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阅读课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阅读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课教案1
Good morning, my dear judges, I am the first competitor. I will analyze my teaching pla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 would talk about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from YiLin English book of middle school, grade 8. And the main topic of this lesson is about how to cherish water.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awareness of cherishing water can be aroused and they can also cherish water in their daily life.
After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let’s move on to the next step: analysis of students.
Their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image ok and they have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Besides, their attention can be scattered easily and show great interest in funny things, which means the teacher 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lesson.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students’ present situation. I set the aims as follows: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structures of this passage/
Students can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through reading.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Emotional aim: students will learn to cherish water.
Next, I want to put forward the key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this lesson. They are:
students can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water.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sub skills of scanning and skimming.
In my opinion,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middle school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 mainly us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Next, I'll descri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my teaching design—th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Greet with the students and show students pictures with ppt. These pictures will show the sea, the river, and a drop of water. Then ask students what do they know about water, and let invite several stude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step designs a topic which students are familiar to and can also motivates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 actively.
Step 2 Pre-reading
Show the picture in our books to the students and let them to predict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Predic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esides it can als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is reading material better.
Step 3 While-reading
Global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is passage quickly:
(1)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2) check whether their prediction is true.
Answer questions: who is talking to daisy?
The journey of this drop of water:
cloud-Yangtze river-lake-Huangpu River-clean up-pipes-tap-sewage plant-into river and back to the sea.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with skimming skill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Where does this drop of water come from?
(2) What does Daisy’s brother think of her?
(3)what does clean up mean?
True or False: when Daisy heard the voice the first time, her voice was faint.
When the drop of water said it get cleaned up, Daisy felt happy.
The lesson tells us to cherish water.
Daisy’s brother doesn’t believe her sister is talking to water.
In the while-reading part, I design several kinds of exercise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the main idea and search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age. In this way, students’ ability of skimming can scanning can be improved.
Step 4 Post-reading
(1) retell the story
(2) discuss 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and cherish water
The two activity can let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new knowledge in this lesson and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Besides,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can also be improved.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Invite one student to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t today.
Search the internet to find the areas which are water-deficient area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give some advice to government.
At last,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blackboard design, it is very clear and students can get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lesson directly.
阅读课教案2
《 wolf and rabbit 》
活动目标:
1、引导并鼓励幼儿在感受不同类型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自己认为的善与恶的形象。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习新授单词:wolf。
3、引导幼儿体验英语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情景创设(森林)、小兔的头饰若干、大灰狼的衣服、磁带
活动过程 :
