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1)师:老师请来了一张统计表帮忙。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统计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
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 、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教学实验材料:有盖的罐子若干 、黄豆 报纸 米粒 碗 勺 等
2、 实验记录:记录单、绘画方式记录
3、 时间安排:20——30分钟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装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
T、咦,怎么回事?猜猜这个罐子怎么会发出声音?
C、有东西。
T、有什么东西呢?
2 幼儿猜想,大胆表述
3、介绍制作材料:黄豆、报纸、米粒
T、选择一种材料装入罐子,盖上盖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要求装时小心,不把材料洒出来。
4、交流记录:
T、你用什么材料装进去,发出什么声音?
5、游戏:我们一起摇一摇。
请幼儿摇动罐子,听听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了解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幼儿再次操作,再次记录,
做个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罐子,装不一样的材料。
再次提醒幼儿操作时不把材料洒出来。
7、活动交流:
展示幼儿记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题目
纸花儿开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质地纸的观察和比较,使幼儿感知纸的特征及吸水性的强弱。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三、适用对象
3~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面巾纸、图画纸、包装纸、手工纸、白纸、报纸、宣纸、糖纸、锡纸、盆、水、沙土。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纸做的纸花能开吗?
幼儿讨论。
(1)不能开,纸花是假花,它不可能开花。
(2)能开,因为我们给花浇水,花就能开了
试一试:纸花在哪里能开花?
幼儿分别把纸花放在土里、水里进行观察。
(1)把纸花放在土里。
(2)把纸花放在水里。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纸花在水里开了。
(2)小纸花太干了就不开花;真花在土里能开,假花在土里开不了。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将不同质地的纸花(包装纸、手工纸、图画纸、报纸、面巾纸、宣纸、糖纸、锡纸)放入水中,哪朵开得快?
幼儿讨论。
(1)厚的纸花开得快。
(2)报纸、面巾纸、宣纸做的纸花开得快。
试一试:放进去的纸花哪朵开得快?哪朵开得慢?
幼儿把各种材料的纸花同时放入水中并认真观察。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包装纸、手工纸、图画纸做的花开得慢。
(2)报纸、面巾纸、宣纸做的花开得快。
(3)开得最快的花是用面巾纸做的,包装纸做的'花开得最慢。
(4)糖纸、锡纸做的花没有开。
(5)面巾纸吸水最快,包装纸吸水最慢。
玩一玩,我做的花儿开了。
将不同颜色的纸花放到花丛中,带领小朋友用喷壶浇花,纸花逐渐开放,体验花开的快乐。
六、注意事项
1.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如幼儿园的条件较好,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充分玩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并得出结论,同时它还能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指导。
3.活动中最好让孩子卷好袖子,带上围裙,以免弄湿衣服。
七、拓展思路
1.彩色水会不会顺着小棒爬上来?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颜色水(约2厘米高即可),将卷好的纸棒和塑料棒(或玻璃棒)的一端分别放在两个烧杯的颜色水里,观察结果。
2.雨衣、雨伞、窗户、皮鞋、杯子、毛巾、衣服、抹布等物品中,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探索的乐趣。
2.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尝试记录猜想与发现,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积累有关水的`经验,初步感知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材料准备:枣、铁夹子、塑料瓶、积木、石头、泡沫、沙子,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树叶和钥匙放进水缸的现象,简单了解物体的沉与浮。
(1)教师分别将两样东西放入水缸中,请幼儿观察。
指导语: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
2.观察材料,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
(1)逐一观察材料。
指导语:你的篮子里有什么?
