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课件,课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课件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
一、引入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gt;1/4。还可以怎样说?(1/4lt;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gt;1/8,1/4gt;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 1000千克,3吨是3个 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 3000千克。因为 1000千克是1吨, 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 1t= 1000kg。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学生回答或组内交流。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学生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4)订正时,请学生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序。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寻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6
教材分析:
对称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课我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刘老师知道今天要来班上课,特意带来了一段精彩的画面,小朋友们你们想看吗?(想)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火箭。
生2:神州七号。
师:没错,这就是我国最近发射的神州七号载人火箭,我们祖国可真伟大,是第3个能将人类带上太空的国家,真为我们祖国感到骄傲。
师:小朋友们喜欢这个神州七号载人火箭吗?(喜欢)
那刘老师就帮你们把这个神州七号火箭画下来,(课件演示)这样就成了一个平面图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边大小一样。
生2:对称 。
师:对称这个词用的好,那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呢?
生:左右两边大小一样。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像这样两边形状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认识对称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对称图形,看一看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吗?(出示对折的蝴蝶)
生:蝴蝶。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要是给你一张纸,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
生:先对折,再用剪刀剪。
师:(边说边演示剪衣服)其实,我们把这样的一张纸对折以后,用剪刀随便剪几下,然后展开,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对称图形,看看这是什么?
师:看清楚了吗?下面也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也来剪一个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
师:好,请小朋友放下剪刀,说说你剪了什么,并展示给大家看。
我们班小朋友的手可真巧,剪的都特别的好。
2、师:下面就请小朋友看到老师的这个对称图形(衣服),老师把它对折起来,看看它的两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大小一样。
生2:只看到衣服的`一边
生3:合起来了。
师:也就是说对折以后,两边叠在一起。
师:图形的两边叠在一起后,会不会有哪一边多出来啊?(不会)会不会有哪一边凹进去呢?(不会)两边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师:我们把这样对折以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的,叫做完全重合。(板书)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剪的对称图形也对折起来,看看是不是也是完全重合的啊?(是)
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边说边板书)
3、下面刘老师就要请出今天的小考官,来考考大家了,看看它是谁。
(出示课件)
学生答题
(二)认识对称轴
1、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可真出色,刘老师准备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想要吗?(想)那就坐好来,听要求。
师: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每位同学在小组长那里挑出一个对称图形,挑对了老师就把它送给你。
学生动手。
师:为什么没有人选小树啊?怎么证明小树不是对称的?
生:对折后没有完全重合。
师:你们手中的是对称的吗?你怎么知道?(通过对折)
2、师:请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对折再打开,看一看发现中间有什么?(一条线)中间的这条线,叫折痕。(板书)
师:对折后中间的这条折痕,在数学里面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对称轴。(板书)
3、师示范画对称轴。
师:下面老师就来教大家画对称轴,在画对称轴时,我们用尺子对着中间的这条折痕,用虚线画下来,而且两端要画出头,中间的这条虚线就是这个对称图形蝴蝶的对称轴。
师:下面也请同学们给你们手中的蜻蜓和树叶画上对称轴,比一比看看谁画的好。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鱼晶晶带来的问题。
2、出示。
师:这个飞机的对称轴在哪?从这可以看出对称图形有左右对称也有上下对称。
3、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也是对称图形,那么它们的对称轴会在哪呢?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再讲正方形和圆形)课件出示结果。
师: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五角星,其实它也不只这一条,你们知道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吗?(5条)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对称,知道了对称轴。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也是对称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呢?(生回答)
师:好,看来生活中对称的东西可真不少,刘老师这也找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片,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称是一种美,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欣赏美、人人创造美!
板书设计:
对称
完全重合
对折
折痕
对称轴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8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5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1、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副拼图,(拼图是蝴蝶)图上到底是什么呢?谁愿意到前边来拼一拼?(生拼)你拼的真快,你是怎样想的拼的这样快?