(一) 情景创设(复习部分动物单词)
出示小兔的头饰,Who is it ? 今天我们就来做ra it做游戏,(幼儿与教师一起带头饰) Who are you ? We are ra its. (音乐……):今天我们又要来做游戏了,Are you ha y? ( It’s carrot …… go go go ――carrot carrot eat eat eat. It’s gra ……go go go ――gra gra eat eat eat. That’s mushroom …… ――mushroom mushroom eat eat eat
(二) 新授单词wolf (沉重地音乐……)gue gue,Who will coming? (tiger 、lion、elephant、bear……) Look,Who is coming? It’s a WOLF. 纠正幼儿对新单词的发音。 Wolf 长得什么样?是怎么走路的? 幼儿跟着音乐学wolf。Wolf wolf 大灰狼……
(三) Game 《Wolf and ra it .》 (欢快地音乐……)ra it ra it jump jump jump.……(沉重地音乐……)Who is coming ? Wolf ,wolf is coming .……Ra it ,we are go home!……Wolf go back! (重复一次) (欢快地音乐……赶走大灰狼)
pets
活动目的:
1、学会部分动物的英文名称Ra it Turtle Cat Dog。
2、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本课教学大卡一套。
2、4个动物头饰;人手一张动物车票。
活动过程:
1、热身:律动《Working runing》。
2、单词教学:
(1)以猜谜的形式引出动物:“有只可爱的小动物,它有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它是谁?”(小白兔)
Ra it Ra it 蹦蹦跳。
游戏:教师说单词,幼儿做动作。
(2)师表演,幼儿猜,引出乌龟Turtle。
游戏:幼儿随卡片位置的.高低用大小声说英语单词。
(3)用叫声的形式引出小猫Cat。
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
幼儿边说“cat cat 是小猫”边作动作。
(4)猜谜的形式引出小狗Dog。
边说边拍卡片,拍到了奖励dog一根“肉骨头”。
3、通过游戏,复习英语单词:
(1)捉迷藏:师藏起一张卡片,请幼儿看看是谁不见了,并念出它的英文单词。
(2)动物火车:师带上动物头饰,幼儿手持动物车票上车,并说英语口诀。
4、叮咛:
回家后观看VCD,并当个小老师把所学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This is a…
活动内容:学习句型“This is a…”,复习旧单词
活动目标:
1、 借助玩具、卡片等多种直观教具,复习单词和对话,帮助幼儿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和理解词义。
2、 利用实物图片和创设情景等多种手段,掌握句型“This is a…”进行问答,并能正确用于日常交往。
3、 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 各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大胆说英语的习惯。
活动准备:各种实物卡片若干,小舞台一个,小木偶一个,各种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用交往语和老师问候,鼓励幼儿大胆说,声音洪亮,向老师介绍自己。
二、 学习新句型“This is a…”
1、 逐个出示实物教具,同时引导幼儿说出实物的英语单词。
2、 幼儿说出英语单词的同时,教师呈现新举行“This is a…”,不做重复,也不解释词义,给幼儿一个初步的句型印象。
3、 将呈现的实物放于桌面,教师用“This is a…”句型将桌上的实物逐一套用,让幼儿跟读。
4、教师引导,启发幼儿说出这句话的意义。
三、 唱歌“Whis ’s this?”,巩固所学句型“This is a…”。
形式:分两组以问答的形式
问:Tell me ,tell me, Whis ’s this?
答:I know ,I know ,This is a peach.
四、 游戏:《猜猜看》
形式:1、教师以木偶人“Tony”的身份出现,逐一拿出礼物。
2、拿出礼物的同时请幼儿猜,用“This is a…”猜出教师手中的礼物。
3、猜对的'幼儿教师将礼物送给他,鼓励其他幼儿猜的兴趣。
五、 幼儿相互介绍卡片上的礼物,用“This is a…”的句型向同伴介绍。
六、 请幼儿把卡片拿到其他老师处向老师介绍手中卡片上的礼物。
阅读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画面与文字对应起来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2、培养幼儿良好的看书习惯。
活动准备:
1、清凉一夏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用书。
1、出示幼儿用书,引出活动。
教师:这堂课我们继续看书活动课,拿出我们这个礼拜的主题书“清凉一夏”请你翻开书,看一看,你看到什么?
2、请小朋友们把书本从第一页开始进行阅读。
(1)培养幼儿进行自由阅读《清凉一夏》。
教师带幼儿一同看《清晨公园乐淘淘》,教师请小朋友阅读。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些什么,这里是哪?
教师:他们都在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观看《风在哪里》
教师:翻到第4 页,看看这图上有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教师:这是一首关于风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1、观看《种太阳》
教师:看看图上有什么?这位小男孩在干什么?
教师:小朋友猜猜看这位小男孩为什么要种太阳?
教师:一请来跟着老师小声的读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为什么呢?
二、观看《美丽的彩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彩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也是说的一件关于彩虹的事,小朋友们看看这上面都有什么?
教师:书上要这些东西干嘛呢?看看这里是怎样制作彩虹的,一起来欣赏这里制作的'彩虹吧。
三、组织幼儿把幼儿用书收起。
教师:(表扬在活动中能够按要求完成的孩子)今天的活动我们就进行到这里,请你们把书按书名分开放在桌子中间,小组长整理好后把书交到老师这里。
四,要求幼儿安静的收书,并有秩序的把书交给老师。
教师:要按老师的要求去收书,这要才不会把书弄乱,我们要养成爱护书本的好习惯。
五、活动结束。
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小朋友。
阅读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所蕴含的道理。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全部教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难点:感悟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花香
课前充分利用视频展示春暖花开优美画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说“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然后说:“是啊,春回大地,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板书课题后一起美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促使他们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受花香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解决提出的问题师随机正音。(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文,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要求默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词,自学字词,有疑难可查阅资料或随时向老师请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找出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花香
导入语: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小路上,鸟语花香,多惬意啊。大自然不但把这百花盛开的美景送给我们,还把这醉人的花香洒在了各个角落,为我们送来了这(课件出示:一路花香)这一路花香是谁送来的呢?(出示两水罐图)
二、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一)整体感知。
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并圈画出关键词)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设计意图:这里培养了学生快速浏览的阅读能力,同时又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3、出示填空:破水罐因为 而惭愧。
(1)破水罐因为什么而惭愧?回顾第一小节,读读相关内容。(抓住“远远”“总能”“只剩下”朗读体会)
(2)完成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 而惭愧。
(因为自己的裂缝,使自己比不上好水罐的价值而惭愧;)
(3)进一步体会: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能不能把破水罐的惭愧心情读出来呢?(“只能”“却”“应有的”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责。指名读,齐读。)
(4)再次出现填空,进一步理解“十分惭愧”。
破水罐因为 而十分惭愧。
