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烟台的海》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
走进课堂,翻开课本,烟台的海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刚学完《三亚落日》一文,孩子们都已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同样的,烟台的海以其一年四季独特的风景也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刚走进文本,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写冬天的海呢?
多会思考的孩子呀!此时,先前的.预设已经成为多余。带着问题,同学们开始细细地品读文章。在文本中徜徉一番,同学们立刻发现冬天烟台的海有其独特的壮观之处,这正是作者作如此安排的深刻用意啊!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分别读读一年四季描写海的句子。同学们立刻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此时,同学们的朗读声成了课堂里最美妙的音符,或激昂、或轻柔、或平静……在不同的朗读中,同学们似乎真正走进了烟台海的四季
《烟台的海》教后反思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2
课后有个练习是“请你当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中也正好有做小导游的活动,两者合一,以烟台的海的某一季节的介绍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方法。怎样才能当好小小导游员?(导游口气、按顺序、抓特点、有感情)。
挖掘教材,丰富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教材中文章内容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如描述图画、回答、朗读与背诵、续编故事、复述、表演、讨论等。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中的插图,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图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回答也是常用的训练方式,教师要求学生想全面、答完整,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等;学习完课文,有些段落可让学生复述或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仿说、续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朗读和背诵,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学生的语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准确、熟练、流畅、完整的说话习。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3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内,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必须得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简化教学环节与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
纵观全文,2——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鉴于文章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讲,想象画面。
由于课文的文笔优美,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海的语句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在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画面,再想象着画面美美地读,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文本读得美美的,把烟台海的奇特美丽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二、教给学法,自主学习。
文章重点段2——5自然段结构相似,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冬天),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三个自然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节省了时间,可以做到“长文短教”。
三、借助影像,领悟重点。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光*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还不能很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那壮观的场景,忙碌的场面,人海相依的温馨,再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个壮丽的舞台”就容易多了。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纵观全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呈现,分述部分又按照季节变化顺序展开,叙述了各个季节大海的不同景色,条理十分清晰。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上课时我总放不开学生,一直牵着他们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也不能灵活的处理;对他们精彩的回答也没有给予肯定,评价太少;老师的语言也不够简练;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课堂上学生的技能训练少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想做以下的重构。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想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课不同是因为这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 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应该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这样的设计能帮助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5
《烟台的海》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是我在教学中抓的关键句。我一直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关系到孩子们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因此,我即刻调整了教学的方式,人景合一,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将海景与烟台人融合起来学习,介绍完景色后马上要求学生寻找此时烟台人又是如何融合在这景色中的,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及时有效的感受到烟台人的相应的品质。语文课必须经历一个读通——读懂——读好的体验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朗读训练,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课文最后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对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想,能不能尝试一下,将景与人分开来学习,也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那么一丝不舒服的感觉,然后我扣紧这一丝感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从这一个角度尝试突破最后的难点。
但在上完课后,却发现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欠缺之处。首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即使是朗读,指导也显得呆板而单薄。其次,学生的思维含量不够,多是老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思维的火花没能得到激发,更谈不上多少提高了。
看来,这样的设计还是得好好地改上一改,我准备想好了以后,再到其他班里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7
一、破题引读,学会构思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因此,课题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抓住它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对学生进行引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读好课文作好情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引读:
师:什么是一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为了我们的大树——
生: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从解题入手,让学生在引读中从宏观上理解什么是美的叶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拿到一个题目如何来构思全文。
二、提示引读,理清层次
提示式引读是指教师读课文时,用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开个头,引导学生诵读后面的部分。这类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一般来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写的段落以及天气变化、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句子用这种引读法比较适宜。
如《烟台的海》引读教学片断:
师:烟台的海是独特的——
生:烟台恰是北面临海。
师: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
生:很凝重。
师:春天,烟台的海是——
生:轻盈的
……
这一引读设计的特点就是紧扣文本,线条简洁。教师抓住“冬天、春天、夏天、秋天”这几个词语或短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细腻、更清晰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设疑引读,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课堂上设疑引读是多渠道的:如:题眼处设疑引读、重点处设疑引读、变化引读等,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叙一些课文的空白,如诗句中情与景的空白,叙事中周围环境或历史背景的空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古诗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若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点化诗意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意境。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
师: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西湖仿佛半睡半醒。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慢慢地大了,山更加朦胧,那绿绿的雨丝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天地间水光山色,俱是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他面对着眼前的雨景,不禁脱口吟咏——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人云:“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一引读设计表现出了高度的美感,教师围绕“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诗句,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诗句,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创设了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沉入诗句,反复诵读,尽情渲染。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有如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8
