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5-21 15:48: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教案

小学教学教案1

  【教学要求】:

  ⒈关于城市别称的字词句练习。

  ⒉写好左边有撇的钢笔字。

  ⒊读读背背成语和名句。

  ⒋口语交际——说笑话。

  ⒌学写毛笔字——斜捺和平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第一部分

  ⑴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读城市的名字及别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

  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⑷你了解哪个城市,能说一说吗?

  ⑸连线。

  ⒉第二部分

  ⑴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选择做题。

  ⑶小组学习:交流所写的答案,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⑷完成全部的练习。

  ⑸指名说说填写的内容,纠正。

  ⒊第三部分

  ⑴小组学习:介绍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⑵小组汇报。

  ⑶练习:写写城市的名称和它们的.别称。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读一读“小小建议”: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⒊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⒋这三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指名学生说。

  ⒌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

  ⒍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小学教学教案2

  一、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第31页内容,数学教案-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学生会自己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几种表格、卡片。

  五、活动步骤

  1、导入

  师:现在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你们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发言。

  师:大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进行探讨,看看能发现什么,能解决什么!

  (出示课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2、新课

  师:据老师了解,课前大家都是以8人小组参与了活动,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想展示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展示呢?

  学生汇报。

  师:那么,哪个小组想来介绍一下你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学生各组汇报自己组上的内容,教师指定一组展示统计表,并汇报。

小学教学教案3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小学教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单词:sun, moon, bridge, train, ship。

  (2)掌握句型:How many planes are there in the sky? There is/are ___。

  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说出所学交通方式的表达。

  二、教学过程

  Note: For this lesson bring in many interesting pictures that the students can use for discussions。 These can be pictures from magazines, or the newspaper。 If you want to keep them nice and use them again, mount them on cardboard first。

  Step 1 Revision

  1 Check homework。

  2 Review I can see … by playing I spy from Lesson 52, Some ideas for extra practice or enrichment, Section 2, Page 118 of TB 1A。

  Step 2 Presentation

  Have students work in small groups。 Give each group a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Have each group make a list of all the things they see in their picture。 Then have them change pictures with another group and do the same。 Now have both groups compare their lists。

  Step 3 Look and learn

  Note: When teaching new words, its a good idea to remind the students of the spelling rules they know。 For example, refer to soon and afternoon when teaching moon。 This should be made a constant feature in your teaching of new words。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大阪府教育基条例修正实施後 知事首度参与教育20xx年加拿大留学时间规划确定目标选择学校雅思写作提高为自己制定高目标外籍专家谈PS——关于目标目标:大学不该一味追求经济成长个人陈述写作程序第一步:脑力风暴实用性:大专生留学的三重境界女性高学历人数增多 政府目标超前实现欧盟理事会拟订新指标促进欧洲青年海外学习经验英媒:联络我们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Lesson 109教学设计

  SB Page 56, Part 1。 Teach sun, moon, bridge, train, taxi, and ship。 Using the picture, explain that the is used for unique natural elements, such as the sun and the moon。 Practise this chain drill with the students:

  A: (Looking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B: I can see the 。sun。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C: I can see the moon, etc。

  Step 4 Ask and answer

  SB Page 56, Part 2。 In pairs have the students ask each oth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picture in Part 1。 They can use the model to help them。

  Step 5 Guessing game

  For this game, have several pictures of vehicles, e。g。 a bus, car, plane, etc。 drawn on pieces of paper。 The object is to have the students guess what type of vehicle is in the picture by asking questions about it。 Hold up the paper and ask What kind of vehicle (运输工具) is this? Can you guess? Help th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like, Can many people sit in it? Does it go fast / slow? Does it go in the sky? Does it go on the water? How many doors does it have? etc。 The person who guesses correctly, can then come up and hold the next picture and ask the class questions。

