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6 16:06: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柳叶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叶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教学反思1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散文。对于一个花甲老人来说,三年困难时期的那一段历史给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贯穿全文的便是那种苦中带涩的情感。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课文内容虽然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特别好,他们难于理解那个时代的艰苦的生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文本,概括作者的童年往事,问题简单,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让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苦乐的复杂感情,对于“乐”,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说“吃柳叶儿”,有的说“抢柳叶儿”,有的说“爬树”,同学们踊跃发言,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关键是“苦”,特别是“乐中有苦”的复杂感情学生就难于理解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及时地链接背景,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老师的讲解,学生逐渐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背景。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句子,特别是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段落,通过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分析,“乐中有苦”的感情就跃然纸上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散文教学中,品味与体验很重要。怎样才会品味的透、怎样才会体味的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到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品读环节,老师首先教给了学生品读的方法并举例示范,学生有法可循,基本上都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老师了解学生,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并适时点拨,学生完成的较好。

  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历史,又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这节课课顺利结束了。从这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柳叶儿》教学反思2

  这是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字词掌握得很扎实。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课重点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拼写,不仅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2、赏析语言很到位。这篇课文重难点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乐”中所蕴含的“苦中带涩”的滋味。针对重难点,我先出示范例,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赏析,有了个人的独立见解后再以小组的方式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学生站起来赏析时,我注意及时指导。

  3、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

  4、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赏析语言时先出示范例,然后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着手去赏析语言。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有些流于形式。

  2、各环节之间过渡性语言不够自然、流畅。

  3、教师讲解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在上课时讲得较多、较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师快乐,学生快乐的崇高境界。

《柳叶儿》教学反思3

  《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

  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6、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人写了同样题材的生命体验,有一篇文章叫《榆钱树》,有一篇叫《挖荠菜》,任大星写过《小小男子汉》和《三个铜板豆腐》,还有一本小说,是余华写的,叫《活着》,建议大家课后都找来看一看。(尤其是《三个铜板豆腐》,也是以儿童视角写,也是以乐写苦惹人落泪。)

  (二)

  另一个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问到学生苦与乐时候,仍旧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认为乐更多”的小手。我就让他们先找乐,结果在分析“乐”上用时显多,在“苦涩”上感悟不够充分,词句的品读上与写作技法的总结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板书的归纳上抛弃了之前的疏朗,显得过于精细,从而消解了共鸣与感动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补充和书籍推荐环节没有完成。

  反思:有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追求更简洁,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锤深凿。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之间思维碰撞,而不是老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引导,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抛去前面的1-3步统统不做,又会怎样?

  比如,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柳叶儿》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几处吗?(如有“苦中带涩”却“总忍不住细细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却“美滋滋”的;如“苦中带涩的滋味儿”和“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就让大家来思、辩: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还是“乐”。进行充分的自读,圈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辩论、品读、比较、探讨和感悟,会不会更能把握字词句情的意蕴呢?

  继而又想到还有几篇记叙文,可以借助“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三味书屋”一段,可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吗?在学生探讨“快乐”与“不快乐”,两军对垒时,把事件的归纳、老师形象的分析、师生读书场面不同的探讨,统统解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一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是一个男人”,提问:他的男人气质表现在哪些事件、细节和词句上?请圈点勾画。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势把相关小标题内的事件归纳、人物描写全搞定。《三颗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块,分别提三个小的“主问题”:

  1、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把作者对“乐园”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对“我”人物描写进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个怎样的人?

  3、三叔的好几个“谜语”,你都能解答吗?

  不讲已知讲未知,不讲学生已发现的表面化的东西,不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不追求课堂的一提问就小手纷纷。要追求培养学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才会让师生共同享受在语文学习的迷人境界中。

《柳叶儿》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学生平时只习惯于“听”和“记”的特性,我在设计《柳叶儿》这篇文章时,把重点着重放在了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上,主要想通过长期的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想象柳婀娜多姿,柔美的姿态,感受诗人饱含的赞美之情。而后引出本文作者宋雪孟对柳的不一样的情怀来导入课文,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散文常以生动的描写取胜。在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就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赏析文章。因为第一次运用这种方法,所以在赏析之前,我首先交给他们“圈点批注”的符号,然后自己还做了示范赏析,这样学生一看就明了。其次,我还给定了学生“圈点批注”的范围,那就是找出文中写“乐”与“苦中带涩”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来赏析。第三,还告诉学生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圈点赏析。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语言的赏析,写作手法的积累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再加之他们这个年龄段都比较想独立,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一下即可。

