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1 15:48:58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学完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乘法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中间或因素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也有所掌握,所不同的是,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并总结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尝试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不同计算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数的特点,采用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创设实践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相乘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开心吗?(开心)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好不好?(齐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

  2、听歌曲《谁唱歌》, “谁唱歌儿喔喔喔?”(公鸡)谁唱歌儿“咯达咯达咯哒”?(母鸡)什么时候母鸡会“咯哒咯哒咯哒”地唱歌呢?(生鸡蛋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关于0的运算,我们学过哪些呢?(复习有关0的运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在乘法运算中有关0的特性,(板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呢?

  3、(热身)口算:35x2= ? ? ? 19x5= ? ? ? 250x5= ? ? ?140x6= ? ? 160x30= ? (让学生观察160与30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口算,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以及依据。

  2、怎样进行笔算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本子上试一试列竖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3、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黑板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4、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这种简便的方法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让学生来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5、考考你:哪一种算法更简便?(让学生巩固:列竖式时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6、让学生观察106和30这两个因素的特点,106的中间有0,30的末尾有0。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探究:列竖式时有简便方法吗?怎样列竖式更简便?让学生上黑板做,并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7、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究:106中间的0是否能省略不乘、不写吗?学生发现: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如果因数中间的0不相乘、不写的话,积就会少了一位数,积就会比原来小。得出结论: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素相乘。

  三、知识运用与拓展

  1、火眼金睛,比智慧:先让同桌互相讨论,找出题中的错处, 改正。再请学生上讲台指出错处,并改正。(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拓展:(看视频)计算故宫的占地面积:每个足球场的.长110米,宽70米,故宫的占地相当于90个足球场那么大,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领略祖国的博大与壮观,开阔视野,情感熏陶,激发探究热情)

  四、谈收获,质疑

  1、请学生谈收获: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数相乘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

  3、唱《“0”的儿歌》:先听《如果开心的话,你就拍拍手》,再唱《“0”的儿歌》(知识点与音乐整合,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寻找生活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问题。

  2、完成书本第49页练习八的第4 、 5 题。

  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导入生动、有趣,而且为新课作针对性的铺垫,整一节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这个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新课以及进行练习巩固几个环节,让学生上黑板演算、分析计算过程,学生不但得到了锻炼,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看视频,了解故宫的博大与壮观,进行情感熏陶,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知识,把学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素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方法)灵活地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在谈课堂收获之后,打着节拍齐唱《0的儿歌》,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深度小结,以儿歌的形式,灵活有趣,增强记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お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平行线意义及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互平行”;正确、规范地画出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准备学习

  (1)画一画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两条不相交的线吗?

  学生一一举例,课件闪动吊杆、双杠、跑道线,花台上下两边。

  教师:请大家想像一下,这两条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教师用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板书课题:平行)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1)看一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课件显示:铁轨、跑道线、双杠图。)这三幅图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这3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课件显示)。

  (2)做一做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书96页上边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我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课件显示平行线的概念)

  (3)说一说

  教师:这些图形认识吗?看一看这些图形中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以下图形)

  学生观察后说出: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上下、左右两边互相平行,梯形上下两边互相平等,三角形中没有互相平行的边。(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闪动图形中互相平行的边)

  2、画平行线。

  (1)看演示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那怎样画平行线呢?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首先来看一看怎样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

  课件演示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先用三角板任意画出一条直线,接着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一对,用其中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已画直线;二靠,用另一个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靠齐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贴紧靠齐的边平移第一个三角板到新的位置;四画,沿第一个三角板原对齐已画直线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的一部分再延长。(简单地说就是:一对、二靠、三移、四画。)

  (2)跟着画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现在跟着老师一起用两个三角板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学生跟着一起画,画时注意理清步骤:一对、二靠、三移、四画。(之所以观看课件演示后还要教师带着画,是因为刚进入高段的学生往往还存在作图不规范、操作不严谨的缺点,教师带着学生画的目的就是强调作图操作时一定要规范、严谨,避免学生作图操作的随意性)

  学生画好后,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3)尝试画

  教师:用三角板和直尺又怎样画平行线呢?其实啊,方法和步骤都大同小异。先来看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略)。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学生在操作时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汇报自己是怎样画的。