(2)玩游戏"猜一猜"并记录。
指导语: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我们来统计一下人数。
3.动手操作并记录,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记录纸,讨论记录方法。
(2)自由探索物体的沉与浮,并记录操作结果。
4.交流操作结果,对沉浮物体进行分类。
(1)分别展示记录结果,验证猜想。
(2)共同小结。
指导语: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一开始很多人猜它会沉下去,可是一试却发现不是这样。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试一试才知道。
(3)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5.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1)讨论方法。
指导语: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你们用塑料瓶来做潜水艇,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浮起来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2)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个别介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4)共同小结。
指导语:瓶子就好比是一艘潜水艇,石头和水等就好比是潜水艇的压舱物。当瓶子充满水时,压舱物就有足够的重量,潜水艇便潜入水中。如果我们把潜水艇内的水等排出舱外,随着压舱物的减少,潜水艇就浮了起来。
6.播放潜水艇视频,扩展经验。
指导语:小朋友都很聪明,科学家也很聪明,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网站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
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虫子食物秘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发现,初步了解虫子进食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虫子吃什么
2.虫子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虫子吗?你见过什么虫子?
知道这些虫子喜欢吃什么吗?
二、 展开
1.课件演示
提问: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图片中都有哪些虫子?想一想,它们喜欢吃什么?
2.讨论:虫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烂的东西,也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
(2)螳螂长得什么样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虫、蚂蚁、苍蝇、飞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虫子,它都吃。)
(3)你喜欢蜻蜓吗?蜻蜓吃什么?
(喜欢捕捉蜉蝣、蚊子、苍蝇等作食物。)
(4)我们都喜欢七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
(吃蚜虫、辣蚧等虫子。)
(5)可爱的小蚂蚁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蜗牛,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蜗牛的舌特别发达,很喜欢舔嫩树叶吃。)
(7)知了知了叫的蝉吃什么呢?
(吃树干内的液汁。)
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蝉主要吃树干内的液汁,所以蝉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了吗,虫子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虫子分类
比如,有些虫子吃蚊子、苍蝇、飞蛾等,我们把这些虫子称为肉食性虫子。
还有的虫子吃草、树叶之类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草食性虫子。
请小朋友们自己把这些虫子分分类,把吃同类食物的虫子放在一起。
4.趣味练习:正确的找出昆虫的名字
看一看昆虫的图片,并贴出它们正确的名字。
三、 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探索有关虫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及时与小朋友交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路边种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作用。
能出颜色、形态等方面感受行道树的美,并尝试用线条、花纹、颜色来表现行道树。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马路边的树”组图;“行道树的作用”图片。
材料准备:画纸、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等。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马路边的树”,引导幼儿从颜色、形态等方面感受行道树的美。
——你喜欢图中的哪些树?
——它们都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这些树都种在什么地方?
小结:这些种在路边的树,叫行道树。它们的形态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有的树冠像一把伞,有的树冠像一颗球;它们的树叶颜色和形状也不一样,有的树叶黄、有的树叶绿,有的树叶细细长长的',有的树叶胖胖圆圆的……
出示图片“行道树的作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路边种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作用。
1.幼儿自由交流马路边种树的作用。
——为什么马路边要种树?
2.出示图片“行道树的作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路边种树的作用。
——这两幅图的路面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住在哪一幅图的环境里?
——如果你走在空气灰蒙蒙的路上,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路边种了树的这幅图里空气不会灰蒙蒙的呢?
小结:行道树可以美化环境、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让空气更新鲜;可以遮阴和消除噪音等,走在树下更凉快,住在马路边的人不会感到很吵,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还可以让开车的人看清道路的方向,行车更安全。
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绘画“长长的行道树”。
1.鼓励幼儿大胆运用线条表现树的外形特征,画出对行道树美的理解。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绘画时突出行道树的色彩和形态,尝试多种画法。(点彩画、水彩画、线描画等)
3.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画。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请家长带幼儿观察马路边的各种树木,并用相机记录看到的街树,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买菜"活动,了解常见菜的特点,体验买菜的快乐。
2、在操作与游戏中,使幼儿获得分类、数数及数物对应的经验,并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进行买菜的实践活动及开展买菜的角游活动
2、若干蔬菜、肉类、水产品的实物
3、幼儿用卡片、篮子、电话机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买菜的经历(了解常见菜的特点,共同分享买菜的快乐)师:前几天,陈老师带我们一起到菜场上去买菜了,你们觉得开心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 播放课件师:看了刚才的.录象,谁来说一说,你那天买了什么菜?为什么买这种菜?你是怎么买的呢?
