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1-11-26 08:46: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感受需要、聆听心声!

  如果有人说对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真让我失望!”、“别碰我!”你会怎么办?

  我会伤心,会气愤。也会还击。

  当我伤心时,我会看不起自己,开始自责。当我生气时,我会把火压下来,不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火山终于还是暴发了。

  现在,我开始接触《非暴力沟通》,了解了面对指责的话,我们如何加以面对。

  当我碰到门边,碰疼了自己,妈妈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对她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没有说下去了。

  当爸爸对妈妈说,“女儿怎么总是不争气,不够优秀时”,我体会到爸爸是爱我的,他是希望我过得更好。

  当儿子说“别碰我!”,我体会他的需要和感受,发现我之前刚刚说不爱他了。他伤心了。我抱着他,对他说“妈妈错了,妈妈只是生气,你没有好好吃饭,而在吃饼干,对不起”。他哭了。紧紧抱着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伤心了。他是爱我的,也希望妈妈永远爱他。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不满时,总是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如果一个人说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亲近你。如果我们在听到控诉时,不妨改变原有模式,选择《非暴力沟通》方式,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爱,如果你爱他,就说“我爱你”足够了。 我们的需要怎么表达呢?通过控诉的方式吗?对方能听得下去吗?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关心我,天天很晚才回来!”,他听到的是在指责,他并不会想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说“明天有空吗?一起吃饭吧!”他估计会把你的请求考虑到日程中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也并不想指责他人。请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

  聆听心声!这是我从《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希望与你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随意查读者们的评论时,竟然看到不少人认为本书在弱肉强食的快节奏的商业等领域不适用。还有人说,普通人来读此书,想看到的是干货,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气,和别人好好说话,而本书脱离中国社会举例不合适。

  恰恰相反的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具有如此局限性,我甚至觉得它是现在浮躁的中国社会极度需要的。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并不总意味着一定要强势才行。现在社会为了鼓吹效率,甚至赞同或默许命令、惩罚、说教等充斥着工作乃至家庭,这恰恰需要非暴力沟通,来敲醒我们。如果仅仅只是想要看到干货,那只是学习沟通技巧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还看到很多读书笔记,亦或思维导图,把重点放在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这仅仅是本书的前半部分。的确,这就像中国人学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样,直接、有效。但后面的部分就像,背会九九乘法表后,还要懂得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应用,这样才能将原理广泛运用。我花一个月时间,每次回顾后再续读,这样看完全书后,真的认为没有一个内容是可以略读快进的,我时常读着读着就发现自己被说中了。

  总之,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或者书评误导,以为这是部食之无味的工具书。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认知的点整理如下:

  一,先来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对她不做家务的儿子,使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说:

  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懂这样客观地表达:

  1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说,米奇花钱大手大脚,观察应该是,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2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如说,我觉得我吉他弹不好,这只是评价,但我们要表达的是感受,可以说,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失落、厌烦);

  3在感受表达完后没有表达与感受相关联的需要(如说,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并要加上我难过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本来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请求不够具体明确(如说,我希望你经常做晚饭,不如说,我希望你每周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饭)

  二,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谈话技巧。

  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使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点了吗?

  它说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只限于表达自己和倾听尊重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服务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非暴力沟通,对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常听父母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这种方式看似温和,实则也是一种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内疚,调整行为来迎合父母。孩子变得努力学习,仅仅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内疚,并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四,非暴力沟通非但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变的还是自己。

  比如我们总以为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人,但其实,是由于他人的某些行为导致某些结果使得我们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终归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点的例子,父母把不快乐归咎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与自己非暴力沟通会发现,可能是孩子成绩差使他们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们的信心受挫。了解到真实的感受与需要后,就能知道也许需要父母正视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没想到,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

  作者在35年前发现自己不喜欢写临床报告,他与自己用非暴力沟通,发现他不得不写临床报告是因为他想从中得到收入,了解了这一点,他居然就再也没写过一份临床报告!

  非暴力沟通是使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样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说服自己,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因为他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不用写无数的临床报告,他自己本身将获得无法形容的快乐。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变成了好奴隶。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

  六,非暴力沟通,还能够治愈自我,学会不自责。

  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更有可能从这样的自我评价中获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责的自我评价,则是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它使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七,学会了爱自己,再学会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对他人。

  比如面对他人嘲笑,不要仅仅看作是羞辱或攻击,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过于恼怒或害怕,而无法倾听对方。这时候应当停下来,可以换一个环境,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平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了解并体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达前也可以试着倾听理解他人。记得要大声提出请求。