《烟台的海》以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北面临海的烟台一年四季独特的海上景观。我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改新理念,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且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自主阅读促进自得
我让学生进行内容的自我选择:选择一个季节(一段)进行重点学习。伙伴的自由选择:选周围的几个同伴成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春日烟台的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或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四人小组共同努力,探究某个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高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词品句,以读促情。
学生小组学习后交流对春天烟台的海的感受,有学生认为是“绿盈盈的,富有生机。”也有学生说是“活泼的”、“轻盈的”、“春天烟台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我都给予充分肯定,接着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地朗读体会,最后我还为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感情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这种让学生品词品句,以读促情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怀。
三、仿写指导,积累好词句。
在学完了本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仿写指导训练,让学生用上课内积累的好词好句,把曾看到过的海上景观描绘下来。可以写一个季节,有写作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写2个或3个季节。因为新教材理念这样说道:语文教学要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教学是一门反复实践,不断求精、求新的艺术。一堂课虽然短暂,只要看到学生平时在阅读积累中的点滴进步,学生能读出文本背后所蕴涵的东西,这就是我做语文老师的最大欣慰。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磁带、投景片等。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5课 第一教时 总第18教时
一、导入
1、回忆记忆中在大海。
2、看地图,找出烟台的位置。
3、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强调“海”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边看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边听课文的朗读磁带。听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1、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⑴指导朗读两个长句子。
第2自然段中一个长句子:小山似的……马路中央。
第3自然段最后的一个长句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⑵各自练习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⑶指名“开火车”读全文,然后进行评议。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交流、评议。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5课 第二教时 总第19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评议书写的情况。
2、自读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些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节除了写到海,还写了什么。
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片头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通过读,你欣赏到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想记住她吗?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
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哪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背、说)。
2、分小组讨论、汇报。
3、全班汇报,评议。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第1~4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第4题。
第5课 第三教时 总第20教时
一、复习
1、要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那么在金色的秋季,烟台的.海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自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要求学生把第2到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写呢?
三、学习第三段
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1、齐读第6节。
2、轻声读课文,体会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全文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能不能向我们的游客介绍一下呢?比比谁介绍得最好。
2、你到过哪个地方游玩过?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请把那里的景色给全班的同学介绍一下。让大家也来分享你的愉快。
五、作业
1、课后向家人介绍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充实。
2、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0
《烟台的海》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烟台的海》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写烟台的海的同时,也写了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段话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学习二、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沿着“海”与“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朗读感悟、练习口述之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最后一段,读后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 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这样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激发和提高。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1
《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两大写作特色:一是结构完整,条理分明。从总体上看,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起,继分述,再总结,显得十分紧凑,给人以完整严谨之感;从主体上看,分述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又近乎一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人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显得条理分明,自然有致。因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需要凭借描写烟台的海的语句,但同样应该重视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景中之人来感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烟台的海,而对写人的内容,往往习惯于一带而过。其实,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因此,教学时不宜厚海薄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的反应、表现入手,探寻人的内在精神,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处理,不但激发起学生对烟台的.人的尊重、佩服、赞叹之情,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烟台的海向往、热爱、赞美之意,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海与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可以也应该和谐相处,收到了一石三鸟的良好效果。二是拟人比喻,形象生动。鉴于文章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篇文章,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烟台的海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所以学生一读课文,就会被文中生动的描写所吸引接下来,学生自己在下面大声地练读和齐读。。当我问他们,喜欢哪些语句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冬日烟台的海的壮美。我想,学生也一定已经感受到了。
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领略了烟台的海的轻盈、浪漫和高远。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2
课文《烟台的海》生动的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全文洋溢着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赞颂。一堂课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需要学生深入的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新科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多感悟和思考。”
在品读“夏天的海很“浪漫”,就像“恬静、温柔”的少女。”我问学生你理解中什么叫“浪漫”?[这个词语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请你说出生活中浪漫的情景?(雨中漫步、赏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回答踊跃,气氛非常热烈]夏天的海很“浪漫”,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请同桌互读,读出“浪漫”的'情调来。夏天,烟台人在休息,真是人海相依啊!对于“浪漫”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书中具体语言文字,用心品位,大胆想象,深刻地感受到烟台夏日的海给人带来的浪漫的感觉。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作者笔下的夏日的烟台,浪漫可爱,充满诗情画意。人们朝看日出,晚听海语,人海像依,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阅读课中,应该充满着一种情,一种真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能把文本读得有情感,能把情感表达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3
困惑一
我没去过山东,更没有幸能亲眼目睹烟台的大海。对东南面临海的和北面临海的大海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不大清楚的。记忆中大海在冬天应是波澜壮阔的,是惊涛拍岸的。课文中“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面的天际前仆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不是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常常看到的情景吗?此番景象与东南面临海的大海相比究竟有那些不同?
