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3:54: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

  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简便,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板演这个环节。我让三位同学上来板演(先用12个圆片摆一摆,再写出算式。每堆6个,分成了()堆)。希望能从中发现错误,并通过讲评来提高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计算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学就出现了如下的错误:

  每堆6个,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这下我可以对症下药,按照教案中的预设进行讲评了。

  就在最后一名学生板演完毕的时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举手了:“老师,我可以上来修改吗?”

  显然,她已经发现了错误。

  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说道:“你能认真检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很好!但现在已经晚了,我们能把交上去的试卷拿回来中做吗?希望你下次要在离开之前就要认真检查了。”

  在接下去的讲评中,为了不挫伤王雅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我就让她自己来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可是,她结结巴巴地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清楚。最后,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学来说。然后我又从条件跟问题着手,跟学生再说一次应该怎样列式。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学生对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晰了。

  课后,我认真思考这个简短的教学步骤。我觉得我仍是犯了一个错误,王雅婷同学是否是掌握了,还是一个未知数,应该让另一位同学说完之后,让她再说一说,这样子她的数量才会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应该让其他中下生也说一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会比预定的时间长一些,但是我觉得从学生的认识程度来说还是应该这样子处理的。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2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5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6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串教学,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调动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回忆野营的情景、帮助野营的同学解决问题等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信息窗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平均分导入新课,利用“分面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学具分组探索、交流、发现平均分后剩余现象,再通过独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注意了这个问题。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采用了先学后研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方法,给学生一个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同时学生还初步学到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1)通过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授教学中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同学们自己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于课堂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新授练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掌握程度也间接取决于你对图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动手中去感悟、在理解基础上去操作。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景、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的发言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对除法第二层含义的表达上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其中除法的.含义,只知道这里是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是用除法,至于为什么,还不能说出充足的理由。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的算式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要他说出其中的含义或者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能说出其所以然。反思在“每4个为一盘,有多少盘?”的知识性讲解中不够透彻,细节上教师缺乏一定的引领,如果这个环节中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讨论交流,可能比我过多的讲解掌握得更透彻。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9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习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平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习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0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习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习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习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习题:“16根小棒平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开来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平均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了解了学习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平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平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习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习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4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体会。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复习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学生通过1个1个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新课做好铺垫。在教学例4,例5时,创设了帮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实际操作分一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又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介绍了新的符号朋友“除号”,以及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算式的意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读一读、分一分操作、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这样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帮大熊猫分竹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整堂课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0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8-31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4-12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20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4-03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6-15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04-18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04-18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