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5 08:04: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本课中,“奚落”一词贯穿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达到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一、读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课堂也难免有遗憾,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陶罐和铁罐的思想品质不偏不倚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繁杂。这是在今后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中继续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一、案例

  师:刚才大家学习,合作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一次,来个分角色比赛,怎么样?

  生:(学生兴奋,跃跃欲试)

  师:大家可以自己找学习伙伴,先练习读一下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练习读,教师指导、参与。)

  师:哪一组有信心先来比一比?

  生:(二、四组都抢着比)

  师:各组组长以先举手为先。

  生:(轮读、抢读、评读)

  师生:评选擂主。(鼓掌祝贺)

  师:刚才大家读的语气和表情太形象了。现在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画下来怎么样?

  生:(大声喊)我能画。

  师:在画之前,同学们,先把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画一画。

  生:(找、读、想、画)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在图片上画一画?

  生:(一男一女到黑板前画。)

  师:这两位“小画家”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画得都不错,但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这样画?

  男生:因为铁罐说话时,特别生气,后来恼怒了,大发雷霆。所以我把它画出眉毛竖起,两眼圆瞪瞪的样子。

  女生:老师,我是想表现陶罐当时那种谦虚的表情,所以说话时,它的表情是平静的。

  生:那你为什么把它画成笑咪咪的样子呢?

  女生:因为铁罐奚落陶罐时,陶罐谦虚不懦弱,它能心平气和的跟铁罐讲理,可铁灌罐怎么也不听,这时陶罐不理它了。所以陶罐的表情是平和的。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点头示意)

  师:谁能用恰当的词形容陶罐和铁罐?

  生:(想一会儿,纷纷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写一写吗?

  生:(七名同学板演)

  师:这些同学,能想出这些恰当的词,真是了不起,这说明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

  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二、分析

  本教学片断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2、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了教学活动。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教学组织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评选擂主的形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了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特别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可见,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4、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例如,片断的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三、问题

  如何真正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策略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新课程理念还指出:语文阅读,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定创新能力,强调了实效性。切不可一味追求时髦,追求气氛,做无用的劳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本课中,“奚落”一词贯穿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到达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一、读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课堂也难免有遗憾,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陶罐和铁罐的.思想品质不偏不倚的展此刻学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繁杂。这是在今后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中继续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务必应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与铁罐》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宽容、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渐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陶罐与铁罐的心理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奚落”这个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我设计成三个小板块,理解铁罐和陶罐的三次对话,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他们逐步了解陶罐与铁罐的语气,心理变化,并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品质,然后直奔文章的结局,了解他们的结局。让学生找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说说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陶罐和铁罐?”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时容易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铁罐的朗读指导上,结果使得学生对陶罐的'品质认识不够丰满。我教学设计,以认识铁罐和陶罐的品质入手,直截了当,不偏不倚,使学生对陶罐谦虚、宽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质有了较深的认识,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机。至少,这样的教学我们就不能称之为“高效”了。我觉得教学过程中,预设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探讨的问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陶罐与铁罐而言,陶罐有他的优点:朴素、美观、保存时间长;铁罐也有他的优点,结实、美观,易携带,用途广。然而,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认字解词,体验感悟,凸现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7

  在上课前,我在班里问了一下孩子们,你们觉得哪篇课文最有趣,孩子们都觉得《陶罐和铁罐》最有趣。所以我选择了这篇课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在课前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话讽刺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接下来,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用填空的形式来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之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回归整体,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从我自身的素养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的评价语不够简洁到位,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上课时总有点慌,生怕时间不够,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一定会有长进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8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是篇童话故事。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话题,本文通过陶罐与铁罐精彩的对话的生动神态,展开了故事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针对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都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中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好些孩子完全能用自己的观点总结文章中心。作为老师我,根本就没作多的准备,就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角色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办法比老师指定的角色配合,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情感交流。不过我也没闲着,巡视听听后指导学生读出双方角色的语气。比如、铁罐的语气是: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的变化。语调上要以上扬为主,这里我配合学生角色演读了,并反复领读了,还有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讲道理,自然平稳的语气,语气要坚实有力,语调要不卑不亢。

  接着我出示了一些词语:骄傲、奚落、傲慢、谦虚、轻蔑、恼怒、兴奋、懦弱。为了理解这些词语,我将文中四个人物设计了出来,分别由学生扮演,甲:铁罐。乙:陶罐。丙、丁:考古人员,具体操作程序(略)。通过这样课本剧的表演,词意自然会懂。这里我作了过高的点拔,因为语文就得靠积累感悟,即使学生暂时不明白,感觉一下也好。如:我适当点拨了背景知识。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了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这里我讲了《焰火北斗》的故事。(具体故事略)。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也是让学生利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特点自编童话。于是我将课前自己的下水习作“小狗减肥记”,因为是自己写的,我就自编自演,学生可来劲儿了,还给我鼓掌,我又让学生评价,我哪儿写的好或者说的好?举手的学生不少,有的说我抓住了“狗与猫”的对话,还有“狗与狗妈妈的对话”也有学生说我表情好……

  我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选自己的喜欢的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我给了学生30分钟,大多数学生写好了。不过学生的与我的下水习作思维差不多,什么“小鸭减肥记”“小兔减肥记”虽然学生习作雷同现象较多,可我还是高兴,因为作为三年级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雷同现象”因为“雷同现象”隐含着深层价值。学生这样“由不会写到会写”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我的范文引路,学生还真不一定写的这么快。所以我把学生习作的雷同现象归纳为“完全正常,是必然的”。