困惑二
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说冬天烟台的大海是凝重的,后面又对冬天烟台大海的磅礴气势做了具体细致的描述,作者此段为何会用“凝重”来描述他所见到大海?”虽然有些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样写并不矛盾,实际上作者把烟台冬天的海当作一位稳沉的,强壮的男士进行描写的。但是这样吗?课堂上的我无法正确的回答。
反思:是否我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是否对教材、作者了解的还不够?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4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它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因为课文很长,且条理清楚,特点鲜明(描写了烟台冬日海的凝重,春日海的轻盈,夏日海的浪漫,秋日海的高远),我在教学完冬天的海后让学生自我总结了学习步骤,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自学了剩下的三段景色。
学生交流的这个环节对课堂教学来说很重要,我对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发现有满意之处也有遗憾之。
满意体现在:
(1)交流前分工明确,两人分层读,一人谈感受,一人完成我的板书。每个小组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先思考分层,学生一边读、一边寻找文章中的规律,这种方式很有效,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几个自然对的层次划分正确。
(2)交流难度逐步上升。朗读练习只需要多读两遍,即使后进生也能够接受汇报这种形式,并且有了发言的信心。板书只需写出表示该季节海和人特点词语,是讨论后的结果,也没有多少难度。只有谈感受比较难于把握,好学生在扛下这个重担的时候也不得不深入地学习课文。这样逐层深入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
(1)自学时间不够充分,交流的时候依旧还是优等生的天下,一些由后进生组成的小组没有充分利用交流时间,也没有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习效率自然很低,三个季节的.特点有的只记得其中一个自己小组完成的。
(2)交流感受不够深入,老师的问题刚开始就摆得很明确,如“为什么说夏天的海是浪漫的呢?”部分学生对于“轻盈”、“浪漫”、“高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来谈体会,把自学的任务重点放在了朗读和板书。应该在他们交流时候就和他们探讨这几个词的含义。总之交流的时候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我只好又给出了提示,让学生再思考,这就浪费了最后总结的时间。
不过,尽管有很多不足,学生对自学的兴趣远远大于我的忧虑。下一次再遇上可以自学的课文的时候,我定要再次轻松且认真地放手。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15
早在一年前,我就耳闻《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今年一拿到教材,我就迫不及待的拜读,果然,文章很美,课文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在介绍海上独特景观时采用了季节的变化顺序从冬—春—夏—秋;人景交融,将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先景后人,相得益彰;语言生动,文中采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手法给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条件;图文并茂;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仿佛将学生带入了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情境——烟台的海边。实事求是地说编者给我们六年级的学生选择了一篇品质兼美且示范性很强的文章,可谓是“用心良苦”。
这么美的文章,我一遍一遍的读,一次又一次感受作者用他优美细腻的文笔带给我的享受,可是学生能够懂吗?尤其是 作者写到“冬天,烟台的海是凝重的”学生大部分只能体会烟台的海冬天气势的磅礴,而且文章看似写海,其实也是对烟台人的赞美,尤其是文章结尾处“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内容学生很难体会。一个“活剧”将烟台人的勤劳吃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的确,资料也有说明,烟台人依*着烟台的海,凭借自己的智慧以及勤劳充分利用的'海这一资源,大大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作者在赞美海的同时也赞美了海边烟台的人,这一点如何让学生体会?苦思冥想仍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由于课文很长,而且全文都是要求背诵的,我提前两天让学生去预习课文,早上课代表领读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好几次都把最后一句话读成“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威武雄壮的话剧”,我示意课代表停下,纠正以后再读,结果又有几个粗心小鬼读成了“话剧”,正想批评,平时话多的张成鑫在底下就喊:“老师,教科书上也会犯错误的,他们印错了,应该是‘话剧’而不是‘活剧’”我还没有想到怎么去解释,心直口快的周思灵就喊了:“你懂什么,你没有理解课文,书上肯定没有错的,我们又不是用这本书的第一批学生”我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细心,会注意到“活剧”和“话剧”,如果让他们从课文中去寻求答案,学生可能会体会到作者对烟台人的赞美,这不是正中我意吗?于是我顺水推舟:“到底是不是印错,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再下结论!”
在第二课时接近尾声时,我和他们再一次的讨论“活剧”和“话剧”,“这里到底时‘活剧’还是我们平时一直说的‘话剧’,并且联系上文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提出了要求,“老师,好像没有印错,是‘活剧’”“他们上演活的剧本,这个剧本不是别人编的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是的,我们只要看前面就知道了,冬天烟台的海是汹涌澎湃的,是凝重的,很可拍,课时烟台人一点惧怕都没有”“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一点也不害怕”我提醒道,很多学生都举手了,在讨论中学生体会了烟台人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我补充了课外资料,介绍了烟台人是如何利用海这一资源,改变他们的生活,当再一次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人再读“话剧”了,默写时候也没有人写错了。
如果不是学生的细心,课堂不会如此顺利!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08-08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优秀08-14
海读教学计划02-20
教学反思06-07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3-13
地理教学反思01-16
《错误》教学反思01-25
化学教学反思04-02
藏戏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