  八,没看这本书前,我不会知道,有效倾听就能解决问题。

  本书举了一些有效倾听竟然就能化险为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沟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于不可逆的`伤害,正是因为他们用心体会即将施暴者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再主动表达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识到我从前竟然不懂得什么叫全身心的倾听。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给予反馈,给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甚至是心理医生,都应该考虑学会倾听,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我还学习到在生气的人面前,千万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开头。

  九,引发了我不少育儿方面的思考,比如惩罚的局限性。

  目前,至少中国社会认为需要适当的惩罚。作者再次给我敲响警钟:惩罚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但急于求成的父母,选择打骂孩子,这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并不是唯一有效办法,只是家长懒才选择体罚的方式。孩子受到惩罚,想得更多的会是下次如何逃避惩罚,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义。而且孩子会因为对体罚的恐惧而难以体会父母的爱,并同样学着父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体罚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比如如果孩子没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就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惩罚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

  在实施惩罚前,请想一想: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请试图用非暴力沟通来使对方认识自己的需要。

  总结: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需要用客观的表达方式。

  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只是运用以上四点的谈话技巧。它真正指导的是我们转变 谈话 和 聆听

  的方式,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对自己,并不是用来说服自己学着顺从什么,而是学会爱护自己,不再自责。对他人,全身心地倾听他人的需要,比急于分析判断来得有效。

  非暴力沟通知易行难,尤其育儿路上,要时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惩罚。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习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平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习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叮咚”,拿起手机,我扫了眼微信,是好友丽丽发了张聊天截图给我,第一反应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开图片仔细一看,果然猜中,火药味还挺重,来回好几个回合,但是谁都不示弱,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狠,让人气的要爆炸。

  “什么情况?”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这次又为啥?”丽丽和男友已经相爱相杀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闹分手。

  “你看看我发你的聊天截图,他对我说话越来越不耐烦了,句句伤我的心,呜呜……”

  我再次打开截图,认真看了好几遍,那些话语让我想到两个字-“暴力”,这些话就像一颗颗子弹,直击对方的要害,让人伤心欲绝,爱意全无,比肉体暴力更让人难以忍受。

  当下好友情绪激动,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静静听她倾诉,情绪稳定之后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和男友和好之后能一起读读《非暴力沟通》,尝试用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和倾听对方。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让我们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

  初心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读这本书,是为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沟通,因为长大之后,许多观点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倾听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少做交流或者发脾气解决,闹得双方都扫兴收场。但是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很触动我,让我决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父子正在挑选衣服,父亲看上去有六十几岁,儿子有四十几岁,穿衣打扮都很朴素,儿子很孝顺,一直转来转去,帮父亲挑选衣服,还时不时拿着衣服在父亲身上比划比划,兴奋的像个小孩。可是父亲却一脸愁容的看着这些衣服,摆手说不试,说自己不缺衣服,服务员则在一旁劝说,说儿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负。后来在儿子和服务员的频频劝说下,父亲终于答应试试,儿子眼光不错,穿着挺合身,儿子连连夸好看并问父亲喜欢不,而父亲此时并没有关注衣服,而是一把脱下衣服,忙看价格标签,嘴里还问服务员这衣服贵不贵,这下可惹怒了儿子,儿子一把用手打了父亲拿着标签的手,生气的说,“问你喜不喜欢这衣服,你管他价格干嘛,你儿子我买的起,最烦和你一起买东西,买啥都舍不得,畏畏缩缩!”父亲有些尴尬,服务员忙着安慰大爷,忙说这衣服不贵、今天还有打折活动,但老人家却一脸难过,丝毫没有儿子尽孝的喜悦。

  看到这一场景,我有些伤感,其实儿子有出息了想给父亲买衣服尽尽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亲一辈子吃苦过来舍不得破费也是情理之中,但儿子粗暴的沟通方式,实在让父亲有些难堪,也让父亲无法愉快的接受这份孝心。

  后来,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时脾气急,没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释,一步步让他们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么决定他们都是最后知道的人,如果他们反对或者念叨,我又会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然后双方都痛苦,而这本书给了我解决的办法。

  诚实表达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们具体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着给老妈买件羽绒服,但是老妈向来节俭,估计嫌专卖店的衣服贵,肯定不愿意,但是别的店里的衣服我又担心质量一般,想着如何说服她,另外,也希望给她买件她真心喜欢的,而不是因为价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对父子的尴尬场面。于是买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买件质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带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诉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价格过高的担心,于是我解释说元旦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动;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价格自然高一些;到时候如果看上,我们看看材料和价格,多逛几家店,挑件性价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给机会让我表现表现。老妈听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会有顾虑,于是第二天我们愉快的完成了购物,母亲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满意足的为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沟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老妈抱怨我不当家不知节俭,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后大家难免不欢而散,越来越讨厌一起购物。