(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白费力气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
3、指导朗读:
4、对于他的道歉,挑水工说了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语气和蔼)
(设计意图:为了把课堂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在品读课文前,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圈划出破损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破损水罐的第一次情感,通过抓住“惭愧“”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卑,同时通过课件出示“破水罐因为------而惭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指名读,男生读)
2、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女生读)
3、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
4、为什么破水罐心中只有“一丝”快乐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美好的景象。我以鲜花作为拓展点,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形容鲜花,因为插图中的鲜花很美,而且破水罐也因为看到鲜花而感到一丝快乐,但文章中却没有做详细的描写。这一点的拓展,也为下文做铺垫。)
(四)体会“仍然伤心”
1、过渡:可是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指名读,出示:到了小路的尽头??道歉。)
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说明破水罐依旧没有从一开始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2.当破水罐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时,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再指名读,齐读。这时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体会“相当欣慰”
1、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是怎么说的?(出示挑水工的话)
2、出示小路两年前后的变化。请你再次读读课文中挑水工的话,从哪儿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出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指名读)
3、真聪明,如果主人看到这美丽的鲜花他会与挑水工之间有段怎样的对话呢?(同桌讨论反馈)
4、如果这时我们的破水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心情如何?(引出欣慰)
5、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破罐也能活出精彩,它这时一定“ 欣慰”。你想对课文中的破水罐或者挑水工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挑水工的话。)
这时,破水罐的表情一定变为 (出示图片感知)。
6、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罐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与挑水工有两次对话,用“——“画出来,小组合作体会他们的心情。”然后让学生通过语速和语调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并提高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这时我鼓励学生自己互相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三、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一)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将课文读一读”进行过渡,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三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分组汇报朗读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经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
(二)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内交流)
我想对完好的水罐说:
我想对破损的水罐说:
我想对挑水工说:
我想对自己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这样,既有机结合课文中心进行人文教育,又有效地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
读、写、说的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性统一。)
(四)师生配乐朗诵《欣赏自己》
(这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体会要正确看待自己。)
四、课堂小结,花香四溢
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的心中??
五、作业。
1、搜集与本文寓意相通的.名言或谚语,读一读,记一记。
(设计意图:我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小结后用课件出示课后作业,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写作素材。)
六、板书设计:
14.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图) 骄傲自大
破损的水罐(图) 惭愧自卑 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红笔写)
挑水工循循善诱
(设计意图:本课板书简洁,体现课文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寓意用红粉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揭示了中心。)
九色鹿
全文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九色鹿的由来.第二到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九色鹿救人不要报答.第六到九自然段为第三段,写调达见利忘义.受到重法罚.
二、说重点、说难点: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人物语言形象生动.值得反复体会与品味.
因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三、说教法:1、情境法2、表演法3、电教法
说学法:1、感情朗读法2、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同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九色鹿:舍己救人 不图回报
调达: 见利忘义 恩将仇报
二、指导表演课本剧。
(一)、指导人物性格分析。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来吗?(想!)
2、要演好课本剧可不简单,我们应该诊所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剧中有哪些人物。(根据回答板书:王妃、国王、乌鸦。)
3、知道人物后我们就要着重分析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看课本总结王妃、国王、乌鸦的性格特征,并告诉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缠"体现王妃的任性。国王的性格特征。"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九色鹿。""无奈、只好"说明国王良知未泯。
[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台词表白。
1、表演课本剧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台词,有感情有个性的台词是一出好的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背好、表达好台词呢?首先请大家画出课文中的台词。
2、根据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谢谢你的救命之恩?终身受你的驱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图报了。""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来了!""陛下,你知道吗???天下人笑话吗?"
阅读课教案5
阅读课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较难的一种课型,下面以牛津英语五年级教材内容my classmate, jim为例,谈一谈怎样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设计阅读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话题是my classmate. 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询问对方国籍,并就问题作出回答。
需要常握的词汇有:japan china england japan ese chinese english
需要掌握的句型有:wheres he/she/it from? is he/she/it/from……?