  (4)自主画

  教师:刚才啊我们画的平行线没有确定的.位置,想画在哪儿就画在哪儿。如果要确定位置,像这样又该怎样画呢?动手试一试。

  课件显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尝试在练习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直线的平行线,在操作中体会:第一步对的时候要做到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其它操作步骤相同。当然也可以在“靠”时用另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与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相靠,“移”的时候平移第二个三角板对齐直线外的点,也可以画出平行线。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汇报,重点说清楚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可让不同画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学生的方法正确,操作规范,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不错。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一对,(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略)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对”时做到两对齐;“靠”时要靠紧;“移”时另一个三角板不能随意晃动;“画”时通常先画出平行线的一部分还要作延长。

  3、检验平行线

  教师: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要一个作用,就是用它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请同学们用刚才画平行线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数学书96页下面的图形,上下两边和左右两边是不是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完成后指名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交流,最后课件显示检验方法和步骤。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还有平行。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怎样画平行线?(学生汇报)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像并排的两条铁轨,两根电线等都是平行线。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线?

  五、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例2(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一以上数的读写法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1世纪教育网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练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及方法。

  补充数位顺序表。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亿大的数。

  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们不好好保护它,很多年之后人类就无法生存在地球上了。

  (1)据统计,全球人口总数达到7000000000人。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呼喊:“我快背不动了!”

  (2)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xx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400305000000元。其中,沿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10040002000元。

  3、请你们试读出上面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回顾读数步骤。

  (2)把70000000000分级。

  标出级数。亿级 万级 个级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读数。 70000000000 读作:七十亿

  (3)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400305000000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10040002000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这几个数的读法与“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律?

  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亿以上的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行了。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提问:那些零读,那些零不读?

  (2)练习三第1题。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数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

  三亿 写作 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④ 说说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

  按照亿以内数的写法来写亿以上的数。借助数位表,画出分级线,确定数的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写出相应数字。写数时仍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自主写数

  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练习三第6题。

  四、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4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3、5题。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1、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亿以上数的写法法则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目标预设: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2)分割(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教学反思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较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x。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索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x,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较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索的x,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x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学会“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难点:运用“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教材上完成后,选择两道,如:

  提问:你是怎样试商的?

  4.设问:如果除数的'个位上是8,又该怎样试商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4。

  1.读题后列式:

  197÷28=

  2.除数“28”的个位上是8,应该把28看作多少来试商呢?试着算一算。

  小组内先试算。试商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讨论交流后再算,再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3.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指名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再独立验算。

  4.巩固练习。

  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小组分工完成练习,每题各选两道组织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5.小结。

  刚才完成的几道题,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作多少来试商?如果商小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五入”试商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小组内完成,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小组内分工完成,再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四”第14题。

  学生读题后,提醒学生注意:求的是“可以放满几块展板”,先算出来,看该怎样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2题。

  内容简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数,说明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并类推出其他万级计数单位,揭示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理解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了解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识数级。

  4.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设疑求证法等,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计数单位等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故事描述法: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吗?相信学习本课之后你就会了解,刘恩为什么高兴了。

  【品析:此处选用故事描述,把课堂带入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同时文中选用的数字贴切课时内容,故事结尾设置了悬念,恰到好处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中来。】

  预设B 课件展示法:谈话:你们去过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北京的风采。

  课件展示北京的图片并附资料: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官廷建筑的精华。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说)

  读这些数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大数?

  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品析:课件呈现教材例1内容,谈话中展现课时知识点,通过课件呈现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感知这些大数的概念,为后面的课时内容学习做好感知铺垫。】

  预设C 游戏体验法:课前准备一些纸签,纸签上写清不同省份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数量。然后通过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些数据是20xx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现在有请几位“省长”上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省份的人口数量(下面找几位同学扮演省长,上台抽取纸条,汇报人口数量)由于数据较大,学生不一定能正确读出来,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并及时把握时机转到课题中来。