  因而和家人沟通时,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并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诉他们我们长大了,就要这么做,你们现在管不了我了,毕竟他们在我们小时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带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这一沟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对我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去年和一个开发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从来没有工作计划表、需求文档,每次需要上线新功能,都是开发前几天告诉我,然后我感觉时间有些来不及,然后开发急匆匆的和我讲解需求,我便整理测试用例、着手测试,争取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项目上线,基本上这个项目到最后一天还会有问题,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每次接到这个项目的测试任务我都是很头疼的,首先它会打乱我的工作计划,因为除了它,我还有别的测试任务;其次它没有明确的开发、测试节点,没有具体的需求,很容易导致漏测现象。我的心里充满了抱怨,每每我都会开发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说他也愁,我需要的这些也正是他烦恼的,但是我们谁都没有主动的去表达我们的需要,我们就这样怨声载道的过了大半年。后来,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线,居然在上线前一天才告诉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内容特别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来路上一阵反思,决定回去写封工作建议给领导和同事,和他们讲述自己对于项目流程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当晚英明的领导就给予了理解,第二天就发邮件规范了这个项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们也都积极地给予了支持和帮助,让我的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经过了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时我们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通过抱怨、批评、辱骂、比较、强人所难等沟通方式使我们更难表达自己和体会对方,让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关切地倾听他人,聆听他们的请求

  情人节的时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里,圆我音乐之梦。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照着视频津津有味的学习起来,先学习持琴、调音和认识乐谱,不料照着视频学完,调第一根弦时,调音器上明明显示的是“A”,但是听声音就是不对,就在我开始纳闷的时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开始百度帮我找问题。我当时有些不开心,因为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两个小时学琴,在识谱时,我没拨两下,他就抢过琴去,笑嘻嘻的练起来,然后我又抢过来,没弹两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说我弹的不如他好听,当时心里一万匹马在奔腾,心想买琴是你自己想学吧。音调的不对,我想应该是视频哪里看漏了,于是又翻出视频认真的看了一遍,确定调的方法是对的,于是让黑土看下视频找找原因,他此时仍在边看百度边调着琴,然后突然很有根据的指着调音器说,“快看,你的模式调错了,应该是尤克里里模式!”,听罢,我气不打一处来,跳起来和他说,视频上说这个模式调更准确,老师特地嘱咐用这个模式的,于是把手机视频摔给他,他脸色有些无奈,捡起丢在面前的手机看起来。我意识到自己有些想发火,于是起身准备去洗澡,先冷静冷静。洗完澡回来,他还在认认真真的调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还不来哄我,就在那里倒腾那把破琴,以后和琴过去吧,越想越气。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沟通时,正讲到人为什么会生气、如何表达愤怒的内容,抓紧掏出手机打开那部分内容,越读心里越平静,我不在心里指责他的不是,开始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刚才我很沮丧,因为我学琴的权利被剥夺了,我希望自己来找问题,还有些委屈,因为我调的模式是对的,却被黑土指责,我希望他能看过视频再说。因为找到了生气的缘由,立马释怀了,然后想照着书上的方法尝试着和黑土先生沟通一下,这时黑土刚好把琴拿给我,告诉我调好了,我语气平和的回应,问他什么原因,他认真解释了,并且说刚才他看了视频,他错怪我了,我调的模式是对的,是别的原因。我问他知不知道我刚才生气了,他委屈的说知道,但是感觉莫名其妙,说他其实对这琴没什么兴趣,刚开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练,后来调音有问题,就一心想着帮我调好,没有别的意思。

  他解释完,我有些惭愧,现在我才能平静的体会他的感受、倾听他的请求,如果一开始我把想独立学习的需求主动告知他,他也能倾听我,知道他给的帮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会闹得不愉快了。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从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生气时首先不要急于责备自己、指责他人或者生闷气,想办法停下来呼吸,什么都别做,静心留意我们的指责,我们此刻心情如何?我们自身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我们现在心情?然后向对方表达我们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当然,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与他们建立联系,进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有情绪时请冷静三分钟,运用非暴力沟通

  刚看完这本书时,我还不能熟练的运用非暴力沟通,但是当我生气或者手足无措时,我会立即打开这本书,或者在脑子里回想,然后学着运用。

  运用多次后,我渐渐发现它主张我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绪本身,无非就是给我们一个出口,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情绪转换到尚未满足的需求上来,当我们在思考的三分钟里,情绪也就基本能稳定下来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能更客观的看待令我们烦恼的事情了,从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宝宝们,有小情绪时请冷静三分钟,非暴力沟通会帮到你,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1.《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2.学会和孩子沟通致胜中考

3.高考前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

4.【热门】沟通话题作文三篇

5.与家长沟通的心得体会

6.家长课堂学会和孩子沟通致胜中考

7.实用的沟通话题作文四篇

8.小升初阶段家长注意和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