本节教学内容综合了该单元的两种主要句型,以阅读小短文的形式出现,这体现了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并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掌握表示国家名称词汇,能运用句型询问他人来自何方,并对该询问做出回应。
②在准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并复述课文。
③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标志差异,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新单词和重点句型。
难点:学生能正确表述国籍,理解并复述课文。
二、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要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本堂课的主要宗旨。
老师以jim同班同学的身份讲述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再听课文。
此处锻练了学生的听力,且反映出学生对所听语音材料的理解程度。
2、听课文后,理解新单词后引出本课重点句型,趣味游戏,操练重点句型。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看图玩掷色子的游戏,操练巩固本课的
重点句型,just like. wheres it from? its from england.
此处环节的设计,为下一步的文章阅读扫清了障碍。
3、读课文
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手段,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途径。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三读的.环节。
①快速阅读: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课文。
wheres jim from?
wheres his father from? wheres his mother from? whats his father like doing? whats his mother like doing?
学生由读到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在应用课文词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巩固了新语言点和句型。
②品读课文:学生再次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一读、品一品课文。
③听音跟读:听课文录音,鼓励学生对语音,语调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使学生对如何复述课文有一个初步印象。
4、梳理反馈,拓展延伸
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
①朗读比赛;
②复述课文;
③表演课文。
此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帮助他们逐步建立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我把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朗读、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阅读课教案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达到“小学六年级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
2、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扩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写摘记和读书心得等良好阅读习惯。
5、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活动主题
品读经典,做书香少年。
四、实施办法
(一)精心选择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诗词、国学经典、经典名句、经典名著等,同时要注重成语的积累。各校要认真落实《市小学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推荐内容(试行)》的阅读要求,成语的积累由各校自行选取。除此之外,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论证,根据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水平,自选健康向上、质量较高、适合学生阅读背诵的内容。
(二)保证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以确保活动的有序实施。一是有效利用每天晨读、午读、下午放学前第七节课、校本课、语文机动课等,保证每周在校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总量不少于40分钟;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三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零星时间分散阅读;四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五是利用学校图书室开放时间,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读书。
(三)加强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各校要注重对学生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注重教授阅读方法,切实提高课外积累与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一是各班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和学生读书计划;二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好词佳句,或写读书心得(一年级因书写受限,可以写一句话或填词句,以阅读与指导为主);三是每两周至少上1节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课(指导教师要有简要指导教案),时间可灵活掌握,但每节课应不少于15分钟;四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授方法,指导自读,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四)开展多种活动推进课外积累与阅读。各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竞赛等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交流读后感、撰写读书笔记、诵读优秀美文、好书推荐、好书漂流等活动;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读书笔记展评等评选活动,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适当表彰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效果明显的教师。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课外积累与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学校都要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坚决克服畏难情绪,真正把课外阅读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同时各校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完善各相关的读书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阅读课教案7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阅读课教案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阅读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对《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作初步的了解,推荐作品《昆虫记》。
2、激发学生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览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3、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人手一本《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听昆虫音乐、看昆虫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2、(出示法布尔的图片)
3、作者及其背景介绍:(投影出示文字资料)
法布尔,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实验生理学奖。
二、了解《昆虫记》:
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来观察、研究“虫子”,他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书,不能不说是奇迹。《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过渡:大家想去看看经典名著《昆虫记》吗,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一下这本书!
三、书中片段赏析: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其笔下,昆虫的灵性栩栩如生,昆虫世界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
1、片段一
“蟹蛛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东西。虽然它们的身材并不十分好,像是一个雕在石基上的又矮又胖的锥体,但是它们的皮肤比任何绸缎都要好看,有乳白色的,有柠檬色的.,有碧绿色的。它们中间有些特别漂亮:腿上有着粉红色的环,背上镶着深红的花纹,有时候在胸的左边或右边还有一条淡绿色的带子,人们见了别种蜘蛛都敬而远之,但对美丽的蟹蛛却怎么也怕不起来,因为它实在长得太漂亮,太可爱了。——第二卷蟹蛛蟹蛛有哪些特点?蟹蛛的生活习性如何?蟹蛛是如何工作的?
想读这个故事吗?来,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和法布尔一起感受蟹蛛的可爱吧!怎么读这个故事呢?
