰河传》这部自传体小说所使用的语言也十分简洁流畅,在作者童年时期的园子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这些语言无不体现出萧红在语言运用上的睿智与对之前她跟自己的祖父在一起时生活的深切怀恋。细细的品读这篇小说,让我感觉到仿佛那条呼兰河正在我心里缓缓地流淌着,不时溅起几朵诉说河岸两边人民的生活的浪花。
《呼兰河传》在揭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贫穷落后、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充满讽刺的幽默感使人感到悲凉。它好比是当前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其中饱含了萧红童年时的寂寞。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当读完《呼兰河传》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它也让我好好珍惜我们这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为我的寒假生活添上了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笔。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先生对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评价。
这本书作者以童年的角度来介绍一个被称作呼兰河的东北小城,将那里人们的无知、愚昧,那里人们对生命的冷漠以及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童年串在了一起。虽然父亲对童年时的“我”很冷漠,母亲对“我”的恶言恶语,还有祖母因为我调皮时用针扎“我”的手指,但是“我”还有祖父,有祖父的花园,“我”的童年充满了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
在这一本书里,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离开人世时,我很是伤心,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却毁在了狠毒的婆婆和无知的人们手里。
呼兰河城这个地方的人们信仰鬼神,无知、愚昧,虽然当时作者生活在这个凄凉,恶劣的封建社会,可是她的.童年却非常的自由、幸福、快乐,因为她有一个深深爱着自己的祖父和祖父那美丽的花园。
作者的童年,快乐中包含着一丝苦涩,作者正是想要用自己的童年来告诉我们:我们要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也不要让过去回到现在,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幸福的社会而庆幸。
萧红,原名张廼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用自己那短暂的一生来写了她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快乐的,是凄凉的,也是被同情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花开了,就像花睡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段充满灵气的文字,带着我们走进了《呼兰河传》。
本书主要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平凡的生活和平庸、迷信、愚昧状态。作者是萧红,原名张征莹,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一生坎坷、悲惨,但她的童年却是快乐的,因为她有个深深爱着她的祖父。从书中可以知道,祖父有一个花园,花园很大,也很美。花园里有自由的蝶,有飞翔的蜻蜓,有七彩花儿,最重要的是祖父给了她自由、快乐和无尽的爱。这段时光,是萧红那短暂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再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大家都说她有鬼,因为迷信,给她各种各样的折磨,她是无辜的,令人感到怜惜。她的婆婆用跳大神、用滚烫的热水给团圆媳妇泡澡的方式将她折磨致死,鲜明的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萧红用她女性独特的表达方,写出了当时人们思想的狭窄,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众多女孩子悲惨的命运。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上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不能再让过去成为现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你们知道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吗?是猛兽?是鬼怪?其实最可怕的东西是人性。
在二十世纪初时,呼兰河旁有一座小城,那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在社会底层的人类,那里混乱不堪、毫无人性。作者萧红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经过春夏秋冬和喜怒哀乐。作者运用朴实清新、沉郁感伤的语言,成就了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我认为,这本书开头的叙述非常重要,不仅是让人们了解呼兰河城,更是侧面揭露了那时封建迷信的社会的丑陋,为后面那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埋下伏笔。在这里,关爱几乎就是异想天开的代名词,可怜、弱小人、无助的贫穷人只能被强大、白私自利的富人殴打,直到死去。团圆媳妇就是这个例子。
团圆媳妇这个故事是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了。团圆媳妇非常善良纯洁,只有十二岁,她跳大神时意外生病了,正需要有人帮助,而换来的却是一顿毒打。充分暴露了人类的本性,虚伪、自私、愚昧和落后的社会。团圆媳妇的婆婆甚认为钱比人命重要,最团圆媳妇还是逃避不了死亡。
书中的有二伯也是这样,有了病态的心理和扭曲的性格。但是冯歪嘴子不一样,他遭受了亲人死亡的痛苦,依然没有绝望悲伤,坚强乐观的活着。现在的社会正在逐渐发展不再是以前封建落后的样子了。这本书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圆媳妇命运悲惨,被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瞒岁数、不知道害羞……她的婆婆总是打她,给小团圆媳妇抽贴、跳大神、出偏方,更残忍的是把小团圆媳妇烫在刚开的热水中,还有让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把衣服脱……我从中感到了:小团圆媳妇很惨,被婆婆虐待,而且婆婆很无知愚昧,听别人传出的谣言,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婆婆还很迷信,听从别人出的偏方,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把一个好好的花季少女给活活害死了,小团圆媳妇死的很惨。
我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我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父母宠溺着。二小团圆媳妇却整天被打,直到死亡。我很同情小团圆媳妇,正是花季少年却死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说多久也说不完,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读者才能感受出来。小城的黑色也只停留在我们的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9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15篇02-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8-14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2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6
读《呼兰河传》有感01-14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08-26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