  接下来,我拓宽了本课的知识面。比如、我突然用手指“嘘”学生看见我手势,教室里安静了,我神神秘秘地说:“听,是谁在哭?好像是书包里发出来的……?”教室里活跃了,有个调皮的男孩说:“是我的铅笔……”接下来说的可多了,题材也多了“教室里的哭声”“书包里的哭声”“厨房里的哭声”“月亮和太阳想成家”“月亮和星星”……这下学生对童话故事真是略知一二了,我将自己的教学回峰一转,又回到教材,去感悟文中的角色神态的描写。

  这也是我要在本文中所渗透的重要写作知识点。“阅读感悟写法”怎样运用神态描写,这是我要教学生的写作技巧。本文生动刻画了陶罐和铁罐的神态。让学生去具体勾画文中语句。比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住房嘴!”铁罐恼怒了。这些生动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那么怎样进行神态描写呢?

  上完本课,我反思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以“阅读与写作”为教学中心和目的。这样完全可以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始终贯穿在语文的实际意义中。比如、本课要突出的语文知识点。首先描写人物神态要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相结合。老师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每当老师进教室,她总会用右手去推眼镜,然后什么也不说,把教室从四角到每个同学都得扫视一遍,然后又推推眼镜,上课……“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师既亲切又严肃,突出了个人的特点。然后,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如、”我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吓了我一跳,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妇人坐在石头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热乎乎的……”这段描写将我内心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总之,上完本课,我悟出了一点写作技巧的指导,描写人物神态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搬硬扯。将阅读与写作相柔和,相互穿插,要注意观察人物在各种场合的神态点滴做到心中有数,展现人物个性,看来语文真的是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髓。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

  陶罐与铁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文本生动有趣,情节充满变化。据说国王御用厨房里的铁锅很硬,很鄙视陶器。许多年后,陶器作为文物出土,但铁罐已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骄傲的铁锅、鄙视的陶锅和经常嘲笑的陶锅,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多年后,人们发现了陶壶,但铁壶早已不见了。作者告诉《人物》“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个寓言的语言很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当我第一次读教科书时,我觉得对话应该是重点。对话贯穿全文,呈现给学生一个傲慢的铁锅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童话故事的目的不是给我们看两个罐子,而是用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黄金是红色”的真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发现了人文价值,将以何种形式贯穿全文?经过深入思考和课堂实验后,我发现了一种通过阅读与对话的“提示”来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见解和想法。

  洞察1:放手是有益的。

  每次我拿课文的时候,我都会急于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重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并热爱与学生们的.兴趣相随。我没想到它会有效。学生们的表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我的预设一模一样。仔细想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知道什么?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

  insight 2:输入文本,输入学生,达到师生对话和文本的效果。

  我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汉语是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就像春春溪在课堂上流淌。因此,我们班的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的课文,关注学生。在开始上课时,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和课文,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当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陶器和铁罐的特性和价值时,我的学生和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我们的心灵相互沟通,这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真实的课堂。

  洞察3:把设计放在一边,关注学生。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教学计划,甚至仔细思考评估语言。但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发言。它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储备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为第二个课时,我主要把重点放在朗读、体会人物的对话上。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按照课文中的顺序,依次讲解;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对话来分析理解。第一种教法的感觉是四平八稳,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种方法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因为课文中的四次对话的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驾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权衡之下,我选择了后者。

  在正式上课前,我试了两次教,感觉都不太好,担心自己会砸锅。在何莎老师的指导下,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仔细认真地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何老师说,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去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能够说多少就说多少,人的能动性远远超过了教案本身所设计的内容。因此,我在将各个教学步骤了然于心的同时,还思考了学生可能有的反应。上完课后,我感觉比前两次试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还有很多的不足,总结了几点:

  1.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铁罐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学生就从课文中找出来了“傲慢”这个词,我接着提问,“傲慢”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傲慢的样子,我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陶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地争着举手。几个环节下来,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

  2.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来指导学习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个性的时候,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然后体会人物的感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对话,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感觉不是很到位,学生讨论的过程比较短,我在总结学法的时候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在细节方面讲得更清楚,小组内也要注意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一个组内应该有一个组织者,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也还需加强。

  3.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有个别的地方有些重复,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复练习朗读了,如陶罐和铁罐的第三次对话,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我让学生自由读,和同桌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读得太多了,以至时间拖沓,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好。可见,读也要有度,而不时非得为了训练而去读,重在效果。

  4.在教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课文的内容中四次对话的层次性,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怎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又不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这根本不时一个问题,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认识到了我所考虑的这个问题了。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这些分歧就会渐渐趋与统一,不要要求学生一次就能达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让他们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到智慧的果实。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还放不开,怕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谢何莎老师耐心细致的帮助,她的指导大大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3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形象跃然纸上。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我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外,还要让学生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我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根据学习方法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去年谷玲老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落实到位。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过品读,学生还知道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紧张,一直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其次,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让学生齐读,这样看不出梯度的'变化,只是泛泛而读。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的几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互相学习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而且透过对话,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课堂上放手,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体验文本。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三、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领悟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神情、动作、语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这种要想表达人物思想的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绘,在学生熟读、感悟、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深刻,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8-2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06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21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27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11-07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10-12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10-21

铁罐和陶罐的教学设计02-06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15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