  Step 6 Ask and answer

  SB Page 56, Part 3。 Ask the students questions like, Is /Are there … ? Are there any birds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 are there in the sky / on the bridge … ? Then let 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king each other questions。 Now books closed! Ask the students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 and see if they can answer from memory。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大阪府教育基条例修正实施後 知事首度参与教育20xx年加拿大留学时间规划确定目标选择学校雅思写作提高为自己制定高目标外籍专家谈PS——关于目标目标:大学不该一味追求经济成长个人陈述写作程序第一步:脑力风暴实用性:大专生留学的`三重境界女性高学历人数增多 政府目标超前实现欧盟理事会拟订新指标促进欧洲青年海外学习经验英媒:联络我们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Lesson 109教学设计

  Step 7 Workbook

  SB Page 137, Wb Lesson 109, Exx。 1—4。 Do all these exercises orally in class。 When doing Ex。 2, you may explain why a / an / the is used。 If necessary, briefly review the rules for choosing the correct article。

  Get individual students to do Ex。 4。 Help when needed if they have trouble with the translation。

  Homework

  Learn the new words in this lesson。

  Write the sentences in Ex。 4。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Lesson 109教学设计》由出国编辑整理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大阪府教育基条例修正实施後 知事首度参与教育20xx年加拿大留学时间规划确定目标选择学校雅思写作提高为自己制定高目标外籍专家谈PS——关于目标目标:大学不该一味追求经济成长个人陈述写作程序第一步:脑力风暴实用性:大专生留学的三重境界女性高学历人数增多 政府目标超前实现欧盟理事会拟订新指标促进欧洲青年海外学习经验英媒:联络我们

小学教学教案5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不辞辛劳地摘回一串葡萄,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喊孩子快逃。小狐狸逃了出来,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学习5个会认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童话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4、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比较生动地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5个会认字。

  2、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熏陶。

  教学难点:

  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2.开展词语游戏,复习词语。

  学生认读词语: 狐狸 饥饿 采摘 附近 冒险 山洞 一颗 嗓子

  二、品读课文,体会母爱

  1. 出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默读要求;

  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读完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最想说的话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写在随堂本上。

  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

  2. 学生默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出来,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 指导朗读,体会狐狸的爱子情深。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

  第一自然段重点

  1、出示句子,换词语: “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2、体会“终于”一词的用法。

  3、当时狐狸妈妈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谁来读一读?

  B、第三自然段重点: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1、出示句子: “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翻过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这句话哪个词用了三次。用了三次,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哪个词看出要找到吃的东西不容易。

  3、当时狐狸妈妈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谁来读一读?

  C、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

  D、那一串香甜的葡萄是怎样来的?

  4. 教师总结: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危急时刻那揪心的喊声,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5. 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

  6.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续编课文

  1. 妈妈为小狐狸留下了一棵葡萄树,可是妈妈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续编课文吧!

  2.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3、 学生小组合作续编课文。

  4、讨论交流。

  四、课后作业

  1. 学完课文之后想给自己布置一些什么作业?

  2. 教师提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课余看一看有关母爱的文章、书籍。

小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的背诵课文。学生体会识字方法,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能自主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国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旗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我们参加升国旗仪式,你是怎样做的?别人是怎样做的?

  2、学生讨论,与课文联系

  板书课题:升国旗。学习生字“升”

  指导“升”

  师范写,注意各笔画的位置第四笔要长一些。

  集体书空

  描红

  仿写

  二、初读课文

  1、利用汉语拼音读课文,标出句子序号。

  2、前后桌互读,检查帮助。

  3、小组内逐句读

  4、指名逐句读

  5、指名读全篇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同桌互指互认

  3、开火车读

  4、你怎样记?你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认识生字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自主识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句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课文

  4、认识“!”师说明“!”号意义,生试读

  5、熟读课文,试着背下来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立”“正”

  2、看笔画跟随表,边说边写

  3、前后桌互向说说

  4、描红,注意观察各笔画的位置

  5、仿写

  6、指名板演(分析)

  三、练习

  背诵课文、抄写生字三遍

  作业: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小学教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1、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学生做,教师巡视

  (3)汇报订正

  3、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三九()五八()  ()八二十四

  ()五一十()七三十五()七二十一二()十六

  3、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4、完成第3、4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教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聪明、智慧。他们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风俗民居、迷人的歌舞、神话传说深深吸引学生们。

