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中班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常常会涉及"比较高矮"的内容。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设计游戏情境,分三个部分开展比较高矮的活动。
第一部分是人与人的比较。中班幼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关于高矮的相对概念,并且积累了一些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他们也喜欢在日常活动中互相比谁更高。因此,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们让幼儿在和同伴的反复比较中巩固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加深对高矮相对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人与物的比较。我们借助幼儿喜欢的"搭积木造房子"的游戏,引导他们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理解高矮。我们对幼儿造房子提出了要求--比班里最高的幼儿要矮,这使得幼儿不仅要和同伴合作完成造房子的任务,更要使自己建造的房子符合一定的要求。于是,在游戏中,孩子们开始用目测的方式进行估计,或者请班里最高的幼儿前来作实际比较,人与物的高矮比较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第三部分是物与物的比较。我们让幼儿通过为房子挂门牌号码来对自己所造的这几幢房子的高矮进行比较和排序。对中班幼儿来说,要完成对6幢房子的排序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这些房子高矮差不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先是帮助幼儿快速确定最高和最矮的房子(通过目测就可以直接比较出来),这样一来参与排序的房子的数量也就减少了两幢。我们还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工具一直尺、纸板。在必要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能使比较更为准确,也有助于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测量与比较的方法和概念,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想说明的是,我们经过多次尝试,选择大积木、奶粉罐、纸盒之类的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东西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对于它们的特性比较熟悉;二是这些东西自身有一定的重量,比较稳固,幼儿能够较快地造好房子,不易倒塌。
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乐意和同伴一起用多种材料造房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房子从矮到高排列。
2.愿意和同伴愉快地交流与合作,大胆地表达。
准备:
1.让幼儿收集各种造房子的材料,如纸盒、大积木、奶粉罐等。
2.1~6的数字卡片,直尺,纸板。
3.活动宜分组进行。
过程:
一、好朋友比高矮
1.师:我们这些孩子中,谁最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师: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自己比谁高,比谁矮?(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3.师:怎样比高矮?(请两个幼儿示范。)
4.师(小结):比的时候,人要站直,背靠背,脚并拢,人头放正,眼睛看前方。这样比出来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可以用手来比一比,或者请朋友来做裁判。
5.请大家一致认为比较高的幼儿和其他幼儿逐一比较,看看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最后看看这名幼儿是不是最高的。(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幼儿有关高矮的.概念,巩固比较高矮的方法。)
6.师(小结):原来我们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就能知道谁最高。
二、造房子
1.引出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比高矮的游戏。我准备了几种材料(逐一介绍材料),等会儿你们可以两人一组选择相同的材料一个一个叠起来造房子。(强调用相同的材料建造房子,为幼儿后续的建造和比较提供便利。)
2.提出造房子的要求:造的房子要比班里最高的幼儿矮;将房子造在场地后方,和其他幼儿造的房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房子要造得牢固,不容易倒。
3.让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材料造房子。(在幼儿造房子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以及每一组使用哪种材料、房子是否造在规定的地方,并引导幼儿请班里最高的幼儿与自己的"房子"比一比,看看"房子"是不是比他矮。教师在指导幼儿造房子时,最好使几幢"房子"的高矮差异明显些,以方便之后的比较。)
4.请班里最高的那名幼儿逐一与6幢"房子"比较,检验所造的"房子"是否符合标准。(在比较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造的房子比×××(最高的幼儿名字)矮"巩固幼儿对高矮相对性的认识。如果发现造的"房子"不符合要求,就引导幼儿及时调整。)
三、房子比高矮
1.师:这些房子一样高吗?我们一起将这6幢房子从矮到高排排队,先看一下哪幢房子可能排在第一个,哪幢房子可能排在最后一个。(幼儿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并用建造房子的材料为房子命名,如盒子房子等。)
2.师:接下去几幢"房子"该怎样排?(幼儿通过目测进行比较,判断出比第一幢"房子"高一点点的"房子",并请造房子的幼儿将"房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3.师:真的是这幢吗?请你来比一比,看看这幢"房子"是不是比××房子高一点。
4.师(小结):比较不同高矮的房子时,用眼睛看可能会出错,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5.和幼儿共同为前3幢"房子"排序,引导幼儿了解排序的方法。
6.师:那么接下来的3幢"房子"该怎么排呢?请造这3幢房子的孩子上来把这3幢房子按照顺序排下去。(在幼儿移动"房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防止"房子"倾斜倒塌。当发现有"房子"高度相近,不容易通过目测进行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直尺或者纸板等进行比较。)
7.引导幼儿给6幢"房子"装上1~6的数字门牌号码,规则是最小的门牌号码给最矮的"房子",即最矮的"房子"是1号,以此类推。数字必须是连续的。(幼儿为自己造的"房子"放上相应的数字。)
8.币幼共同检验6幢"房子"的门牌号码是否是从1~6连续排列的。
延伸活动:
教师为其中一幢"房子"加盖屋顶,并提问:这幢"房子"盖上屋顶之后,如果6幢"房子"仍然是从矮到高排,还是这样排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内容与要求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重点
为螺丝和螺帽配对,并简要地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
材料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
(1)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2.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问题一: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4)问题二: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5)问题三: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6)问题四: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7)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3.模仿游戏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制作原理:
利用重心移动的原理(电池滚动而带动外壳翻转)。
材料:
废旧1号电池、硬卡纸、双面胶。
制作方法:
1.将长20厘米、宽7厘米的硬卡纸围成圆筒状,再用双面胶粘贴固定。
2.将其中一个筒口用长8厘米、宽5厘米的纸封住。
3.在圆筒内放人电池,并用同样方法封住另一个筒口。
4.用水彩笔在圆筒上画一个站立的'小人(图①)。
玩法:将玩具放在斜坡上滚下来,筒上的小人会不断地翻跟斗,非常有趣。
平衡玩具(大班)
制作原理:平衡原理
材料:细铁丝、橡皮泥或乒乓球、硬卡纸、笔。
制作方法:1.将一根长20厘米的细铁丝弯曲成M状,然后在铁丝两端插上乒乓球或等重的橡皮泥(图②)。
2.把画有小动物头形的硬卡纸贴在铁丝上(图③)。
玩法:可放在手指或笔上摇晃着玩,体验平衡的神奇。
注意:必须符合力臂相等和两边物体等重这两个条件才能平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轮子、塑料玩具、陀螺、小棒、积木、圆纸片、吸管等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来猜一个谜语,猜猜是什么?
