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

时间:2025-01-17 08:03: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在课的最后我把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引进了课堂教学中: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师: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

  学生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师: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

  学生说。

  生:你看那树上的麻雀: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麻雀囤粮进巢,雪天就要来到。

  生:你看那树上的蝉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生:你看那地上的蚯蚓: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

  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富有灵性,使得原本理性的说明文教学不再枯燥。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3

  新课程提倡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那么,这种学习方法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和培养呢?

  在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教材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这一学习方法,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性文学作品,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星、云、石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应该说对于这样的文章,学习阅读起来并不困难,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

  因为作者在介绍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上使用的介绍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运用的是来自书上的.资料,有的采用的是描述法,还有的则来自于作者的亲自观察与实践,教学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特别是在介绍花岗石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进行生动的介绍。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写作上的特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二段的写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段在写作上的妙处。尽管一开始学生遇到了一点困难,只能发现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的方法,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对学生说:“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几句呢?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接着,我再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们一下子就读出了其中的有趣。

  由此可见,学生不能不能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而是看教师能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敢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学习的本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老师一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永远成为不了高飞的雄鹰。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道路,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学生遇到的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成功的乐趣。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4

  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以后,我采用了推荐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课堂上沉浸在一片朗读声中,我们在一起交流,思考、探讨……学生慢慢地也沉浸在大自然美妙的画卷中了。当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神情对学生中:“大自然是如此神秘,是如此美妙,我多么像变成一片落叶,化为一片春泥,呵护你们--这些参天大树成长啊!同学们你们也肯定有自己的梦想吧!来,我们一起为这篇课文加上我们的第八小节好吗?”学生情绪激动,纷纷告诉大家:“我想成为一块岩石,为祖国垒起大厦。”“我想成为大自然中自由翱翔的一只小鸟,我要把自己最优美的歌声献给你们。”“我真想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默默地守护着土地。”“我想成为广袤沙漠中的一片森林,让沙漠重现绿洲。”“我想成为一片白云,为天空带来美丽,给大地送去滋润。”

  学生们神情的话语深深地触动着我。我看着眼前的这些“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有一种无形的责任和无奈,他们面对的是四方的教室,美妙奇妙的`大自然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美妙的梦想,但是有这样的梦想也是一种美好的遐想!这个第八小节不就是学生的一个个梦想吗?有时我总是在想:如果我们都能为学生找到这样的美妙的人生的第八小节,找到充满感情,充满激情的第八小节。孩子们的微笑定然能够燃烧天际吧!为了这个美妙的第八小节,我会坚定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在课结束的时候,我看着这些孩子们,对他们说:“你们美妙的第八小节,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扉,最后老师希望你们的第八小节一定会成为实现!”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上填满了自信和骄傲,期待和微笑……

【大自然文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08-05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1-0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语文教学反思11-09

教学反思06-07

教学的反思12-0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24

《山雨》教学反思08-13

《荷花》教学反思10-21

《鲸》教学反思12-01

观潮教学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