  文中那些饱含感情的语言,学生很快就在书上圈点出来了,而且有的同学还在后面写了批注,我基本没怎么分析学生自己就将文章句子分析了,并且分析的很到位。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学生对文章中一系列爬树动词的理解、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以及文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儿时”的乐以及其中掺杂的苦涩情怀。学生在“圈点批注”中学会了思考,真正进入到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紧接着,我通过图片简介当时的背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由于本人的阅读水平有限,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还有所欠缺;由于梳理文章结构上用时过多,而导致最后延伸拓展上时间不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未能得到真正训练;另外,在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精炼,显得有些零碎。在以后的教学中当时时自省,时时改进,以求更大的提高。

《柳叶儿》教学反思5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自然灾害时期的艰苦生活。柳叶儿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一个令人新奇的食物而已。我在上课的课间就听见学生们在谈论,说这个柳叶儿应该是很香的。我想要学生体会那时的苦难是困难的,要学生体会《柳叶儿》中苦中略带涩滋味是难上加难。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几个短语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的快乐?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果不其然,在学生的眼中,柳叶儿带给孩子们的是快乐。我想着该是时候让学生体会苦涩了。于是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作者的眼中柳叶儿真的是欢乐的吗?于是学生开始探索,再次回到课文,他们找到了我的饥饿,找到了我生活的背景,体会到了我的苦痛。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苦写乐。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作为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课。可能在我们看来完全能理解的自然灾害,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点也没有感觉的事物。

《柳叶儿》教学反思6

  新课改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针,切实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对问题设计、师生关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活与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做精心的思考与设计,以求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落实课改理念中,我于20xx年9月份出示了一堂胶州市级语文公开课——《夏》,20xx年3月份,又参加了胶州市级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课题是——《柳叶儿》。因为这两次活动比较典型,因此在备课、上课方面更注重思考与设计,总体来讲,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学习过程均得到听课教师的肯定。但是,在课后,细思课堂每一个环节,仍觉遗憾在心。现结合这两堂课,谈一点认识与看法。

  一、散文中的"读"尤为重要

  这两篇文章,均为散文。前者是抒情散文:当代散文家梁衡用饱蘸情感的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夏的画卷,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紧张的、热烈的、急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热爱夏天、歌颂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后者是叙事散文:旅美作家宋学孟回忆了小时侯摘柳叶儿、吃柳叶儿的往事,深切表达了对柳叶儿的感激之情。

  怎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读懂文本,是了解全文的基础。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指导学生先以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读课文,再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做点评,点评过程也是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这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人读、接龙式读、自由读、齐读均可,但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是必须的。在学习《夏》一文时,我请了班上朗读很好的同学来读,并且配以《梅花三弄》的曲子,很好的渲染了气氛。《柳叶儿》是和南关中学的学生学习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以接龙式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的站起来并且给予编号,取得很好的效果。

  读包括整篇课文的读,也包括细品重点段或语句时的读。由于时间仓促,课文赏析时的读往往不到位,"走过场""流于形式化"严重。如赏析摘柳叶儿时有一段景物描写,在赏析时,学生指出此段写得细腻,我没有及时请他们再读语句,而是急于对这幅宁静、朦胧、优美、润湿的美丽画面做了总结并自己把景物描写的作用给予点拨。课后,我觉得,如果让学生加以体会,谈出意见,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夏》一文中,也存在读书欠缺的遗憾,只在赏析词与句,而忽略读中品是不可取得。这个读既可以在析之前读亦可在品之后再读,但读是必须的,尤其是在散文的学习中。

  二、联系生活体验,才会品出滋味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识与体验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引导学生拾取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并让学生将自身体验与所学知识运用于文本的理解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感受到文本中所蕴涵的哲理及饱含的情感。因此,我们说"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体验才会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

  1、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体验。

  学习《夏》时,我以导语勾起学生的切身体验:同学们,我们刚从炎热的夏天走来,夏天的景物,是否依旧展现在你的眼前?夏天的人与事,是否依然回荡在你的心间。其实,你已有十几年的夏日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你喜不喜欢夏天?为什么?与老师和同学谈一谈好吗?

  (生谈)

  师结:同学们的夏日生活真丰富,老师已被深深感染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梁衡的《夏》,去感受那种独特的魅力吧!

  学习《柳叶儿》时,我则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树木发芽......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老师也忍不住要吟诗一首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自然的随你吟诗,把对春的感受调动起来。然后,由咏柳谈到作者笔下"别有一番滋味"的颂柳,这样水到渠成。

  2、在体验中进行品析。

  梁衡的《夏》对身居小城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其紧张、热烈与急促。在赏析"热风浮动"、"麦浪翻滚"几幅画图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夏日最难耐的酷暑时刻,想象夏日沙漠的炽热。尽管如此,学生的'体验仍是不深刻的,只能凭借想象加以揣摩。对于田野里耕种与收获的场景,也是难以理解。在选择这课时也曾预料到感悟中的难度,也曾试着让学生加以体验,但在课后想来,总觉得学生并没有完全进入文本中。鉴于此课的经验,在学《柳叶儿》时,我重点做了预想,设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小的时候是多么的饥饿。当学生品析时点到"一个大红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句子时,我及时出示了图片。色彩鲜艳的图景,钩起了学生美好的联想。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画面上的太阳在自己的眼里会是什么?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是红苹果、有的说是红气球、有的说是红色的会徽......我接着问,为什么作者把它想象为红樱桃?学生很自然想到:饿!然后,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让学生在情景中试读比喻句,淋漓尽致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3、习题设计,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在赏析《夏》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写作题: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菏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如此多彩的季节,你最钟情于哪一个?请以《我爱胜过》为题,和同学畅谈一下你的感受好吗?