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风车)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教师:那除了风车能转,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
风车、陀螺、电动汽车、纸片、吸管,它们能转吗?
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玩的是什么?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5.小结: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有手推,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吸管穿过纸片,用手一转,纸片就转起来了等等。
6.讨论: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转?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动脑筋,想出来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了,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你们真棒。
二、借助绸带引出身体的转动
1.出示绸带(或丝巾)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的玩绸带转动,教师巡回看。
3.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让你的绸带转起来的?
(用手臂带着转,用身体带着转)
4.教师:我的绸带怎么没有转动呢?这是怎么回事啊?谁来告诉我?
小结:我们都发现了,绸带本身不会转动,是我们的身体转动带着它转动起来的,
原来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动,真神奇!
5.教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跳一个绸带舞!
三、运用肢体动作感知转动
1.师:那我们的身体还有那些地方,哪些部位会转动起来,
请小朋友找一找,转一转你的身体部位!(幼儿探索)
2.请幼儿交流:谁来说一说,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
请你上前面来试一试。
(舌头转、手臂转、辫子转、屁股转等等)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了。
四、了解旋转的秘密
幼儿操作,探索,通过观察交流,了解旋转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2、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1、提出疑问: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和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根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小问号(?)引导幼儿观察这几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这根传声筒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问号。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窗声同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传声筒,进行连接传声筒,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传声筒。
教学反思: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很近,每个幼儿都愿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流星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图片。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
中班科学教案――玩纸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玩纸活动,初步感知不同材料纸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各种废纸(大小、形状、颜色、特性等均不相同,但一定要干净)、酒精灯、火柴、脸盆、水、胶水、剪刀、抹布等。
五、活动过程
收集废纸活动。
幼儿将幼儿园和家中日常生活、学习用的绘画纸、复印纸、彩色纸、皱纹纸、蜡光纸、旧挂历纸及一些碎纸片均收集到班里的废纸箱里。
玩一玩。
(1)这些是什么样的纸?
①报纸、挂历纸。
②图画纸、牛皮纸。
③复印纸。
(2)纸可以怎样玩?
①纸可以撕。
②纸可以搓成一团团。
③用剪刀,然后再粘贴。
④可以卷成纸卷。
(3)哪些纸容易撕,哪些纸轻,哪些纸厚?
①这种牛皮纸我撕不了。
②这种白纸好撕。
③挂历纸厚,不透亮。
④报纸比挂历纸轻多了。
做一做。用废纸制作美丽的物品。如太阳下的.向日葵、五彩树、热带鱼等。
说一说我的作品。
(1)我用纸折了一个手提包。
(2)我用报纸剪了一个窗花,剪了一个纸帘。
(3)我用纸做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4)我撕了许多“面条”。
做纸塑。
(1)纸浆:课前幼儿亲手将收集的废旧纸撕碎浸泡在水中。
(2)幼儿自己尝试玩纸浆,捏成不同造型。
(3)幼儿纸塑设计,按照自己想法设计自己喜欢的造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房子的趣味。
2、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拿出字卡“房子”。你见过房子吗?见过怎么样的房子?
2、(出示图片“熊哥哥”)这是我的朋友熊哥哥,它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幢有趣的'房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理解故事出示背景图片讲述边提问:小房子的香味可能是什么?熊哥哥为什么不逃?(应该逃吗?为什么?)熊哥哥自己很喜欢吃蜂蜜,为什么还要吧蜂蜜涂在墙上呢?熊哥哥发现的房子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房子一样吗?讲述故事,并出示图片“熊弟弟”,提问:熊弟弟会去树林吗?为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4、迁移续编。可以出示图片让幼儿给房子涂上有香味的东西。“想想还有谁会到小房子这儿来,来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幼儿续编故事,并给故事起名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7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07
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30
【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04-28
关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5-16
有关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4-29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3篇04-30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3篇05-10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8
【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