  【品析:通过模拟省长读数的游戏,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中遇到的知识障碍,教师要及时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和进率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计数单位都有哪些,接着出示计数器,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提问:10万的时候,按照满十进一的规则,应该怎么拨呢?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课件演示拨珠过程。

  拨珠的演示过程,可以是边拨珠边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的过渡,重点是到了10个一万的时候怎么呈现。

  这里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然后重点讨论:满十进一的方法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第一组演示中初步认识了进率和数位的知识,通过第二组学习,进一步掌握“数位”和“位置”的意义。

  【品析:利用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体形象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体验10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例如: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品析: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更大的数。

  利用计数器,分组探究。学生在小组内继续边拨边数,从十万一直数到一亿。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就可以按照满十进一的方法数到一亿,同时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亿这些计数单位。

  提出问题:从动手操作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讨论交流:1亿有多大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提示信息:钟表上的秒针跳动1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

  3.同桌之间说说:同学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它们都叫作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归纳: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品析: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认识数位

  1.介绍:十进制和数位。

  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小组合作,制作数位顺序表。

  2.介绍分级方法。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也就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有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 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有多少个“亿”。

  学生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

  3.位值。

  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

  提出问题: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北京市的人口为19612368人,这是几位数呢?在19612368中9在什么位,表示什么?你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吗?

  学生1:这是一个八位数。

  学生2:9在百万位,表示9个百万;最左边的1在千万位,表示1个千万……

  老师小结:

  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品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制作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为后面正确读数打好基础。】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为什么用0~9这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亿那么大的数?

  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总结: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它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时,它的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用0~9随机组合可以表示亿以内甚至亿以上的数。

  【品析:学生对数位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不是很全面,关键在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认识个级和万级所有的数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忆后,老师做简单的梳理:我们认识了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新的计数单位,了解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认识了数位、数级,制成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品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着重研究的方面,在设计教学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1.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 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现象。 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挂图、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相交、平行

  1.认识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

  (出示一根直的铁丝,直插在一张画有一条直线的纸上)

  师:我们把这根铁丝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你们观察这条直线和纸上画的直线是什么关系?

  2、出示例题图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一张照片。说说这些照片上的场景,分别在哪里见到过?

  (2)让学生找出照片中标出的红线和蓝线。

  板书在黑板上,问:这些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

  3、出示不相交的两组线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延长两条直线,看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以延长)(同桌互相说说)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呢?如果没有这句话对吗?举反例说明。)

  4、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互相平行的线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平行的'两条直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

  5、练习巩固平行、相交的概念

  ①想想做做的第1题。在图中找出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

  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问:这样的一组直线也是相交吗?

  没有交点怎么也是相交呢?如果相交,交点在哪里?

  找出它们的交点。

  ②想想做做的第2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照着样子对折两次,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想想做做的第3题

  要求学生找出平面图形中平行的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平面图形里个有几组相互平行的线段。

  6、自主探索,学会平行线

  a) 你能作出一组平行线吗?

  用小棒、方格本或其他工具做一组平行线。最后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完善各自做的平行线。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把不同的平行线进行展示。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1)让学生想办法,怎么画出已知直线的的平行线。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当学生平移三角尺不稳定时,再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使三角尺不移动?

  b) 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是怎样画平行线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两把尺要紧靠,直尺不能动。)

  (a)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b)用直尺的一边与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重合;(c)平移三角尺后画出另一条直线。

  ⑵教师示范画一组平行线。

  回忆画平行线的方法:a画线b靠近(边)c平移d画线

  ⑶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画一组平行线。

  ⑷教学“试一试”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你能画出多少组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⑸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 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当除数前两位够除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二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激趣导入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2.学生列式:380÷30(板书)

  3.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三、探究交流

  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笔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笔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接下去怎么算。

  (3)同学们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师小结,补充完整。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都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如果有余数,要和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再除。

  四、拓展应用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练一练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3题,4题,5题。

  教后记: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二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2、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3、提问:42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二、自主设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

  1、怎样口算。

  2、怎样笔算。

  3、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

  ……

  三、探究交流

  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笔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

  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

  30怎么来的。…

  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师小结,补充完整。

  四、拓展运用: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

  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06-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1-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实录12-08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2-18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7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03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2-0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06-0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