  在学习《柳叶儿》后我设计一个体验写作题:今天人们吃不吃树叶、野菜?与课文所写是否相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发现生动的谈谈看法。

  以上两个题目的设置,均可以让学生以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来认识自身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是与新课改的思想相一致的

  三、课文赏析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1、灵活机变很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习的内容不应该由教师预先全部安排好,教师应以课堂机智协调课的内容及顺序,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我一直有些遗憾:在优质课评选那节课上,我预先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个是比较阅读刘绍棠的《榆钱饭》;一个是写作题(见上)。因为课前下发了前文讲义,因此,我便按部就班的进行第一个练习。当把第二个布置为作业时,才恍然发觉学生对此题如此感兴趣。我为自己课中的犹豫不决而感到有点后悔了,为什么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如果让学生口头作文,然后再当作业岂不更好?

  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应果断的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这样会更有利于课堂学习。禁锢学生、包办课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放任型的完全听从学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是:教师机智的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的调整学习内容、并及时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2、赏析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在新课改下,这个观点更有其积极意义。在散文教学中,品味与体验很重要。怎样才会品味的透、怎样才会体味的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

  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我认为学习一篇散文的大致思路是:"整体感知——细处品味——拓展迁移——体验反思",重点应放在第二步上。根据文章写法及内容的不同,制定重点学习的目标。如《柳叶儿》可以重点赏析比喻句和景物描写句;《夏》则可以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涌"这个动词相当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就此类词语加以赏析,学会赏析方法,便会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3、课题研究及学法指导应有意识的渗入。

  发展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我校的省级研究课题。了解学习发展的六个轨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探索,积累经验,查找不足,用理论指导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习方法的研究是我校的强项,教会学生"渔"的方法,可供其终身享用。再者,"师生相互促进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做形式平等学习的首席"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也试着进行实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牢记课题要求,并做深入探讨。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有效。

  4、多媒体教学可用,但不可流于形式。

  语文是语言学科,有时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是,一味的以多彩画面展示文章内容,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像,这是应避免的。我们都有感触:《红楼梦》百读生百味,屡看不厌。原因就在于,它给我们无尽的遐思。而观电视剧《红楼梦》,则总觉演员表演缺少内涵。不该用的多媒体亦有此之嫌。

  此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等方面均须我们反思:哪些知识点需要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如何把握?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有善于反思的意识,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会有希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愿我们为之努力!

《柳叶儿》教学反思7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堂课上完了,我只觉得自己实在还需要太多努力。范伟说:“回头看看自己演的小品,发现表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觉得,语文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摘柳叶儿吃的情景。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抢柳叶儿吃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流程朝着我预设的完美目标一路小跑,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的抓住清晨抢柳叶儿这个细节带着学生去品读书、去深入体会,去理解。这段景物描写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的感情更是非常复杂的。

  在早春清晨的湿润、清凉中,在林中宁静而朦胧是环境里,哗啦哗啦的水声响在八岁的“我”心里,响在回顾往昔的作者心里,响在逐渐走进作品的读者心里,其中的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而复杂。八岁的“我”踏着这份清凉跟着三叔去抢柳叶儿,应该说一个幼年的孩子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八岁的心灵看到的是早春清晨现时的美,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回顾往昔的作者再来看当年,和当年的苦难,再来咀嚼当年柳叶儿救命于危难,是沉沉的苦中带涩;而现时的作者看曾经的自己,尤其是曾经一个懵懂不识苦难的自己,一个八岁幼童就不得不跟着大人承担生活的自己,我相信那份苦中带涩就更觉涩了。当作者把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苦涩放在一个时空里一并交付给读者去体会时,读者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美丽与苦涩交织的沉重慨叹。

  应该说这段美景决不仅是因景而美,而是因丰富而美,因深刻而美。而当时,课上的我却潦草了。美留给我的是遗憾。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我也没有处理好,比如:对尝柳叶儿这个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对学生的品读鉴赏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组内推荐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朗读感悟……

  这些遗憾让我想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需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也许每节课都是有得有失的,好在我们总是收获了得到了的同时,也在遗憾中预约了下次的收获。

【《柳叶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笋芽儿》教学设计

2.《鸟语》教学反思

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4.《论语》教学反思

5.《秋天》教学反思

6.《背影》教学反思

7.《散步》教学反思

8.《守株待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