  1.初步了解云南彝族生活的民情、民俗等特点,欣赏彝族民间服饰——多褶长裙。

  2.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通过学唱歌曲表现欢快的情绪,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

  3.设计制作彝族服饰——多彩的裙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观察、模仿能力。

  4.感受彝族火把节、感受节日的喜悦,进一步了解彝族的民风、民情、民俗。

  二、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心理,实际依旧是以自我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在经过小学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心理上产生了部分变化,原先比较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开始有了一些转变,但是他们的主观心理仍旧非常突出。所以对于他们在以学科为目标的学习中,不应该从某种技能和方法上的掌握上去要求,而应该从“学会学习”的方法论认识方面加强引导,逐步培育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具体到艺术学习实践上讲,就是要让学生在感受上下功夫,这样他们的表达就会比较丰富。这其中既有言语上的'“说”,又有行动上的“做”,还有情绪上的发泄——“唱”。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三、教学、学习目标设计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等学科特点。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目标时也涉及到了几个方面:

  1、按照艺术课程标准,二年级学生应该注重对艺术的感性体验和积累,因此,本课以人文主题为显线,以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为隐线,突出学生的人文价值。

  2、通过游戏、欣赏、认知、歌唱、创作等一系列综合艺术手段,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静交替,不断丰富孩子的视角感受,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一个又一个为他们铺好的美丽的台阶,从而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4、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利用多媒体使学生了解、感知彝族的民风、民情、民族艺术。从学生生活入手,使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开展学习活动,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这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

  2、通过学唱歌曲和动手制作彝族多彩裙摆等艺术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艺术氛围,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艺术的烘托中开始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互动中学习。

  3、师生合作演唱歌曲、共同感知了解民风民俗、一起动手制作多彩的裙摆、共度感受彝族火把节,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用多种艺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

  4、通过对彝族民间服饰——多褶长裙的欣赏、感受和设计、制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钢琴等。在本课时,通过图片的感知等,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现代教学的重要性,凸显了学科之间的现代技术整合。

  教材分析:

  1.初步了解云南彝族生活的地域、民俗等特点,欣赏彝族民间服饰——多褶长裙。

  2.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3.设计制作彝族服饰——多彩的裙摆。

  4.感受彝族火把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彝族石林的自然风光,了解彝族民间传说《阿诗玛》,感受彝族火把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彝族的民俗和文化,感受彝族人民勤劳、纯朴的民风。

  2.通过对彝族民间服饰——多褶长裙的欣赏、感受和设计、制作,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以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3.学唱彝族儿童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火把节的欢快情绪,加强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和感受彝族的民俗和文化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色彩鉴别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课前准备:

  1.彝族民间服饰——多褶长裙

  2.多媒体教学课件、钢琴

  3.胶水、剪刀、彩色皱纹纸、画笔等。

  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5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渗透奉献精神的教育。

  学习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乐于奉献。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师写:愿望 你们有什么愿望吗?说说你的愿望。

  小花、小河、小树、雪花也有着它们的愿望,而且还格外美丽,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美丽愿望吗? 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

  学生说。

  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师:春天来了,金色的`小花在草地上悄悄地笑了;夏天到了,绿色的小树挺直了腰杆,撑起了绿色的小伞;秋天到了,明亮的小河长着欢快的歌;冬天到了,洁白的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都像快乐的孩子,他们快乐,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美丽的愿望。是些什么愿望呢?赶快打开书去问问它们吧!

  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为读文做准备。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3.学生试着把课文读流利,把难句长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读通句子。

  4.同座之间合作读课文。

  5.学生集体交流:小花、小河、小树、雪花的愿望是什么?

