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9-21 16:19:14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过程与方法: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2、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手的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2.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二、聚焦

  1.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2.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三、活动探索

  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2.测量桌子和书。

  (1)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2)分发材料。

  (3)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4)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3.汇报测量结果(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四、研讨

  1.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手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一、聚焦

  1.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2.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1)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3.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

  ②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

  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作业布置:观察家庭里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

  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

  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二、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

  (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三、 小结

  过渡: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

  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设计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做“猜叶子”的游戏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二、聚焦

  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活动探索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2.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四、研讨

  1.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拓展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二、聚焦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远。

  (1)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2)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远”,评出全班跳得远的纸蛙。

  四、研讨

  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作业布置:做叶画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秋季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在秋季成熟的果实;了解一些动物在秋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身边和秋天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秋季的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发现身边和秋天相关的现象。

  教学用具:PPT课件

  一、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指的是哪四季吗?

  生:春、夏、秋、冬

  师:展示图1生活情境:秋风吹走了波波的帽子,吹落了树上的黄叶。琪琪捡起地上的落叶说:“怎么满地落叶呢?”彬彬说:“是秋天来了吧?”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秋天吧!

  问:秋天来了会有哪些变化呢?

  生:天气变冷了...风变大了...树叶黄了...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秋天有一些直观而容易发现的变化,例如:天气变凉、树叶变黄、落叶、风变大等等。秋天在夏天之后,有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气温的下降。另外,由于气温变化及其他原因,很多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黄、枯萎、凋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

  二、活动指引,学习新知

  活动1秋天来了

  师:展示图2

  秋风送爽,天气转凉。你能从哪些现象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请同学们从气温、雨、风等方面来说说秋天的变化吧!

  生:举手回答。“秋天的气温变冷了”“雨多了”“风变大了”…

  师小结:是的。相对其他季节,秋季明显感觉到气温的下降,而秋季气温下降往往是伴随着秋风而来,所谓“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呢!因为这些秋风是从北方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所以比较清凉,风向稳定,风力有时会比较大。

  我们看到书上小女孩手持风车的图片就是提示我们秋风的特点,秋风来了。

  活动2秋天的动物和植物

  师:展示图3

  秋天,很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动物的活动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到图中背景包括了秋天的树木、小草的叶子变黄了、大雁南飞以及收割机在收割庄稼。插图分别是什么呢?

  生:有向日葵、柿子、蚂蚁、松鼠。

  师:对的,那是一些秋天的果实和动物在储备过冬的食物。请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果实是在秋天成熟的呢?

  生:橘子…苹果…橙…

  师小结:很多植物的果实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柿子、苹果、海棠、山楂、石榴、梨、核桃等。也有很多农作物的果实同样也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水稻、棉花、大豆等。而动物在秋季的变化主要有换毛、迁徙、储备食物等。

  三、游戏互动,兴趣激发

  组织学生去校园里找找秋天的迹象。比如观察一下秋风的风向及风力大小。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塑料花、植物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好。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

  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布置:

  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2、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科学上册《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教案08-27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6-2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27

科学活动教案08-2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08-2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08-2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8-29

有关科学教案08-07

中班科学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