二、探究新知
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蝴蝶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的图形王国里有很多蝴蝶的亲属,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介绍多媒体出示的对称图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莹剔透的雪花,色彩艳丽的花朵,这一位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认识了,谁能替老师介绍一下?对,他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两个。还有对称的叶子,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和剪纸。哎呀,他们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同,怎么是亲戚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汇报)这些图形如果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对折)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学习关于对称的知识。孩子们,看了这些对称图形你觉得对称图形看起来怎么样?(生汇报)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美。老师想剪一个对称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好,剪得两边一样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一会儿告诉老师。(生汇报师剪)你们想不想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动手吧。(生剪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来看,我们剪的这些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线把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如果沿着这条线对折,两部分就会完全重合,我们给这条线起个名字,叫对称轴,我们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师示范画)给你剪的对称图形画上对称轴。
课间活动《粉刷匠》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的小脑袋一定更灵活了,那你快点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呢?(生汇报)老师也想到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不能摆出一个姿势从正面看是对称图形?先摆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谁能到前边来摆一摆?
除了这些,对称还在绘画、工艺品、建筑等方面广泛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师介绍)
三、新知运用
1、孩子们,关于对称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有一些图形快要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就藏在数学书的68页,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对称轴。(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明确一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有2条、3条、4条、5条或者更多条)
2、对称轴你们会画了,有几个老朋友想请你们帮忙。看他们有什么要求。——————我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圆)每个小组都有一组这样的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到对称轴后给同组的人看一看。(生汇报)
3、今天还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他们是谁呢?只要你画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画并订正)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在今后你们一定能够运用对称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三位数的加减法及多位数的加减法,熟练掌握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理解运用轴对称图形和三角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巧算的灵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航天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巧妙计算。
教学难点:
三角形角的特点和三角形的计数。
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探讨,互相帮助,复习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图形的特点。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2003年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神州五号飞船载着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2005年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再次登上太空,在茫茫天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吗?
2、今天小胖他们也来到了航天基地准备登月。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开始旅程。不过登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出示课题:登月。
[用中国宇航员登上太空的故事引出课题,不仅成为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主线,而且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小组合作,探究练习
1、首先他们碰到的是一组什么样的题呢?仔细观察,找找规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谈论: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快?先算哪一题?规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讨论:先算哪一题简单?你根据怎样的规律?要注意什么?
2、他们用智慧通过了第一关后,碰到了第二道难关,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440+96+204= 仔细观察题目,发现什么?可以先算什么?
750+165—165= 观察题目,说说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
548—296—104= 交流:你是怎么算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808—799+91= 这一题的三个数字有什么特殊的吗?先算什么简单?
小结:通过巧算,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到答案。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及时汇报核对。
506+298+94=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运用巧算的`方法进行灵活解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在解答题目之前,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发现三个数字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然后再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巧算。还可以通过原运算方法和巧算方法的结果比较,来让学生体会巧算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3、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和小胖他们一起来到了航天火箭的面前。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学生练习,同桌核对。画好了看一看是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直线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
4、一起来做登月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吧,只要解答出最后两道题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9 =()×3 =() =() 提问: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等于几个几?
5、火箭终于把小胖他们送上了月球,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你们感觉怎样?让我
们一开始去探索月球上的奥秘。
49—6×7=1×2×3=7×8+5=86—9×9=2×3×4=7×8+6=73—8×9=3×4×5=6×9+6=37—5×7=4×5×6=6×9+7=29—3×8=5×6×0=5×7+5=22—3×6=5×7+6=
提问:这些题应该用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指名学生汇报答案。
6、第二座环形山上是些什么题?竖式计算会碰到些什么问题?
讨论:什么时候该进位?什么时候该退位?进位注意什么?退位注意什么?
请学生练习,板演交流。
7、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最后一座环形山上,遇到了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用手势判断对不对,并说说理由
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对。
钝角三角形有3个钝角。()不对,为什么?
直角三角形中没有锐角。()不对,为什么?
小结:三角形中最少有()个锐角。
动动小脑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由于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中要适当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三角形中最少有()个锐角”可以通过上面三题的判断和辨析来进行小结,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上学期的许多知识,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05-19
四年级上册劳动课件06-2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22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21
声母的教学课件11-25
语文下册课件10-08
在山的那边课件09-10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09-24
那达慕教学课件03-07
安全培训课件11-25