  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

  学生读生字,读好了举手。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同座合作读课文

  学生交流读文感受。

  四、自主选择,精读指导

  1. 学生自由读诗歌,再把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节,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读给大家听。读、议、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学生提出喜欢的小节,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读。

  学生自由读诗歌

  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节,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试着朗读。

  读、评议、读。

  读中激发想象,把诗歌变成画面

  1.教师激情描述:冬天来了,我要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小雪花能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

  2.学生说。

  3.师生合作,画一画下雪时孩子们游戏的情景。

  4.学生再读这一小节,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谈下雪时自己的心情以及想做什么,互相补充。

  师生合作,画一画下雪时孩子们游戏的情景

  学生再读这一小节,表达自己的感受

  拓展练习,鼓励表达

  1.学生畅谈一年四季还有哪些自己喜欢的事物,仿照课文的样子说说他们的愿望是什么。

  2.找好朋友交流自己心中的愿望,然后集体交流。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仿写一两节。

  学生畅谈,说说他们的愿望

  集体交流

  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字型特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书写,

  4.书写反馈

  学生观察字型特点

  学生练习书写

  反思:

小学教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初步学会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人民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引入,再从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和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等方面导入本单元的课题,引起学生们(尤其是城市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1)请学生阅读或朗读歌词后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两位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歌名叫《冬瓜和南瓜》?这首歌曲表现了主人公的一种什么精神? 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冬瓜与南瓜,因为城市的'儿童可能不太熟悉。

  (2)学唱歌词,注意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X.”和“X X X”,还应注意休止符,尤其是“0X”中的八分休止符。

  要注意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叙述、亲切、明朗,速度要把握好,必要时还可以解释一下“瓜蔓”和“小英英”,并对一些字进行“整音”,如“拱”、“洒”等。

  (3) 学唱最后12小节歌谱,要求学生注意到歌谱中没有“4”“7”这两个音。

  3、 再次复习歌曲《冬瓜和南瓜》,并要求课下设计恰当的表演动作。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参与率。

  2、能否初步学会歌曲《冬瓜和南瓜》,节奏、旋律、情绪正确。

小学教学教案11

  原文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韵。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给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13个,区别“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理解新词19个。

  2、会按“谁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写句子;知道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的时间,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数及其生活的主要区域。

  4、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汉字部首的确定;顿号的用法。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筷子的由来。

  教学准备

  筷子、磁带、录音机、字典、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筷子的传说

  快子:树枝

  筷子:细竹

  种类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银筷

  教学后记

  作为一种伟大的发明,作为祖国荣誉的介绍,4、5两个在情感教育上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史实,一个是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通过抓住对“传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筷子发明的过程,并学会复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为指定的生字确定部首,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区分“鱼”与“渔”,“两”与“俩”的用法。

  2、知道并能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传说”,教学“筷”。

  筷为什么是竹字头?由此可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思考:传说中第一双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2、反馈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划出新词。

  2、四人小组完成填空。

  筷,()结构,查()部,部首在()。

  烫,()结构,查()部,部首在()。

  嫌,()结构,查()部,部首在()。

  印,()结构,查()部,部首在()。

  3、小结

  上下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上,有时在下;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有时在右,有时在左。

  四、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顾部首查字法步骤。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这个字有几种意思。

  3、独立查“印”,说说你是怎样分步查到的。

  4、比赛:课作1

  五、巩固部首查字法,区分形近字。

  1、区分“鱼”与“渔”

  a、第一双被称为快子的筷子是谁发明的?

  b、渔夫的渔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来。

  c、以捕鱼为生的人叫——。“鱼”与“渔”意思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查鱼,该查什么部?

  d、小结:大多数独体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这个字,如“骨”“弓”等。

  2、区分“两”与“俩”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俩”,说说他的意思。

  b、“两”和“俩”谁的使用范围大?为什么?

  c、课文中“两个渔夫”明明指人,为什么不用“俩”?

  六、课堂作业

  课作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2、学习课文,了解筷子种类之多,使用之广;学习顿号的用法。

  3、复述关于筷子由来的传说,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1段

  1、自读,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第2段

  1、指名读,说说筷子最初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快子”的由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顿号的用法

  1、帮助渔夫很快喝完稀饭的快子,后来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这说明什么?

  3、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4、读最后一句,体会顿号的用法。

  五、学习第4段

  1、读第一句,说说这一句写什么?