2、片段二
萤火虫稍稍探察了全身都藏在壳里,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儿的捕猎对象,认为可以开始工作了。这时萤火虫打开它的工具,这工具很简单但细小的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出来。这是两片编程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这便是它的工具。 ——第一卷第九章萤火虫
五、总结推荐:
1、几个小故事就已经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书的序言里面有一句话:大家一起读。(看书齐读。)
2、同学们,这么畅销的一本书,感动了一个世纪的一本书,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一本书,也一样吸引住了我们。
我想呀,目录里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看看!我们还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再来读读法布尔《昆虫记》的另外几卷书。下一回,想不想把自然界中奇妙的昆虫故事说给老师听呢?例如,瓢虫、蜣螂、??要是你喜欢,就也买来读一读吧!
六、点拨读书方法:
1、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
2、阅读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作特色等最快的方法。尤其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也可以先去读这些内容。
3、除了内容提要,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
阅读课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 “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选取冰心作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切入点巧。选取代表性的冰心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如学生在品读冰心作品的过程中就用了各种朗读形式来汇报。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让学生回顾学习课文《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在已阅读冰心作品的基础上再次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冰心的作品。同时我把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三方面的名段,推荐给学生阅读,由此引领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作品。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一、品读活动中,把冰心所有作品交给学生去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一下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某方面的作品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就有一个小组在表演《小橘灯》时没有抓住精彩语段去品味。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阅读课教案11
1、太阳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做到不漏字,不加字。
2、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白了太阳对我们人类的用处是很大的。
3、注意读出文中的问号,并用不同的朗读来完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师:陆老师想给大家猜个谜语。学生猜谜语。
2、出示课题:
3、太阳
4、教师范读。
5、学生跟读。
6、小组赛读。教师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二、教师总结。
2、月亮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月亮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读出问号。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又要请小朋友猜谜了。出示谜语
2、请学生猜谜底。
3、轻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读)
4、读给同桌听,赛读。
二、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星星很多,而且在还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师:小星星怎么样?轻轻读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二、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三、读给同桌听。
四、教师评价。
教学目标:
1、知道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性内容。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师:你们知道蜗牛是怎样爬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有趣的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一读)
三、简单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同桌赛读。
五、教师评价,并范读。
六、学生跟读。
七、齐读。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知道公鸡脸红的原因,能简单回答老师的问题。
2、读出鸽子的语气。
阅读课教案1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局,能体会其中的幽默与有趣。
2、能理解故事中小鸡发起几项比赛的真正用意。
活动准备:
木偶(狐狸和小鸡)、大书一本、小书一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分别出示木偶狐狸和小鸡,幼儿讨论狐狸和小鸡的'一般关系和性格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二、分段观看木偶表演,理解故事。
1、观看第1页的图片内容,问:小鸡散步时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做各种想象猜测)
2、第2页,狐狸和小鸡相遇它们会有什么表现?(理解惊吓)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3、幼儿说完自己的想法,我们来看看狐狸和小鸡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用木偶表演第3、4页。问:小鸡和狐狸比试什么?(学说对话)接下来小鸡又会和狐狸比试什么?同样的方法学习5--8页。
4、“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比声音大小呢?”小鸡的声音是怎样的?
5、第10页,狐狸的声音是大还是小?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各种标志)狐狸大叫后会发生什么事?猜测故事结局。
6、发小书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故事的结局。
三、完整欣赏木偶表演。
四、小结。
1、请幼儿说说小鸡的聪明表现。
2、教师小结:遇到事情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解决问题。
阅读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创作原型;分析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形象;研讨《鲁滨逊漂流记》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优美语句。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精读和泛读等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沟通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阅读沟通了殊方异域的文化传播,使人类变得丰腴,可是面对茫茫书海,青春年少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灵魂加油充电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图书。
二、想一想:
进入高年级,我们的阅读又向外延伸到外国文学的赏析上,大家猜猜看,今天我们要走进谁的生活中?
能先回答我的几个小问题吗?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哪国人?
2.这部作品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造的,那么大家知道在塞尔柯克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吗?
3.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多少年?
4.被鲁滨逊救下的土著人叫什么名字?你知道鲁滨逊教给他的第一个单词是什么吗?
小结:面对种种挫折,鲁滨逊总是不成功决不放手!,想出变通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他改变了恶劣的环境,战胜了地震的恐惧,挨过了疾病的打击,只要有可能,就动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行动的哲学,不怕困难的哲学。
(出示:补充材料:《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四大名著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鲁滨逊的原形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他是一个苏格兰水手,他是在1704年9月由于与船长发生争执而被遗弃在距智利海岸500海里,周围约30英里的于安菲南得岛上的这个无人居住,只有来往南美的船只偶尔到这里来补充或修理船只。
塞尔柯克在这里住了四年零四个月,才被有名的航海家渥地士·罗吉斯发现,塞尔柯克参与了他的船队,在一七一一年回到英国。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先导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三、说一说:
鲁滨逊是世界海洋文学中第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原文的精彩语句,让鲁滨逊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四、演一演:
对于鲁滨逊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漂流在荒岛上的他以人的尊严、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让我们从中看到生命活力的'跳跃。鲁滨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带给我们一种启示,如果你是鲁滨逊你会怎样面对下面的处境呢?
