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06 13:57:2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加强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简单统计图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三块小黑板,课前分别按照教科书第144145页画好某市两个工厂的产值、人员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统计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图?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学过扇形统计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三个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某市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 人员和销售情况。

  1.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统计图。这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看.一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一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

  例如,哪一条折线表示的是一厂的产值增长情况?怎样看出它的产值增长得快?等等。

  2.出示第二块小黑板(各类人员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一张统计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人数多?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二厂的工人人数多,一厂的技术人员多。)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条形统计图。教师还可以再补充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中一共表示出几种人员的情况?两个厂的管理人员各是多少人?哪个工厂的勤务人员少,少多少人?等等。

  3.出示第三块小黑板(产品销售情况统计图)。

  教师:这一张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工厂都有 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内销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外销是指在向国外销售的产品。

  谁能说一说,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是百分之几?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幅扇形统计图。在每一幅图中,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都是百分之百。因为工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国外就是销往国内。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全部产品,百分之百。)

  谁能再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工厂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指名学生回答。(一厂的大。)

  4.对以上几幅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看过的三幅统计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工厂的生产搞得好一些?谁能试着说明一下自己分析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

  可以多请几名学生分析,教师帮助综合与整理。例如,从第一幅图(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厂生产产值的折线上升得快,说明一厂的生产搞得好;从第二幅图(条形统计图)中又可以看出。一厂的技术人员多一些,工人人数少一些,说明这个厂

  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所以工作效率高,生产搞得好;另外,从第三幅图(扇形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一厂的`外销量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比二厂的高。也说明一厂的产品质量比较好。

  二、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表示数量时各有什么优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和整理。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以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146页上的表。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如何留好画横轴和纵轴的位置。

  2.做教科书第146页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审题,还可以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请几个学生给全班说一说。(毛衣的销售量从七月份起里上升趋势。到十一月销售量最大:而衬衫的销售量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一直呈下降趋势:)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77页例一,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要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他们吗?2、出示例一图,让学生仔细观察。3、你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4、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一:我们年级有95人,准备在食堂聚餐,每桌坐8人,至少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条件:有95人每桌坐8人问题:至少要准备多少张桌子?(你认为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请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95÷8=11(张)7(人)

  因为剩下的7人也要准备1张桌子,所以至少需要12张桌子。

  11+1=12(张)答:至少需要12张。

  2、即时练习:李叔叔购买了38千克的苹果,如果每个袋子限装3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袋子?找一学生读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8÷3=12(个)2(千克)

  因为剩下的'2千克也需要一个袋子,所以至少需要13个袋子。3、算一算,填一填:

  1.滨江小学有51位同学去沙坪公园划船,一条小船限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x条这样的小船。

  2.小红妈妈买回48个桃子,如果每个盘子只能放5个,至少需要x个盘子才够装。

  三、巩固练习:1:摆沙发,有26位来宾,每张沙发限坐3人。至少要摆多少张这样的沙发?2:有15位叔叔阿姨要乘坐出租车到市政府开会。每辆出租车限坐4人,至少要多少辆出租车?

  四、发展练习:李师傅加工了50个玩具熊,如果每个盒子装6个。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够装?这些玩具熊只够装满几盒?

  50÷6=8(个)2(个)

  8+1=9(个)

  答:至少需要9个盒子才够装。这些玩具熊只够装满8盒。

  五、全课小结:

  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快实际问题时,特别要理解清楚“至少”这个词在题中的意义。

  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抓好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体教学流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良好。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教学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够灵活,应变与调控能力不强;如何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还需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不断改进!

  20xx年11月20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柜台物品;②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前阶段学校搞泥塑大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了。泥塑有个基本功,就是要把橡皮泥搓成小球。你能吗?拿出橡皮泥,看谁搓得标准、美观。相机揭示课题。

  评析:

  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创造了感兴趣的、有结构的观察材料,使探究活动更直接有效。同时也唤起学生更直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分小组学习。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通过切割、观察、讨论,自主认识关于球的一些知识。

  评析:

  这里不再是教师手拿学具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学生利用搓好的球和其他实物、学具带着问题自主求知。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学生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名称:球面,球心(o),半径(r),直径(d)。

  (2)特征:球面是曲面;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等等。

  评析:

  这种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中,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当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时,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或补充。

  3.归纳整理。同学们将刚才研究的知识写在纸上,并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交流。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通过归纳,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质疑问难。

  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则灵活解决。如无学生提出,前两个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如何证明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先让学生说方法,引导学生用两块木板夹住演示)

  (2)球与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先讨论,再交流)

  (3)如有学生提出表面积、体积问题,则引导:现在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很大,回去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看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并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地球的赤道大约是一个半径6400千米的圆。如果有一根长比赤道的周长多1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与赤道是同一圆心的圆,那么,你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铁丝的空隙处穿过?

  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让听课教师也参与。再让学生说解答方法。全班计算。如有时间可改成木星(赤道半径71400千米)等,让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评析:

  新课程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放题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能熟练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

  复习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百分数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

  (1)上半月完成了月计划产量的58%。

  (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

  (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

  2画出线段图。

  一 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

  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些不能用百数表示,为什么?

  (1) 一块花布长 米。

  (2)另一块红布长0.6米。

  (3)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 倍。

  (4)红布长度是花布的 。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出算式。

  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______百分之几?

  可以做下列补充:

  (1)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

  (2)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

  (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

  (4)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

  (5)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6)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2、提问:

  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

  3、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时都要抓住问题部分,弄清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用比较量÷标准量。但是,这两种应用题结果的表示形式不一样,求几分之几的用分数表示,求百分之几的用百分数表示。

  4、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提问: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是哪一种应用题。)

  5、 小结:求百分率应用题实际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但是求百分率应用题在书写格式上有它的特点即在列式的后面添上“×1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1

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