  2、读第二句,进一步体会顿号的用法。

  a、他们是谁?

  b、这句话为什么要用上这么多顿号?

  c、课作5

  3、学习第三句。

  a、为什么要特别点一点“西方人”?

  b、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处吗?

  d、朗读练习

  六、课堂练习

  1、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课作3、5

  3、用“谁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课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学着用筷子吃饭。

  皇帝很谦虚。

  这句话说明筷子是老百姓先会使用。

  皇帝很愚蠢。

  b、全世界有14亿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这句话说明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数。

  筷子的流传很广。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快()俩()印()洲()鱼()导()周()稀()

  筷()两()映()州()渔()异()绸()希()

  二、造句

  1、自豪——

  2、了不起——

  教学反思

  《筷子的传说》这篇课文是个民间传说。课文介绍了传说中中国人发明筷子的由来以及它的发展,还介绍了使用筷子的人数和区域。

  一、导入

  筷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我先由谜语引入:兄弟一样长,出入都成双,酸甜苦辣咸,他俩总先尝。然后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家用的是什么筷子,接着问他们想不想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课题中的“传”是个多音字,与刚学过的《唐老鸭新传》中的“传”不同,对“传说”一词的理解,通过两句句子进行比较:传说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筷子。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筷子。让学生说说这两句句子的不同,学生能作浅层的理解,能讲到“不一定是真实的”的意思。

  二、识字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做到读准字音。然后用好办法记住生字,再从文中找到生字的.好朋友(词语),读一读。然后进行交流、分析,特别难的则描一描、认一认。“俩”这个生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学过的生字(俩——两)帮助学生进行生字的记忆。(查字典理解俩是两个人的意思,后面不再跟数量词,而两是数词,后面要跟量词。

  生字“渔”,则通过与一条鱼的“鱼”进行比较,通过填空来加以区分识记:()夫划着()船,打回来满满一船()。将课文生字组织在新的语段中,让学生朗读:传说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没想到吧,这一伟大的发明却和两个渔夫有关。一天,他俩比赛吃饭,但是饭很烫,一个渔夫顺手从河岸上折了两根树枝在碗里拨动,就这样“筷子”发明了。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阅读,还在新的语境中使生字得到再次的强化。

  三、阅读

  本课的2、3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介绍了筷子的发明这一传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说一说筷子是怎样发明的,“快子”又是怎样变成“筷子”的,“筷子”有哪些品种,然后交流,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习最后一节课文时,我问我们班美国籍的孩子任磊,美国人吃饭一般用什么?你们现在在家吃饭用什么?通过他的回答,孩子们知道了外国人(西方人吃饭习惯于刀叉并用,现在许多外国人都学着用筷子吃饭呢!用筷子吃饭不仅卫生、雅观、安全,而且有益健康,使手指更灵活,促进大脑发展。

  四、说话练习

  课文课后练习上有三幅插图,你认为伞是怎样发明的?我让学生选一二幅图,编个小故事,用人们发现(什么)可以(怎样)。于是发明了。说说你认为伞是怎样发明的?只要说得合理,就可以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着看懂图片的意思,训练了规范说话,发展了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鼓励学生回家找找有关发明的小故事,找到后先自己读一读,再推荐给同学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长知识,养成爱看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的多媒体配套光盘中有动画,演示了两个渔夫很偶然的发现,多媒体动画的运用,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小学教学教案12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小学教学教案1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在初读课文时,应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我采取四种不同形式的读来落实这一目标: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轮流读课文,读通句子;三、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四、浏览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学生通过这四次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理解课文起来就不会太吃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理解1-3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麦得斯国王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当得知神灵要赐给他点金术时他心花怒放。第二自然段抓住“贪得无厌”引导学生认识麦得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让学生结合字典里的解释理解贪得无厌,再让学生结合他国王的身份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从而体会贪得无厌是国王受到惩罚的原因。第三自然段中抓住“心花怒放”体会麦得斯得知神灵要赐给他点金术时他欣喜万分,首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为什么心花怒放,然后结合生活说说你一高兴会怎样做?怎样说?最后指导学生读好麦得斯的话。在课文的教学中,我能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扣词扣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的理解,并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印象,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对1-3自然段的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识字教学中,我注重了字音、字形的指导,但在写字这一环节有所疏忽,当时马上要下课了,就要学生课间写,其实这不利于学生写字指导,学生下课写的字肯定没有上课写的好,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作业,以后需注意。

小学教学教案14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夸大事实。其实,作文教学应该“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好的作文只需要能写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到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等去“找春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部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宇,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 )”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 )”。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三、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语文教学论文 )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训练注重做到课内阅读典型引路,课外阅读增加积累。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因此,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四、作文教学的内涵感召要有震撼的作用

  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尽量多的内容。中、小学生作文篇幅更短,所以作文的切入角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

小学教学教案15

  一、感受涛声入情境

  小朋友们,轻轻地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地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播放一段大海的声音)谁能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呢?或者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地方呢?