1、没有吃的东西。
2、没有住的地方。
3、受到野人的袭击。
4、没有人可以说话。
小结:鲁滨逊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勤劳和热情是我们人类至今都诊视的宝贵品德。
五、写一写:
那么结合着大家对鲁滨逊的分析,你能用一段文字、一个符号、一种图形或是一种声音来表达你对鲁滨逊的评价吗?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评述,老师被鲁滨逊震撼着,也被同学们感动着,我想鲁滨逊的拼搏、勇敢、智慧和热情应该是这部书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吧!请同学们去拜读原著吧!
六、总结阅读方法,激励广泛阅读
1.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的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照这节课的阅读,回忆以前的阅读方法,你认为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应该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呢?请用这些方法阅读其他关于探险的书籍。
(世界名著青少年版)
《汤姆索亚历险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
《绿野仙踪》
3.结束语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特别是文学名著,充实自己。
板书:
有选择读书
讲方法
读记写
阅读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让学生知道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1、掌握阅读课外书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设备:
设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板书:课外阅读)你们还记得一些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吗?(课件出示)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让我继续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吧。
二、 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件出示)
三、 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课件出示)
1、选读法
2、粗读法
3、精读法
4、摘读法
四、怎样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象想、评价型等几种。(课件出示)
五、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2部)(课件出示)
六、读书宣传小使者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运用我们所学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作业:
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优美的句段抄在积累本上。
阅读课教案15
一、 指导目的: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阅读中的重点词语,并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外优秀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
2、绘本《小房子》的ppt。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可见,书的确是好东西!
看过课外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看哪些课外书?(学生举手交流),孩子们,你们真棒!老师呀,也很喜欢看课外书,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课外书,想和大家一起来阅读并探讨怎样
看课外书。
(二)品故事,读懂故事
1、出示绘本,简介本书
《小房子》是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作品。这本书是大师写给自己孩子的,同时它也为大师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凯迪克金奖。问世至今66年,小房子对现代文明的担忧拷问着人们,直到今天。
2、简介作者
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1909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首位教务长,母亲则是一位英国诗人兼音乐家。
维吉尼亚·李·伯顿小的时候,每逢生日和圣诞节,父亲送给她的礼物不是玩具,而是许多精美的绘本,也常给她读绘本。因此,她对绘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主要作品有《乘火车去》、《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加里可,一匹奇迹马》、获得1943年凯迪克金奖的《小房子》。
3、出示课件———绘本《小房子》
A、出示绘本《小房子》,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小房子,发现小房子的特别之处以及微笑的表情,与故事后面小房子的表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B、指导孩子观察绘本的蝴蝶页,引导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
小房子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随即,提出问题:随着环境的改变,小房子的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C、引导孩子读故事,随时提出问题,读的过程中采用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D、边读边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小房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城市中的色彩并提出问题:小房子的周围有这么多漂亮的灯,高高的大楼,出去有公交车,出租车,这么方便。为什么小房子却不开心了呢?
E、带着这一问题,指导孩子自由读故事,抓住文章中一些重点的词语品读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四人小组利用字典等工具解决。借助文中优美的语句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F、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上领着大家再次通读故事,进行整体的体会朗读,让孩子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师适时板书。
G、总结讨论
小房子经过那么久,已经很破了,也没有人去住,有人提议要将小房子拆掉,有些人却不同意,那你们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
(三)、概括读书的方法
1、精读、速读
2、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问爸爸妈妈、问同学老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水孩子》、《小
淘气尼古拉》
六、板书设计:
小房子 阅读方法 时代变迁 环境变化 速读 春 宁静精读 夏
秋
抓重点词语、句子喧闹利用有字或无字词典理
执教人:雷雁
【阅读课教案】相关文章:
阅读课题开题报告12-01
群文阅读课题开题报告03-11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总结12-14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设计12-11
工程的教案05-08
过河的教案04-11
中班教案[经典]05-19
野草的教案01-29
小班教案01-07
中班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