2、 幼儿交流(教师引导幼儿从菜的名称、特征、营养、买菜的经验等方面加以交流)
3、师小结:菜场上的菜可多啦,有的买了蔬菜,有的买了鱼,有的买了肉类。因为每样菜都有它不同的营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样样菜都爱吃,我们的身体才能长得棒。
二、给菜宝宝分家
1、师:今天,送菜叔叔把送往菜场上的菜都混在一起了,这样,买菜的人就觉得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幼儿回忆菜场上的菜是怎么摆放的?引导幼儿说出把菜分类放开)师:按小朋友的办法要安好几个家,可陈老师只安了三个家,你们同意不同意?(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解蔬菜类、肉类、水产品类中的常见菜。)
2、幼儿操作活动"给菜分家"师: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叔叔把菜送到菜场去,送菜时看清楚你拿的是什么菜,应该放在哪个家?并把家里的菜放整齐。
3、 教师带领大家巡回检查
三、角游:买菜准备(创设菜场环境):
(1)协商4名幼儿为卖菜的叔叔阿姨,老师和其他孩子为买菜人
(2)"顾客"每人一蓝子,内有数物卡。
1、师:刚才我们把菜送到了菜场,可菜场上还没有叔叔阿姨卖菜呢?怎么办?(协商4名幼儿做卖菜人)
2、电话铃声介入:阿姨:"你是中2班的陈老师吗?我是厨房里的阿姨,今天厨房里的菜不够了,阿姨请中2班的小朋友帮帮忙、买点菜,行吗?"
3、阿姨给我们开好了购菜的"菜单"(老师出示两种"菜单"):看看菜单上说的是什么?看清楚了以后,你可以自己按菜单直接去买菜,不行的话可以问菜场上的叔叔阿姨怎么买?(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理解菜单的含义)
4、幼儿游戏(对第一次很快完成任务的幼儿给其提供第二次机会,难度加大)
5、买完菜的幼儿相互交流:你买了什么菜?买了多少?也可相互检查是否正确。(还可以鼓励幼儿向客人老师去交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了解、认识常见的蔬菜;蔬菜实物若干;《什么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说菜——交流分享
1、导入:每天无论是家里还是幼儿园,我们都要吃许多的蔬菜。
2、说说我喜欢的蔬菜
3、重点提问:你喜欢吃蔬菜吗?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幼儿个别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所以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二、选菜——了解蔬菜的食用部位
1、看ppt,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认识的蔬菜多,谁的本领大?
2、刚才我们介绍了各种蔬菜,那你们知道我们吃蔬菜的什么部位吗?(请2—3个幼儿介绍)
有只小熊也爱吃蔬菜,我们一起看看它吃对了吗?听故事《熊妈妈收菜》。
重点提问:小熊跟着妈妈去菜园收蔬菜,它们收了哪些蔬菜?(萝卜、白菜、西红柿)。你听了故事知道萝卜、白菜、西红柿应该吃什么部位呢?(萝卜吃根茎、白菜吃叶茎、西红柿吃果实)
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茎,有的吃它的叶茎,还有的'吃果实。
3、尝试分类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4个盆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依次介绍根茎、叶茎、花、果实4个盆子)你们动动脑筋,看清你们的盆子上的字,想想应该挑选什么蔬菜。
4、交流统计
三、吃菜——加深对蔬菜的印象
1、重点提问:你们吃过这些蔬菜吗?
2、重点提问:你们是怎么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汤、做蔬菜色拉)
小结:蔬菜的营养真好,是维持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个人可以长期不吃荤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为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我们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准备的蔬菜吃光光,做个健康的乖宝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一个美丽的布娃娃。
2.幼儿已获初步经验,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3.时间安排: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兴趣。
1.教师:你们认为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1.教师: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呢?
2.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3.借助布娃娃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师:美丽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布娃娃举起双手,她的影子怎么变化了?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师:你和你的影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四)绘画记录,请幼儿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1.教师提醒幼儿思考怎样画出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哪个?
3.教师和幼儿讨论:影子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活动评析: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并为他们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7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07
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30
【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28
关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5-16
有关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4-29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3篇04-30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3篇05-10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8
【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