  对啊,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那么,你们想象中的大海或者海边是什么样子的呢?(畅谈)

  二、欣赏优美小韵文

  1、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一起来到海边,看看它是否和小朋友想象中的一样呢?(课件展示)

  2、提问: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1)根据学生说的师随机贴卡片并领读。

  (2)谁来做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随机奖励)

  (3)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了四组,你最喜欢哪组呢?请你读给大家听。(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读)

  (4)读得真好!老师能问问你为什么喜欢读吗?

  3、师随机点拨

  (1)沙滩是什么样子的啊?(指名说)

  如果我们把鞋子脱了,赤着脚丫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快让我们把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吧。(领读“沙滩”)、

  哎,大家见过贝壳吗?老师这儿有许多的贝壳,你们想看看吗?(想)好的,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边看课件一边问)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句话呢?(指名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说)

  小结:光着脚丫走在沙滩上,还能看到这么多的`贝壳,真实一件幸福的事啊!能把第一组词语读好吗?

  (2)海风吹来了,听!它把谁也带来了呢?

  (欣赏课件)问:浪花怎样啊?一群海鸥飞过来了,它们好象在说什么呢?

  师小结:海风吹过,浪花在跳舞,海鸥在唱歌,多快乐啊!让

  我们美美地把第二组词语读一读吧!(齐读)

  (3)读得真好!大海可真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示课件)问:那个绿色的是什么呀?吃过吗?珍珠见过吗?(实物出示)

  师小结:美丽的珍珠,调皮的鱼虾,长长的海带,谁来读的美一点呢?(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那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示课件)

  大海里除了珍珠、鱼虾、海带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宝贝,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示课件)指名说

  (4)师问:什么是港湾啊?

  师小结:晚霞落下去的时候,港湾静悄悄,静悄悄,出海的渔船都回来了。谁能把第四组读好呢?(分组读)

  (5)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读这些词语。(齐读)

  三、勇做“沙滩开荒者”

  瞧,这是一片还没开发的大海、沙滩,看上去非常的荒凉。老师想请大家动动手,做一回“沙滩开荒者”,设计出最美丽的图画。你们愿意吗?(边放音乐生边贴图),下面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

  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现在的大海、沙滩多漂亮啊!有那么多美丽的贝壳,那么多的鱼虾,长长的海带,再也不荒凉了,你们真棒!

  四、乐做“沙滩小导游”

  现在的大海变的美了,老师可要给小朋友出一个难题了,这回啊,老师想请大家来当一回“沙滩小导游”,用上学到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几句话,你们行不行啊?(行)好的,现在你们就可以走下去把它介绍给听课的老师,向他们请教,让他们给你出出主意,开始吧!(师巡视,生走下去介绍,过一会交流,师加以点评)

  听了这么美的介绍啊!老师真想唱首歌,你们想不想啊?(想)好,老师啊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吧!(伴着《搏浪鼓》的音乐唱歌,巩固词语)

  海风吹,浪花涌,海鸥飞,

  让我们漫步沙滩。

  光脚丫,拾贝壳,

  让我们尽情欢笑。

  晚霞落,港湾静,渔船归,

  珍珠、鱼虾、海带满舱。

  五、带情入境读韵文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去海边走了走,看到了大海迷人的风光。最后,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识字5(配着音乐,齐读课文)

【小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教案教学设计最新12-12

教案教学设计05-20

关于《师说》教学教案01-28

蜜蜂教案及教学反思01-12

钓鱼教案及教学反思01-19

小学教学教学计划03-12

小学教学总结06-12

小学教学设计01-14

小学教学反思10-17

小学体育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