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

时间:2024-03-05 16:47:50 教案 我要投稿

《折线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xx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使学生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基于数据作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四、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例1:张小楠把自己6——12岁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2.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后小结:

  表中有两组数据,一组是年龄,一组是身高,年龄按从小到大的次序连续变化,身高按从矮到高的次序连续变化的'。

  在小学阶段,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为了更件清楚地表示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张小楠把表中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师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究竟是怎样表示数据的?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后指出:折线统计图的主体部分是一条“折线”。所谓的折线,就是由几条线段守望相接连成的图形。

  3.重难点精讲

  提问:看图想一想,这条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探究完算法交流后小结:

  先要确定表示某个年龄的点,再联系纵轴上标注的刻度确定表示某个年龄身高数据的点的位置。

  提问:点的位置与身高的高矮有什么关系?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点的位置月上,它表示的身高就越高;反之,它所表示的身高就越矮。

  讨论:纵轴最下面的一段没画成实的直线段,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没有低于110厘米的身高数据,这一段刻度被省略了。

  讨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他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可以根据折线的整体状态和走势作出判断,因为图中折线是由左下方往右上方延伸的,所以它就表示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提问:从图上看,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交流后小结:

  看折线中的某一部分的倾斜程度。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慢。

  提问: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①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一定超过144厘米;②至于超过的厘米数,估计位5——5厘米较为合适;③由于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非常多少,所以上面的预测带有不确定性。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5.课堂检测

  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讨论下面的问题: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你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从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最快?

  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长得最快?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

  六、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七、作业布置

  你上小学后体重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体重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预习第23、24页的有关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能够依 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更清晰的看出数据变化的情况 ,常省略空白部 分。

  教学难点:

  发现数学问题,依据数据变化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师: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2.出示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后思考: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生病时体温变化情况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2)小丁丁的折线统计图中的“~~~ ~~~~”表示什么意思?

  (3)使用这个 符号的折线统计图 有什么优点?

  交流汇报得出 :使用“~~~~~~”符号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晰的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4.根据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小丁丁)

  ( 2)图1和图2中纵轴 上的1小格分别代表多少℃ ?

  (图1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1℃,图2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0.1℃)

  ( 3)8时小亚的体温是多少℃?(37.6℃)

  (4)17时小亚的体温大 约是多少℃?(37℃)

  5.总结:

  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二、应用

  某地区1997--20xx 年每百户家庭彩色电视机平均拥有量情况如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 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 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折线统计图》教案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圆规量角器。

  教学过程:

  xxx

  直接导入:

  师: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

  生:能直观看到项目的数量,便于比较。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回顾与整理:

  1.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分类和绘制方法,这节课还是按照这三点来进行复习,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关于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提纲:

  (1)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折线统计图的分类。

  (3)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充分讨论后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

  (1)汇报统计图的特点。

  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看出各个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的分类: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3)绘制方法。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整理数据。

  ②画出纵轴和横轴,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③根据数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④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并标出图例。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根据所给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②用360°乘相应的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个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③画一个大小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对应的扇形。(注意各个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圆)

  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

  4.应用统计图的知识解决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图例制表时间

  多比较发展趋势

  预测建议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折线统计图》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10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谈话: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枚数 第几届

  国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国

  15

  5

  16

  16

  28

  32

  美国

  83

  36

  37

  44

  39

  35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折线统计图》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xx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xx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xxxx—xxxx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折线统计图》教案12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6~118页上的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教具准备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

  生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实,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

  师:总结得很好。

  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师: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师: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生1:我发现折线统计图上有名称、时间。

  生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师:你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

  生2: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师: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生1: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师: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2: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生3: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生4:还有,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师: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并简单说明一下"非典"病人数量变化的情况吗?根据变化情况,你估计6月份"非典"病人会怎样变化?

  (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师: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7页(1),(2),(3)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生2: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折线统计图》教案13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xx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教案14

  【设计说明】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反映了两者在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课的例题呈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情境图)

  2.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时说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的支数)

  (2)动手操作。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你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展示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师生共同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纵轴和横轴,标明起点。

  ②根据纵轴长度并结合所给数据确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是多少;在横轴上确定各项目的位置,即等距离确定各直条的位置。

  ③取各数量对应的点,画出直条,并在直条上标明数据。

  ④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等。

  3.导入新知。

  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教材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回顾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课件出示教材105页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15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教案】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20

《统计图》的教学反思06-23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18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09-26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0-01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17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09-01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 》说课稿12-25

小学六年级《数学扇形统计图》说课稿01-16

大班健康教案车轮滚滚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